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治课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来源 :希望月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7793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方为情境。下面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政治课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一、思想政治课创设情境的必要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设教学情境,其本质在于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在课堂上,学生感到有需要才愿意学,感到有迫切的需要,才能认真学、主动学,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为使学生“需之切”,教师就得做到“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话的主旨是要把学生带入教学的情境中,实行情境教学。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没有象故事那样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像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的只是较多抽象的、理性的概括。
  
  二、政治课创设情境的策略
  
  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多种多样,它因人因时而异,同时也要依靠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规律来择定。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
  1.问题法。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好奇之火。教学中的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此时,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通过恰当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师生双方的交流,学生产生了学习动力,发展了认知能力,特别是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师生关系也进一步融洽了。
  2.主题讨论法。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是教师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也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论辩式讨论;还可以围绕一个中心,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以社会调查的结果作为论据进行调研式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唱主角,积极探究,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中,我曾经组织学生针对“我们如何与父母,老师相处”的问题展开自由式辩论。学生热情高涨,在课前作了认真的准备。课堂上,他们你一句我一句,争得面红耳赤,足足用了三十分钟仍未分出胜负。在这场辩论中,有的学生言之有理,有的学生概念模糊,有的则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而这恰恰锻炼了他们随时辨别正误的判断能力。
  3.运用网络或多媒体手段。运用这种手段创设情境是思想政治课保持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趋势,可促使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有突破性的变化。运用网络或多媒体手段能节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还可利用音乐、录像、图片等新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三、思想政治课创设情境的要求
  
  创设情境对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要求,除了一般课堂教学的要求以外,我觉得着重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利用情境解决问题时,注重学生思维变通性的训练。近年来,内容灵活、取材广泛、知识跨度大。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的品质就是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其中变通性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思维品质之一,它是指思维能变化多端、不拘常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品质。当我们创设一种情境时,教师要能举一反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概念和原理,并把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只有当学生明确了一个概念或原理后,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这一概念或原理,才可以说他们是真正掌握了。
  2.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机智之光的闪耀,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就思想政治课的情境创设而言,我觉得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社会知识,才能及时地捕捉社会热点,游刃有余地提供丰富的情境材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关注国际、国内社会的发展变化情况。教师也只有具备了广博的专业知识,看待问题才有深度,才能看得准、看得远,而这也正是学生所崇敬的地方。
  (2)在教学上要有民主精神。不管采取哪种手段创设情境,教师都应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应承认学生的认知过程,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的看法。这样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增强心理相容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3)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当我们创设情境后,往往会引起学生的讨论甚至争论,组织学生辩论则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能控制课堂节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防止偏离中心,甚至成为某些学生的“谈话课”。
  (4)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动力,这就要求情境材料既具有时代性、新颖性,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说能否迎合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激起一个“高潮”是创设情境成功与否的关键。
  3.用于创设情境的教学材料要精,不能滥。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克服那种认为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创设情境的误区,事实上教学情境的创设也要有合适的教学内容。其次,要注意经常变换创设情境的方式,否则,学生会认为这太“滥”了,“没味道”,而情境激趣的功能则荡然无存。再次,运用的情境材料不能是学生已经了解得差不多的热点,而应当是学生不太了解的或者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教学情境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笑声。它旨在追求知识与情感两者结合的美妙境界,使知识的吸附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制胜的力量,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创造出更多的情境教学的新经验。
其他文献
高职英语教师尝试从管理学的SMART原则出发设计高职英语口语教学,试图将SMART原则理论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相结合,探讨其可行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教学内容贴近行业,多种教学
利用2008—2017年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微观层面的Z-Score指标衡量银行稳健性,通过Eviews软件建立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资本充足率及相关监管指标对银行稳健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有权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自
外墙外保温是在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要求下的一项重要建筑节能技术,针对我国外墙外保温技术发展的情况,通过对外墙外保温和外墙内保温对比分析,提出在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时的选材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
本文阐述了开展英语第二课堂的必要性,总结了我院自实施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方案以来开展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和实践,并对该项活动的组织和成效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英语第二课堂活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整节课教学生字,往往使老师教起来感到枯燥,学生学起来觉得无味。所以我们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识字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巩固识字教学的成果。    一、激发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1.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利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
1月4日,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六院民用航天预研项目“小卫星固液混合动力系统技术研究”通过了国防科工委的验收评审,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