以教动情 以生促情 以文品情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情感”既是课程教学活动的灵魂和活力源泉,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需品”以及健康成长的“营养品”。尤其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它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蕴藏着非常丰富且无可比拟的人文元素。积极开展“以教动情、以生促情、以文品情”的情感教学活动,既可顺应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本质要求,又能充分发挥语文课程教学的独特优势,更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结合自身实践与思考,就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高中语文情感教学做了积极探索。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是人对现实事物在态度上的一种体验活动,是构成人的心理素质的有机成分,是对人的认知活动进行启发、发展、维持的重要动力和无限活力。在学校教育中,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通过语言、行为和暗示等手段来感染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让他们从中得到活泼生动、丰富多元的情感体验,进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丰富情感内涵,增加情感厚度。高中正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积极开展情感教育活动,让高中生逐步获得情感滋润和精神洗礼,是非常必要的。
  语文是一门人文意蕴非常浓厚的学科。究竟如何开展高中语文情感教学活动呢?
  一、善于在“以教动情”中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从某种意义而言,作为一种主导力量和主要责任者,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活动的效果,甚至可以说,教师的情感积累和情感素养直接关系到整个情感教学的得失成败。那么,语文教师究竟如何提升自己的人文情感素养呢?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不断丰富自身的情感积累
  在教育界长期流传着一句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又何尝不适用于情感教育活动呢?语文活动具有相应的个性化特征,无论“工具性教学”还是“人文性教育”,在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上都体现了较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就人文性角度而言,语文教师应努力加大阅读量,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不断积淀并丰富情感内涵,努力让自己成为情感世界中的积极探索者和坚定实践者。此外,还要以人文化视角来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不断充实自己的情感世界。唯有如此,才能逐步实现“以教动情”的美好语文教学境界。
  2.不断加强教学的情感预设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语文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知识储备进行相关的教学预设,努力从中攫取“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活动效益和良好效应。以杜甫《蜀相》教学为例。经过课前充分准备,笔者预设了三种情感活动法。其结果是——由于在课堂导入环节,有学生直接提出了“意象”问题,笔者随机选择了“碧草”“黄鹂”这两个意象引导学生展开如下联想:“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原本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美好景色啊!然而在这倍感寂寞的荒凉地,春草为谁而绿?清脆悦耳的黄鹂之音又有谁来欣赏呢?作者那感物怀人的情感力透纸背,直叩人心,读起来荡气回肠。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一个充满情怀、激荡千古的英雄人物——诸葛亮,壮志未酬以身殉职,怎么不令人感慨万千?怎么不让人泪流满面?教师创设的情境,使一个对历史英雄人物心怀敬仰并因自身功业未就而发出无限慨叹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较好地实现了“先声夺人、以情传情”的情感教学目标。
  二、善于在“以生促情”中营造人文教学氛围
  从新课标施行并向纵深推进以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迅速平稳地确立起来。如何切实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如何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创新意识,这些都为新课程活动做出了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时至今日,这些不仅成了广大师生的普遍共识,逐步转化为行动自觉,而且形成了一种令人期待的发展趋势。作为语文学科活动中的应有之义,以情感因素为集中体现的人文性教育活动同样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才是真实的语文课程内涵,这才是全面意义上的语文活动内涵!
  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情感教育活动中引领学生积极有效地发挥主体作用呢?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在教学结束后,笔者以“我眼中的大观园人物”为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阅读与思考、体悟与对话交流活动。在师生对话活动中,有学生说林黛玉是“此人只应梦中有,不宜现实配婚人”,有学生说薛宝钗是“古今贤妻良母范,唯有宝玉不识君”,有学生说王熙凤是“宜商宜官宜古今,惜被命运错捉弄”,有学生说贾宝玉是“众钗错爱一暖男,毫无是处纨绔人”……比起那些“视宝玉为痴情人,视黛玉为梦中人,视宝钗为夺情人,视熙凤为歹毒人”的传统思想,现代青少年看似“不入世”,却拥有一副“贴近实际、观照现实”的思想情感。从中所流露出的浓浓人文气息,值得我们深思和珍视。
  三、善于在“以文品情”中提高学生情感能力
  古语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重在强调“学与用”“知与行”“理论联系实际”的道理,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断地“深入教材、走进作者”,切实感受语篇作品中的丰富情感,努力汲取丰富多元的思想成分和哲理元素,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学生的情感能力。
  以《陈情表》为例。这原本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份“公文”,历经历史沉淀后成为我国古代散文史中一篇令人称叹的“奇文”,更是一篇“字字生情、句句含情”“情深意切、感人至深”的文言文抒情类经典佳作。有人之所以评价《陈情表》“既如此多感,又如此多情”,是因为它集中地包含了“倾苦情”“说难情”“消疑情”“表忠情”等方面的思想情感元素,难怪一直都有“《陈情》之情,耐人寻‘情’”的说法。有鉴于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过度地阐释文本内容,也不宜过分地强调字词句含义,而是要神情严肃,用特定情感基调来朗读文本,读出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把学生逐步地引入“文本内容和蕴含情感”之中。在这一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与品味课文,让他们进一步地“觀其言、悟其义”“知其心、感其情”,让学生达到在自我汲取、自我内化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情感活动目标,以切实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为丰富其情感和突显其个性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
