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打喷嚏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行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是在中国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历来都有一个传统,即把“打喷嚏”和“人思我”联系在一起。后人对其的认识不尽相同,而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关键词: 喷嚏 自然形态 原质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打喷嚏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行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是就是在中国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历来都有一个传统,即把“打喷嚏”和“人思我”联系在一起。洪迈《容斋随笔》:“今人喷嚏不止者,必噀唾祝云‘有人说我’,妇人尤甚。”这“妇人尤甚”是为什么呢?我估计是先民的生活质态的遗留。在当时男人出去打猎,女人在家织布;毕竟女人比男人闲适些,有了喷嚏,就会故作多情地、一厢情愿地认为是自己的丈夫在思念自己,从而陶醉自己。“打喷嚏”自然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就连相思也大约是同样“自然形态的东西”;至于说那“一厢情愿”的推测,估计也最多算是“粗糙的东西”。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儿说的是音乐,是人类有意识地根据一定规则而制成的有一定节拍的声音片段。至于打喷嚏则是人无意识的行为:即起于未知,当下感知。不管怎么说,打喷嚏也算是“音”。着音是不是有人心生呢?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打喷嚏起于未知,但在其发生之后,多情的人们就再也控制不住那多情的心,在另一时间里,把打喷嚏和人的思念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打喷嚏又何尝不是一种音乐?是情人心底最动人的音乐,虽然它是那么具有挑战性。
  流传下来最早记录打喷嚏的应该是《诗经》。《邶风·终风》:寤言不寐,愿言则嚏。郑玄在解释这句话时说: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诗经》里的诗句好多就是直接从人民口语里转换来的,想来,在春秋战国时代,人民已经习惯说“愿言则嚏”了。这应该有个循环,起初只是下层劳动人民习惯这种说法,然后写入《诗经》;到了汉代,连郑玄这样比较有地位的大学问家也开始接受这种说法,只是他还要有顾忌地加上“今俗人”这三个字。
  宋代理学家朱熹似乎没有儿女情长的心思,甚而俗人所云,吾不屑为之也。在其《诗经集注》里说:嚏,鼽嚏也。人气感伤闭郁,又为风雾所袭,则有是疾。朱熹说,什么有人思我啊?这是你有病了,感冒了。朱熹这种解释挺煞风景的,不过还好,这倒和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相一致。在朱熹那里,人家想我是人欲,应该灭掉;打喷嚏是疾病,这是天理,应该万古长存。
  《说文解字》嚏:悟解气也。殊不可解,幸有段注。其文曰:悟解气者,欠字下云张口气悟是也。悟,觉也。解,散也。以此释之,则嚏是人醒来后吐出来的气息。如此,则人每醒皆嚏矣,嚏之一滥如斯,殊负我怀。段注又言“嚏义非是。……故嚏解当改云喷鼻也为安”。如此则嚏非在觉醒来之时,宜于当嚏则嚏之时,愈加泛滥矣!《玉篇》:丁计切,喷鼻也。诗曰:愿言则嚏。《广韵》嚏:鼻气也。《集韵》嚏:说文:悟解气也,引诗愿言则嚏。
  从这些学书里面,我们只能有些文字本身的概念,而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文化上的,民俗上的。或者,最大的收获就是嚏的本来意义,至于其引申义,则或多或少地加上民族原质的心理特征。
  钱钟书《宋诗选注》:“把这个冷热不调的生理反应说成离别相思的心理感应。”打喷嚏这一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之谜应该是在钱钟书这里得到解决。打喷嚏或许是感冒的反应之一种,即打喷嚏可能是感冒,也可能不是感冒,但绝不可能是人思我之后的音乐片段。一个正常的生理反应在“我愿意相信”的心理作用之下产生了大量的相关诗文,这也算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精深的又一力证罢。
  北宋大文豪苏轼《元日过丹阳》:白发苍头谁肯记,晓来频嚏为何人?此诗是苏学士晚年所作,“白发苍头”可证。东坡是文人,是狂士,写诗也多出胸襟间。自嘲说:像我这样的糟老头子谁还肯记在心上?其实东坡忘了,像这样的糟老头正应该有一掉牙的老太婆的牵挂。或者东坡嫉妒,这些曼倩的少女啊,怎么只送情于少年人啊,干嘛不在我这儿随喜随喜?也就这点嫉妒,让东坡纳闷:从早上一直打喷嚏,是谁在想我呢?有些许诡秘,有些许惆怅。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薛乐道自南阻来入都留宿会饮》:举觞遥酌我,发嚏知见颂。黄老头应该属于精瘦的人,一望即知乃干净利落之人。我记得他曾有一首诗:“薄酒可以忘忧,丑妞可以白头。”真是恰到好处。至于今天的喷嚏嘛,什么都不用说了,肯定是有人在背后赞颂我。
  辛弃疾是位词人,其豪杰形象于词中深见之而不诬也。大英雄亦具柔肠,《谒金门和陈提干》:因甚无个阿鹊地,没工夫说里。以“阿鹊”拟嚏音,且以此词代替思量,个中滋味,甚可思量!辛弃疾是这样说的:你看啊,也不知道啥子回事,怎么没人思念俺啊?到哪儿说理去啊?
