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起儿童求知的火花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yuefeng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儿童的心灵中都闪烁着智慧,他们稚嫩的心灵会时不时地闪现一些求知的火花。对于任何新鲜好奇的事物总爱问个“为什么”?对于学生的疑问,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认真引导学生去探寻问题的结果。让学生的智慧之花常开不谢。
  一、会问“为什么”
  许多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都变得不爱问“为什么”,即使他们的心中有疑也不会问。造成这一主要原因,是许多大人对儿童的疑问或避之不谈,或泼以冷水,久而久之儿童的质疑精神被无情地熄灭了。那么如何燃起儿童质疑的火花呢?
  首先,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爱问的兴趣,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想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每次我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只要遇到较深奥不易理解的地方,我便会专门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进行质疑。教学《两只小狮子》这一课时,狮子妈妈的话耐人寻味,于是我在小朋友读完原文后则让学生质疑。这时有个小朋友举起小手问:“老师,狮子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对于这一疑问,我及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学生也高兴地坐下。虽然这一问题大家都觉得很平常,甚至有的学生还认为这个小朋友读书不够认真。但从他能够提出这个问题来看,则说明他已经经历了一个知识的初级阶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实在教学中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出问题,就要给予表扬。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疑问,便会毫不拘束“抢着”提问,从而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只有不断的发现才有不断的进步。所以教师一定要适时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想问。
  其次,提供释疑的方法: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应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当提供较好的释疑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每教一节课,都要布置学生自读,预习,要求提出疑难问题。为了使质疑不流于形式,可以让学生将预习时的疑难问题记下,或者在讲课前,留出几分钟让学生口头提问。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学生不但会养成善思好问的好习惯,而且还会培养参与意识及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敢想敢说的精神。学生们提出问题一大堆如何处理呢?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便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了,但如何释疑,他们往往寄希望于老师。而教师大可不急于立即给予解答,而是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以让学生体验思考乐趣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教学《月亮的心愿》这一课时,我针对学生的疑问“月亮的心愿到底是什么?”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找答案,并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到问题的结果。学生的疑问便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得以解决,何乐而不为呢?
  二、善问“为什么”
  宋代朱熹曾经说过“无疑者必先有疑,有疑者,终将无疑。”在学生会问为什么的情况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善问。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显示:“儿童对任何好奇的事都会提到课堂上来问。”而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却少之甚少。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好学生善问呢?
  1.铺设问题的平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随时随地的乱抛问题,应当根据语文的教学实际去铺设一种学生质疑的平台。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以在课堂中应当根据有利的时机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如教学《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课时,语文教学目标都已达到要求,却发现有个小朋友脸上还有疑惑之情。于是,我便马上让学生谈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大家一起帮帮你。这时,这位小朋友马上问道:“老师,为什么桃子、梨子都长在树上,而花生却长在地里呢?”这一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里马上沸腾起来:“是啊,为什么花生不长在花生树上呢?”这一问题非常有价值,可是比较深厚的自然知识。如果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学生顶多只是一知半解,让学生讨论也不可能得出结果。该怎么办呢?于是我马上选择让学生回家观察,或者和父母一起去寻找资料找结果。
  第二天一大早,我一到班上便有许多学生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们找到答案了。原来花生花落到地上,花儿在土壤的滋润下生根结果,一朵花便是一粒花生,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去摘花生的花。”听到学生的话,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我明白这些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更得到了一种美德,真是一举两得。
  2.保持善问的精神
  把问题带进儿童的生活中去是保持善问精神的最佳方法。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动力和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主线。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教师应以生活内容为切入点,让学生把问题带进自己的生活中去。
  学生在学完《识字1》时,对“万物复苏”一词不解其意。这时,我便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内领略“万物复苏”的感觉。学生便像出笼的小鸟扑向大自然,亲吻小草,流连花间,嬉戏于树荫之中。在愉快的亲密接触中学生感受到了“万物复苏”就是草儿发芽、花儿开发、柳枝抽穗、鸟儿啼呜。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及时肯定学生的疑问,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满足,智慧之门才能开启,课堂中才能不断闪现“智慧之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摘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高中英语课程的任务部分明确表述“要使学生在进一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深知要想达到这个要求,必须首先有大量的语言输入。语感阅读法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实验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本篇文章主要从我们所进行的语感阅读法与学生写作能力实验
行政发展是指政府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以改革和创新作为基本手段,通过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的使用,推动行政系统不断优化,行政活动方式和行政关系不断改善,
【摘要】设疑,是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之一,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好的设疑能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真谛。  【关键词】设疑 基本阵地 最佳时期 教材实际 善于引导  设疑,是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之一,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好的设疑能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真谛。  一、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是设疑的基本阵地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评价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活动单导学”模式是指在课堂中以“活动单”为媒介,在活动中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中心,以追求课堂的最大实效性为目的,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倡学生主动求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其核心学习方式还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运用有效评价策略对学生进行评价,
期刊
【摘要】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对创新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创新教育内涵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传统教育对创新教育的阻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基础教育 创新教育 问题 对策  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一个崭新的课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是适应科技革命发展的迫切要求。基础教育阶段是实施创新教育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
作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达能力的综合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课程标准来看,我认为“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生活离开了语文,将是一片沼泽,一方沙漠。因此,作文教学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作文,在作文中生活。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会教得迷惘,学生也会学得厌倦。认识到了这一点后,利用自己身处教学第一线的优势,时常
期刊
下面选取碳酸钙为中心物质,尝试将与之相关的常见物质(碳酸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钠等)构建起思维框架,将知识进行整合串联,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讨论构建物质之间的串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