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德育工作受到了许多家长的关注,德育已经在教育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将德育无声蕴含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能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现在的小学德育还存在一些不足,所以小学教师应當积极地探究德育的有效措施。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作探讨。
【关键词】德育;小学;道德品质
我国素质教育在不断深入推进,人们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局限于考试成绩,学生的道德品质也成为教育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小学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措施来开展德育工作,确保小学德育落实到位并取得成效。
一、德育存在的不足
第一,德育工作的地位相对较弱。虽然我国教育改革已经很多年,已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比较注重德育,但个别家长还是会把考试成绩排在首位,一旦孩子的成绩不够理想,就会把责任归结到教学问题上。有些学校的德育课专任教师的比例也不足,主要是由班主任或其他科任教师兼任,没有专职的德育教师任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教师开展德育的自由度。
第二,德育的方式相对单一。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德育工作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形式,即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自主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个别德育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不太相符,与学生生活也不贴近,这容易导致学生感觉德育是枯燥的,容易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
第三,德育的手段相对滞后。德育与学生的性格存在紧密联系,教师开展德育工作主要是靠实践的摸索,但在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课堂中只注重理论不重视德育实践,在个体出现明显的问题时,才采用个体谈话和辅导的形式进行教育,这样就会影响教育的效果。从家校互动的角度来看,家长的教育观念较为传统,家长认为主要将孩子送到学校,孩子的教育就理应由学校全包,家长在家庭中则无需注入过多的教育精力,这使学生在家庭中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使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脱节,给德育增加了困难。
二、开展德育的措施
第一,改变传统观念,尊重德育工作。在小学德育中,美育和体育是两个重要的内容,美育和体育相互衡接,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要想让学生的德育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教师与家长在日常工作中都需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采取科学有理的方式来开展德育,共同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教师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调动学生参与德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指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需要适当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在接受学科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德育的教育,让学生懂得辨别行为举止的对错,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从而提高自身的素养。
第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德育素养。学校可以定期向教师宣传党的方针,向教师传达国家的教育政策,让教师接受到更多的政治知识。加强理论学习,可以采取两个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一是自主学习与集中辅导相结合。学校可做统一的安排,由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并定期验收学习的成果。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中辅导,通过集中辅导,把理论学习的内容讲透。二是要开展有效的专题讲座与交流研讨会。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以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教授,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让教师学习德育理论。此外,还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有关道德教育主题的讨论会和研讨课,让教师们分享自己开展德育的措施和成效,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第三,丰富教育手段,拓展德育路径。教师要将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结合,创造合适的教学情境,来给学生开展德育。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名人故事和革命英雄事迹来对学生开展德育,让学生学习名人和英雄身上的优点,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例如在发现学生犯错时,要尊重学生,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邀请学生单独进行面谈。教师要耐心地询问学生为什么会犯错,安抚学生的不安情绪,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当了解到学生的内心想法后,教师再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告知学生这些行为是不对的,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纠正自己的错误。教师还要嘱咐家长不可过度责骂学生,让家长的配合起到适当的教育效果。这样,学生才会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改正错误,道德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四,完善教育载体,充实德育实践。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挖掘各种可用的德育资源,寻找最合适的内容开展德育,这样才能保证德育课堂教学的多样性。比如,可以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烈士陵园献花,给学生讲解历史事件以及英雄为国捐躯的故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在先烈的成长故事中感受到为民族复兴而读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小学生缺乏生活实践和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外地参加一些研学活动,或给他们安排恰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社区参加一些创文创卫活动,学生在社区的活动中,可以提高实践能力,获得了社会经验。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在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要求家长给予帮助,并做好监督工作,及时反馈给老师。这样学生得到了更好的锻炼,也学会了感恩,懂得关爱家人和别人,由爱家到爱国。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不断完善个人的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德育对小学生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优良的德育能够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明显的提高。因此,小学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德育,学校要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利用德育结合社会实践、采取科学有效的批评方式等措施,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不断完善,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星杰.走向学生生命的师爱艺术——基于《爱的艺术》的文本解读[J]. 读天下(综合),2020(14):1-2.
