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序曲集结号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cui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号角声中流淌着“未来必胜”的旋律
  标题是文章的灵魂所聚。《春花依然盛开》的主旋律还是让人很容易听出来的。这里“春花”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象征著希望与光明。作家坚信:东风送暖,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之际,明媚的春光下,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必将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依然”一词看似无实义,却颇有深意,它表示病毒肆虐的寒冬过后注定是阳光明媚的春天,因为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是任谁也无法改变的。这就是作家坚信“未来必胜”的理由!第五节文字再一次流淌出了这样的旋律:“我相信病毒这条毒蛇,终究会在不久的将来被消灭,春花依然会迎风盛开。”文末,她高扬“未来必胜”的主旋律,吹出了嘹亮的集结号声:“希望作家们的文章是一声声爆竹,迎来防疫的春天。我也相信新型冠状病毒这个看不见的敌人,在举国上下的围追堵截下,已经在逃跑的路上。”
  其实,这也是作家在诸多作品中流淌出的主旋律。因为她一直坚信“人性的光辉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源泉,是人类生存的意义和希望”。
  号角声中流淌着“手足情深”的旋律
  清政府时期,东北人民抗击鼠疫就有“慷慨捐助防疫的有情有义的商人”,就有“不惧感染给患者送饭的有担当的百姓”。今天,有关爱他人和自己而自觉佩戴口罩的民众,他们不给国家添麻烦;有纷纷支招如何自制口罩的平民,他们心系湖北父老,即使散发的是微光,但也能照亮心灵;有致敬疫区武汉留守者的国人,他们善待在外省的武汉人,给他们送去了生活必需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有“舍小家为大家”而毅然决然逆行出征疫区的卫士,他们是打赢这场战争的核心力量;有因肩负“生命的责任”而留下短短几句《与夫书》的白衣天使,她们以柔弱之肩,担负起了万钧之重;更有无数送别亲人前去支援武汉,支援湖北,期盼“等你回家”的亲友们,他们所展示出来的那份无疆大爱,足以温暖整个寒冬!然而,能为之付出这一切的理由只有一个:我们是兄弟姐妹。
  患难见真情,灾情无情人有情,兄弟姐妹间的手足之情,在这场大疫面前必将凸显。因为作家坚信:生命的脆弱会使人们表现出比平时更强的凝聚力。“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号角声还依然激荡在中华大地上。
  号角声中流淌着“心系国运安危”的旋律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难当头,国运安危与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息息相关。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不断蔓延之时,“围聚在电视机前关注疫情动态的人多了”,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查看疫情动态”的人多了,时刻关注数字变动的人多了,因心惊深红颜色范围日趋扩大而内心“阵阵作痛”的人多了。
  “不知‘伍氏罩’是否依然适用?如果可行,纱布和棉花易得,相关企业可以加班加点做口罩”“火车站是层层设防的检疫人员”。医疗战线的人员在一线救死扶伤,作家们也纷纷响应号召。集结号刚刚发出,短时间内收到就上至耄耋诗人,下至天之骄子的几十件原创投稿。人们为抗击疫情或献计献策或捐款捐物或出人出力,他们日夜期盼着为国家能做点什么。此时此刻,许多人也似乎突然钦佩国难当头,先辈们“毁家纾难”的伟大与崇高了。
  民族危亡之际,国人深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号角声中流淌着“勿忘历史教训”的旋律
  《白雪乌鸦》的故事就是现代版的“狼来了”,作家当初之所以千辛万苦地在省图书馆搜寻百年前曾发生过的有关那场鼠疫的相关资料,并在辑录了大量史实的基础上,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弥漫着迷惘诡异、沉闷混沌气息的城市情状。追古思今,作家希望和平年代的人们要有居安思危意识,要有防患于未然的预警机制,要借鉴先辈们勇往直前,克服艰难险阻,无惧疫情,科学抗疫的诸多果断措施,要反思如何加强国人的道德建设,以大爱消弭人与人之间的恩怨,透过动物们那湿漉漉的眼睛读懂他们内心如潮汐般涌动的情感等等。
  迟老师是个吹号高手,让人不得不信服,一个普通的号角愣是让她吹出了旋律交错的内涵。一篇在常人眼里总是内容单调,语言乏味的序言愣是让她写成了内涵丰富,语句生动,颇具文学色彩的急就章,让未来的读者对即将面世的辑本充满了期待,因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下面不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融叙事、议论、抒情等于一体的多种表达方式