  再以鲁迅笔下的《祝福》为例。小说的女主角祥林嫂受尽了“生不如死”的无限折磨得以“永久性超脱”,这“既让人同情,又让人气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提出了如下系列问题——“究竟是谁害死了祥林嫂?”“究竟是谁夺去了祥林嫂的无辜生命?”“究竟谁才是杀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一连串的发问,引导学生开展“自读思考自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的自主探究和师生对话互动活动,让学生们逐步明确——在残酷的封建礼教“熏陶与洗礼”下,是鲁四老爷那副“自私而又伪善的丑恶面孔”冷酷无情地逼迫了祥林嫂;也正是因为这一“吃人”的封建礼教,柳妈才在不知不觉中用传统以来的迷信思想把祥林嫂推上绝路;正是在这封建礼教的强力压制下,祥林嫂才会在精神崩溃以及极度绝望中因为无法挣脱命运的牵绊而“得以超脱”。经过“读、思、品、议”等活动,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深深融入那个“特定时代”,充分体会到女主人公的人生悲剧,较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总之,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应始终饱含各种丰富情感。这种情感或来自于“以教动情”,或来自于“以生促情”,或来自于“以文品情”,也可能来源于其他途径和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胸中有情、以情育情”,一定会在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上获得提升。
  [作者通联:陕西师范大学成州中学]
其他文献
“塞纳河在密腊波桥下扬波/我们的爱情应当追忆么/在痛苦的后面往往来了欢乐//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诵/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我们就这样手拉着手脸对着脸/在我们胳膊的桥梁底下/永恒的视线/追随着困倦的波澜//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诵/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爱情消逝了像一江流逝的春水/爱情消逝了/生命多么迂回/希望又是多么雄伟//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诵/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过去一天又过去一周/不论是时间
期刊
著名教师于漪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初中起始阶段正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良好起点,也是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保持良性发展的基点。这个阶段是小学过渡到中学的关键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关键期,虽然其理性思维有限,知识经验和心理品质还带有小学的幼稚,但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快速发展,思维能力大为提高。这样一个“承前启后”
期刊
多少个春天的夜晚  面对你的诗句  却读不懂你的沉默  你的悲伤与惆怅  轻轻的合上你的诗集  满是你困惑的眼神  你梦想的翅膀在春天里折断  而你的诗歌却在春天里高亢  已经春暖花开了  可为什么那些在季节里  穿行的春风  却难度你的心田  春天因为你的诗歌而美丽  春天也因为你的诗歌而忧伤  诗歌就是你年轻的生命  一首比一首凄凉悲壮  春天的深处  仿佛在向人们述说  一个圣洁的诗人  要
期刊
【设计说明】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散文,作为一篇有关语言文字运用的论述文,其最大写作特色在于借例说理。文章通过列举语言运用的实例,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咬文嚼字的道理,从而阐明了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的观点。作者以漫谈的方式,娓娓道来,看似随意却很用心,无形中给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  本课抓住文末“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一句切入,紧紧围绕教学目
期刊
第一部分 文本解读综述  中秋词兴起于北宋,后绵延数代。在中秋词的发展过程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谓是其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一首。前有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后有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古往今来,研究《水调歌头》之人数不胜数,现简要梳理如下:  一、作者
期刊
在当前现实的教学情境中,知识点、单课时、讲授灌输、纸笔测试,可以说是一套备受教师青睐的组合拳。知识中心大行其道,训练主义甚嚣尘上,教学胶着于知识的表层结构,导致知识学习符号化、知识管理碎片化、知识测评单一化。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孤立理解的浅层学习,无法实现由低阶学习向高阶学习的有序推进和螺旋进阶。教与学固守着传统的舒适区,遑论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期刊
号角声中流淌着“未来必胜”的旋律  标题是文章的灵魂所聚。《春花依然盛开》的主旋律还是让人很容易听出来的。这里“春花”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象征著希望与光明。作家坚信:东风送暖,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之际,明媚的春光下,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必将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依然”一词看似无实义,却颇有深意,它表示病毒肆虐的寒冬过后注定是阳光明媚的春天,因为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是任谁也无法改变的。这就是作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的本务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就是通过合理的学练教学生悟到并习得语言表达艺术的规律和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生学会说好话和写好文章。这里的文章,当然主要指常用的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学生学会阅读也主要该指学会能够独力读出文章何以这样而不那样写的奥妙,悟到并习得语言表达艺术的规律和方法,为一辈子做一个比较在行的文章阅读者和语言表达者奠基。诚然,就文章阅读本
期刊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成长历程,他的所有课堂几乎离不开他独特的个性。他所讲的内容、形式、特色等既离不开他读过的书,也离不开他的个人爱好;既离不开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离不开他的幸福与苦难。同样是一位老师的课,去年今年不同,昨天今天各异;同样是相同的内容,运行质量不一,产生效果有别。我对此有非常深刻的体验。所以,我给自己定下标准:没有现成绝对备好的课,从来不沿袭以往的模式。旧课要新上,新课要美
期刊
《读书:目的和前提》发表于《读书》杂志1990年第4期,是该杂志“黑塞说书”系列的其中一篇。由杨武能选译黑塞的原文并加上标题,编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该文编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时,又由编者对杨武能的译文进行了删减。但不管在《读书》杂志上还是教材中,这篇文章的行文顺序并未改变,都遵照了黑塞的德语底本。此文所在单元的学习任务群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但与本单元前四篇思辨类文章相比较,本文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