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教学中的导入——评《中华水文化概论》

来源 :给水排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uylu2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是高校作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阵地的应有之义。基于文化自信视域,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进高校教学各环节中,有利于推动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达成以文化人的目标,从而提升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水平。但在当前大学教育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程度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理念、师资力量和学生主体三个方面的缺陷。为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高校需要拓展人才培养视野,重视传统文化对高校人才培育的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信息时代下,人们学习知识的方式已经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传统的高职课堂教学模式亟须改变。文章在混合式教学模式基础上,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理论逻辑和概念层次为例,根据该课程的内容特点在实际运用网络平台过程中,加入设计微视频、测试题、答疑讨论等教学环节,运用线上预习、复习和线下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中成药学是中医药院校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学习中成药学对于学生的培养和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在中成药学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必要性及课程思政的具体融入点进行了阐述,旨在有效地提高中成药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育人水平的提升,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德才兼备的优质中医药人才。
目的 探讨在急危重症临床实践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方法 选择重症医学科轮转的60名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观察组采用增加思政教学法。比较观察教学结束后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前沿知识拓展程度、职业素养以及对教学的满意度。结果 在教学结束后,观察组学员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前沿知识拓展程度、职业素养等方
本文从高职教育教学角度出发,阐释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主观能动性上的不作为、教学能力上的不足等现象,从而影响"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并就如何提升高职专业教师育人能力之路径提出相应对策。
水是文明之源,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水利活动中铸就了中华水文化。水之信仰、水利精神是水文化中的核心要义。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的指导下,从做人、做事2个层面提炼出的新时代水利精神应运而生,“忠诚”强调了做人的政治品格,“干净”划清了做人的道德底线,“担当”凸显了做人的职责使命,“科学”彰显了做事的学习态度,“求实”体现了做事的工作作风,
期刊
根据高职院校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特点,充分挖掘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自信、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元素。研究专业基础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路径,使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探索教书与育人巧妙融合的方法。
药理学作为医学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结合军队院校特点,在药理学教学中,从药物来源、药理作用与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各模块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对如何将其有机融入药理学教学全过程进行探讨。
生理学是医学生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理实结合的课程设置具有“课程思政”的建设优势。梳理生理学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育人目标、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方法和实施途径、教学设计,贯穿基础医学教育全过程,实现基础医学教学的三全育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