  文章开篇铺叙了故乡大兴安岭的新年喜庆景象:一如往年般贴着的春联,高挂的灯笼,散落雪地的爆竹碎屑。中间还插叙了长篇小说《白雪乌鸦》的故事梗概,以及与白岩松的一段简略性对话,接着简述了从故乡小城返回哈尔滨的所见所闻,最后交代了写作这篇序言的缘由。
  在议论方面,得出当年“最终战胜鼠疫的,还是科学”的结论;对当前全国上下的疫情防控现状予以肯定,“从中央到省委省政府再到地方,这次的疫情防控是决策科学,积极到位的”;同时也有对当前社会发展提出了理性的思考,“未来需要反思的东西太多太多”。
  在抒情手法的运用上,面对当前不断蔓延的疫情,内心阵阵作痛,“看到雄鸡版图的深红颜色范围逐日扩大,警报一声比一声急,我的心阵阵作痛”;感动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医务人员让我暂留,摘掉棉帽和围脖再测,结果显示正常,他们的敬业精神令我感动”;向疫区武汉人民致敬,善待在外省的武汉人,“我们向疫区武汉的每一个居家留守者致敬,同时也友善对待在外省的武汉人”;抒发了自己与野生动物的情缘,“我在山里长大,知道它们也有满含着情感潮汐的湿漉漉的眼睛”。
  多种表达方式根据内容的需要,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A.比喻手法的运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像一条不断拉伸的毒蛇,已蔓延至全国。”将“疫情”比成“毒蛇”,形容病毒的阴险、奸猾,因为人们至今还没有找到真正的毒源;“希望作家们的文章是一声声爆竹,迎来防疫的春天”。将“作家们的文章”比作迎春的“爆竹”,形容文学作品具有除疫功能。
  B.拟人手法的运用
  “高悬的红灯笼仿佛是赴了多家酒宴,…呈现着一张张红彤彤的醉脸”,将夜风吹拂中的红灯笼,写出了人的醉态;“知道它们也有满含着情感潮汐的湿漉漉的眼睛”,从野生动物湿漉漉的眼睛中体会到了潮汐般的情感。
  C.对比手法的运用
  文章开篇将故乡庚子年的春节与以往的春节进行对比,三个“依然,两个“少了”,两个“多了”,前后对比,突出今年春节的不同之处;在插叙《白雪乌鸦》过程中,将鼠疫中形形色色的人的行为进行对比,“有哄抬物价的不良商家,更有慷慨捐助防疫的有情有义的商人。有被鼠疫吓得精神失常的懦弱者,也有不惧感染给患者送饭的有担当的百姓。”这句是用对比的手法,排比的句式,呈现了灾疫面前人性的美丑。这些社会万象的对比,生动、形象、鲜明,给人以审美的愉悦,激起了读者阅读的欲望,启发读者深度思考。这句更是因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而凸显语句表达效果的典范。
  运用多种感觉描写对象
  “看到雄鸡版图的深红颜色范围逐日扩大,警报一声比一声急,我的心阵阵作痛”。视觉上的深红颜色在扩大,听觉上的警报声急促,感觉上的心理隐隐作痛,将人们面对疫情发展的不安,惶恐,焦虑之感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出来。
  虚实镜头,远近镜头切换自然
  “这期间一些读者和友人给我留言,说在重读我十年前出版的长篇小说《白雪乌鸦》”,这个过渡句很自然地将民众关注的疫情场景切换到了自己所熟悉,搜集并撰写的小说场景,虚实镜头切换自然;文章最后用了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因为要尽快推出与《黑龙江日报》合作的专版,所以我率先写下这篇急就的文章。”也很自然地由前文的叙写过渡到作本序的背景、经过和目的,远近镜头切换自然。
  另外,作者善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就铺开或宏大或细微的全景式画卷;善用看似矛盾的言语表达法,来增加文本内容的张力;行文结构上讲究前后照应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市时杨中学]
其他文献
《谈文学》是朱光潜专门写给青少年朋友的文学启蒙读本,收录了朱光潜先生的文艺论文集,属于文艺随笔。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本书多为经典篇目,适合高中生阅读,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和理性思维能力,其中篇目《咬文嚼字》入选人教版教材,《文学的趣味》入选职教版中职语文课文,足见《谈文学》对高中阶段学生的重要性。  新课
期刊
基于整本书阅读体系的构建,创设活泼真实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既定专题进行阅读、研讨,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素养,丰富精神世界,从而解决课程设置的整本书阅读问题的教学方案,即整本书的情境化阅读任务。这种理解来自笔者的实践探索,更多源于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理解领悟。  课程标准中,“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任务群確定了课程内容。任务,是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