[2]蒋瑶丽.微妙的爱的艺术——班主任教师如何教育引导高学段学生例谈[J].名师在线,2019,80(7):97-98.
【关键词】德育;小学;道德品质
我国素质教育在不断深入推进,人们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局限于考试成绩,学生的道德品质也成为教育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小学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措施来开展德育工作,确保小学德育落实到位并取得成效。
一、德育存在的不足
第一,德育工作的地位相对较弱。虽然我国教育改革已经很多年,已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比较注重德育,但个别家长还是会把考试成绩排在首位,一旦孩子的成绩不够理想,就会把责任归结到教学问题上。有些学校的德育课专任教师的比例也不足,主要是由班主任或其他科任教师兼任,没有专职的德育教师任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教师开展德育的自由度。
第二,德育的方式相对单一。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德育工作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形式,即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自主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个别德育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不太相符,与学生生活也不贴近,这容易导致学生感觉德育是枯燥的,容易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
第三,德育的手段相对滞后。德育与学生的性格存在紧密联系,教师开展德育工作主要是靠实践的摸索,但在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课堂中只注重理论不重视德育实践,在个体出现明显的问题时,才采用个体谈话和辅导的形式进行教育,这样就会影响教育的效果。从家校互动的角度来看,家长的教育观念较为传统,家长认为主要将孩子送到学校,孩子的教育就理应由学校全包,家长在家庭中则无需注入过多的教育精力,这使学生在家庭中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使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脱节,给德育增加了困难。
二、开展德育的措施
第一,改变传统观念,尊重德育工作。在小学德育中,美育和体育是两个重要的内容,美育和体育相互衡接,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要想让学生的德育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教师与家长在日常工作中都需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采取科学有理的方式来开展德育,共同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教师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调动学生参与德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指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需要适当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在接受学科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德育的教育,让学生懂得辨别行为举止的对错,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从而提高自身的素养。
第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德育素养。学校可以定期向教师宣传党的方针,向教师传达国家的教育政策,让教师接受到更多的政治知识。加强理论学习,可以采取两个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一是自主学习与集中辅导相结合。学校可做统一的安排,由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并定期验收学习的成果。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中辅导,通过集中辅导,把理论学习的内容讲透。二是要开展有效的专题讲座与交流研讨会。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以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教授,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让教师学习德育理论。此外,还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有关道德教育主题的讨论会和研讨课,让教师们分享自己开展德育的措施和成效,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第三,丰富教育手段,拓展德育路径。教师要将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结合,创造合适的教学情境,来给学生开展德育。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名人故事和革命英雄事迹来对学生开展德育,让学生学习名人和英雄身上的优点,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例如在发现学生犯错时,要尊重学生,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邀请学生单独进行面谈。教师要耐心地询问学生为什么会犯错,安抚学生的不安情绪,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当了解到学生的内心想法后,教师再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告知学生这些行为是不对的,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纠正自己的错误。教师还要嘱咐家长不可过度责骂学生,让家长的配合起到适当的教育效果。这样,学生才会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改正错误,道德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四,完善教育载体,充实德育实践。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挖掘各种可用的德育资源,寻找最合适的内容开展德育,这样才能保证德育课堂教学的多样性。比如,可以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烈士陵园献花,给学生讲解历史事件以及英雄为国捐躯的故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在先烈的成长故事中感受到为民族复兴而读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小学生缺乏生活实践和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外地参加一些研学活动,或给他们安排恰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社区参加一些创文创卫活动,学生在社区的活动中,可以提高实践能力,获得了社会经验。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在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要求家长给予帮助,并做好监督工作,及时反馈给老师。这样学生得到了更好的锻炼,也学会了感恩,懂得关爱家人和别人,由爱家到爱国。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不断完善个人的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德育对小学生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优良的德育能够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明显的提高。因此,小学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德育,学校要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利用德育结合社会实践、采取科学有效的批评方式等措施,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不断完善,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星杰.走向学生生命的师爱艺术——基于《爱的艺术》的文本解读[J]. 读天下(综合),2020(14):1-2.
[2]蒋瑶丽.微妙的爱的艺术——班主任教师如何教育引导高学段学生例谈[J].名师在线,2019,80(7):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