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K3CD基因突变致PI3Kδ过度活化综合征临床及免疫学特点分析

来源 :中华儿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中国PIK3CD基因增功能突变所致PI3Kδ过度活化综合征(APDS)的临床表现、免疫学表型、治疗及预后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深圳儿童医院2014年6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5例APDS患儿的病例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及预后等情况。

结果

(1)15例患儿中男11例,女4例,中位发病年龄1岁,中位诊断年龄4岁4月龄。均为PIK3CD基因E1021K位点杂合突变。(2)临床始发表现:以反复呼吸道感染为主,肺炎12例,支气管扩张5例。其他主要表现包括反复、慢性腹泻11例,EB病毒和(或)巨细胞病毒感染10例,肝脏及脾脏肿大13例,慢性淋巴结病10例。(3)免疫学检查:IgM水平升高(11例)、IgG缺乏(6例);CD4T淋巴细胞减少(7例),尤其是初始CD4T细胞减少(9例);终末分化的效应记忆CD8T细胞增加(5例);B细胞减少(11例),其中初始B细胞减少(9例),而过渡B细胞增加(5例)。(4)经1~29个月随访,15例患儿现存活13例,其中5例接受规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感染频率降低;3例接受雷帕霉素靶向治疗,肝脾肿大明显好转。

结论

APDS发病年龄早,以反复呼吸道感染、肝脾淋巴结肿大、巨细胞病毒或EB病毒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儿有自身免疫现象及淋巴瘤。免疫表型为初始CD4T细胞及初始B细胞减少,过渡B细胞及终末分化的效应记忆CD8T细胞增加,IgM水平升高。E1021K杂合突变为热点突变。规律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可减少该类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感染,雷帕霉素靶向治疗可改善肝脾肿大。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双多普勒技术)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内及心房间同步性,并探讨心房不同步评估阵发性房颤发生风险的价值。方法选取2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为房颤组,2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双多普勒技术将两个取样容积分别置于二尖瓣环室间隔及侧壁位点、三尖瓣环室间隔及右室游离壁位点、二尖瓣环侧壁及三尖瓣环右室游离壁位点,同步获取两个位点心肌组织运动频谱a′波起点的时间差分别为T1
目的探讨结节型后巩膜炎的超声影像学特征。方法对临床确诊为结节型后巩膜炎的13例患者(13眼)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其临床表现、眼底荧光造影、MRI表现,详细分析其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超声造影表现。结果结节型后巩膜炎主要表现为眼球壁回声增厚,球壁可测及扁平隆起或半球形隆起实性病变,边界欠清晰,内回声均匀呈中等偏高回声,并且结节处球壁与脂肪垫之间的低回声间隙增宽。12例(92.3%)球壁回声增厚。7例(
目的探讨智能三维超声成像系统(Smart mid-sagittal planes,Smart MSP)在获取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根据工作经验的不同,邀请A组(2位无任何产科超声工作经验的二年级研究生)、B组(2位可进行胎儿超声筛查但无应用三维超声获取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经验的医生)、C组(2位有丰富超声筛查工作经验并能应用二维、三维超声获取颅脑正中矢状面的医生)共6位医生,对24
期刊
期刊
目的比较准静态弹性成像及剪切波弹性成像在兔肝消融灶评估及弹性测量中的作用。方法采用Cool-Tip射频针分别在10只新西兰大白兔肝脏建立消融灶。消融后采用准静态弹性成像及剪切波弹性成像方法对消融灶进行弹性检测,并分别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两种弹性成像方法检测的消融灶弹性值;将其所测得的消融灶面积进行比较,并分别与造影图像及大体标本所测消融灶面积进行比较。结果准静态弹性成像与剪切波弹性成像均可在术后
目的应用分层应变技术探讨糖耐量异常患者左心室各层心肌收缩功能的改变。方法对40例糖耐量异常患者和36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存储二维动态图像后在EchoPAC工作站进行描记分析,获得左室壁18个节段内层、中层及外层心肌的收缩期圆周应变峰值(circumferential strain,CS)、收缩期纵向应变峰值(longitudinal strain,LPS)及整体的分层和全层应变值。
目的评估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左心耳(LAA)测量参数与所选择Watchman LAA封堵器尺寸的相关性。方法对59例高卒中风险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CHADS2≥1分)在TEE引导下用Watchman封堵器行LAA封堵。术前二维TEE测量LAA参数包括LAA锚定区及LAA解剖口的最大径、最小径及平均直径,LAA深度;术前三维TEE测量LAA参数包括锚定区最大径、最小径及平均直径。分析各参数与
目的探讨经皮热消融治疗肝癌的胆道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以接受经皮热消融治疗的1 797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肿瘤与最近胆管的距离分为四组,比较邻近一级(Ⅰ组)、二级(Ⅱ组)、三级(Ⅲ组)分支胆管及非邻近胆管肿瘤(Ⅳ组)经皮热消融治疗的胆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局部疗效;评估邻近胆囊肿瘤经皮热消融治疗的安全性。结果1 797例患者3 200个肿瘤共行2 356例次热消融治疗,邻近胆管肿瘤(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