期刊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朝诗人白居易明确指出,文学应该关注时代、关注现实。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诗坛开始抒写人的内心世界,抒写内心的体验与感悟、隐秘与幽微,基本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发掘和探索,虽然在诗歌的表达深度和表现方法上有所表现外,大多是无关痛痒、无病呻吟之作,甚至云雾弥漫、不知所云。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的诗歌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诗人们好像躲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自我吟唱、自娱
期刊
有人说,中国当代诗歌日益丰富和发育的过程,就是诗歌的地域文化与美学属性不断生长的过程。在当代诗歌创作格局中,某些诗人或某些诗人群体明显地带有地域色彩,或者说具有地域意识,如徐俊国的“鹅塘村”、江非的“平墩湖”、路也的“江心洲”,如北京、上海、广东、大西北和大西南等的诗人群。他们的创作在文化特质和诗歌精神方面都个性鲜明,为中国当代诗歌影像奉献了多元而丰富的资源与景观。诗人哨兵喝着洪湖水,长在长江边,
期刊
“塞纳河在密腊波桥下扬波/我们的爱情应当追忆么/在痛苦的后面往往来了欢乐//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诵/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我们就这样手拉着手脸对着脸/在我们胳膊的桥梁底下/永恒的视线/追随着困倦的波澜//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诵/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爱情消逝了像一江流逝的春水/爱情消逝了/生命多么迂回/希望又是多么雄伟//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诵/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过去一天又过去一周/不论是时间
期刊
著名教师于漪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初中起始阶段正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良好起点,也是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保持良性发展的基点。这个阶段是小学过渡到中学的关键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关键期,虽然其理性思维有限,知识经验和心理品质还带有小学的幼稚,但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快速发展,思维能力大为提高。这样一个“承前启后”
期刊
多少个春天的夜晚  面对你的诗句  却读不懂你的沉默  你的悲伤与惆怅  轻轻的合上你的诗集  满是你困惑的眼神  你梦想的翅膀在春天里折断  而你的诗歌却在春天里高亢  已经春暖花开了  可为什么那些在季节里  穿行的春风  却难度你的心田  春天因为你的诗歌而美丽  春天也因为你的诗歌而忧伤  诗歌就是你年轻的生命  一首比一首凄凉悲壮  春天的深处  仿佛在向人们述说  一个圣洁的诗人  要
期刊
【设计说明】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散文,作为一篇有关语言文字运用的论述文,其最大写作特色在于借例说理。文章通过列举语言运用的实例,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咬文嚼字的道理,从而阐明了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的观点。作者以漫谈的方式,娓娓道来,看似随意却很用心,无形中给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  本课抓住文末“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一句切入,紧紧围绕教学目
期刊
第一部分 文本解读综述  中秋词兴起于北宋,后绵延数代。在中秋词的发展过程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谓是其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一首。前有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后有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古往今来,研究《水调歌头》之人数不胜数,现简要梳理如下:  一、作者
期刊
在当前现实的教学情境中,知识点、单课时、讲授灌输、纸笔测试,可以说是一套备受教师青睐的组合拳。知识中心大行其道,训练主义甚嚣尘上,教学胶着于知识的表层结构,导致知识学习符号化、知识管理碎片化、知识测评单一化。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孤立理解的浅层学习,无法实现由低阶学习向高阶学习的有序推进和螺旋进阶。教与学固守着传统的舒适区,遑论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