  不为人熟知的词人萧天乐《齐天乐》:甚怕见灯昏,梦游间阻,怨煞娇痴,绿窗还嚏否?这几句词也算把相思这一情愫表达得缠绵悱恻了。害怕见灯灭,为什么呢?灯灭了人就睡熟了,睡觉难免做梦,梦见什么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就梦了,倒是好梦,只可惜“间阻”,梦又不成,于是复醒,心里想着,我刚才梦见你了,你有没有在绿窗下打喷嚏啊?以前都是人家思量,我打喷嚏;现在是我思量别人,别人打喷嚏,其境遇自不同矣。
  宋人梅晓臣自己出外想家,希望他那位美貌的夫人在闺中,因此大打喷嚏:我今斋寝泰壇外,侘傺願嚏朱颜妻。“朱颜”与“嚏”这两个形象匹配在一起,无意中变得滑稽,冲散了抒情诗的韵味,恐怕亦作者始料所未及。
  通过以上的语句,可知喷嚏在人们心中的含义。“愿言则嚏”这个传统在元曲里成为插科打诨的材料。《牡丹亭》第二十六出《玩真》,柳梦梅所谓“叫得你喷嚏像天花唾”。喷嚏进而是一种手段,可叹矣!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2]洪迈.容斋随笔.湖南:岳麓书社,1992.
  [3]四书五经.北京:中国书店,2005.
  [4]许慎.说文解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5]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6]汤显祖.牡丹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班主任是学校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由于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身体正在发育,心理和思想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这就决定了班主任工作必须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教育教学工作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手段、措施等都要以学生的学习、发展、自尊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时时处处注意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激励
摘要: 本文从人性本“善”、“恶”向“善”的转化、关注弱势群体等三个方面论述女作家迟子建在其小说作品中投入的人文关怀,表现了她对人性和人情的赞美。  关键词: 人性 善与恶 转化 弱势群体 关爱    在纷繁喧闹的当今文坛,由于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作家风格和作品类型日趋多样。有的作家满腔燃烧着正义的烈火,对整个中华民族和人民的命运密切关注,将民族崛起和兴旺的重担自觉地放在肩上,他们将手中的笔挥舞成战
摘要: 本文旨在介绍韩礼德的“前景化”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并以此为出发点,分析斯威夫特的著名政论文章《一个小小的建议》的前景化语言特征。本文首先对韩礼德的“前景化”理论中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定义,如:常规、偏离、突出、前景化、情景语境等,重点探讨了语言特征和情景语境的关系,然后简单介绍了《一个小小的建议》的情景语境,最后,以韩礼德的“前景化”理论为基础,详细地分析了《一个小小的建议》这篇散文中的前
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立德树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语文教师就应该牢牢抓住语文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爱祖国、爱
摘要: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而预设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本文通过分析文化生活中的一些预设现象提出了一些处理的方法,从而做到语用等效。  关键词: 预设 翻译 直译 意译 直译加注    一、预设的含义    预设(presupposition) 又称为前提,最初是由著名哲学家弗雷格所提出的,后来才被使用到语言学领域。预设也被译为“前提﹑前设﹑先设”,是发话者在说出某个句子所作的假设,即说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