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小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责无旁贷的,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努力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人格塑造,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
语文学科内容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儿童情感发展特点,在对文章语言准确生动的分析,对文章人物内心世界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把儿童领入一个广阔的情感天地。让学生通过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感受文章中人物的真善美、假丑恶,正义与非正义,矛盾与非矛盾,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陶冶学生爱憎分明,明辨是非,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我采取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每学一篇新课文,都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这样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但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去动脑,去说。这样可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广泛的阅读,对塑造学生的人格也起着重要作用。萨克雷说:“读书能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我深知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秀书籍的引导,因此,每接手一个班,我都精心挑选图书,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一本本书,就像一个个高尚的人,向孩子们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把他们带到美丽的世界,领悟人世间的真、善、美,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启迪他们稚嫩的心灵……
二、 在欣赏人格魅力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现代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自私、任性、耐挫力差等个性缺陷,这对他们的学习成才是极为不利的。教师可通过听、说、读、演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中受到感染,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我常常利用榜样和名人故事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如人教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鲁迅先生、《詹天佑》中的詹天佑、《一夜的工作》中的周总理,苏教版《生命的壮歌》中的“蚁国英雄”、《微笑着承受一切》中的桑兰、《征服世界第一高峰》中的登山队员等,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好典型。
语文教材中有一大批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榜样群体,如处处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的雷锋;身处逆境、刻苦钻研的童第周;不怕困难和危险,以顽强的意志进行发明创造的爱迪生;顾全大局,以惊人的毅力做出自我牺牲的邱少云……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身上处处体现着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这些都可称得上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人物,深受学生的崇拜。教师可在教学中通过形象展示、性格分析、朗读体味、讨论交流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欣赏人物的人格魅力中,受到人物高尚品质的感染,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参照榜样,形成良好的个性。
三、 运用作文教学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我尝试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四、 在课外社会调查活动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每年的寒暑假和五一、国庆的两个长假,都是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好机会。其实,让小学生作调查,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作一次,他们就会觉得比写作文要有趣得多。去年五一节,有个学生为了调查假日人们都喜欢做些什么,便来到热闹繁华的闹市区。一个上午,陆续问了二十个路人,最后得出结果:四成人会选择旅游,两成人喜欢购物,两成人愿意呆在家中享受清闲,另有两成人的选择五花八门。该生的调查不仅得出“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追求也越来越高了”,而且从这次的调查中,切身体会到与人打交道的滋味。
学生的调查可谓丰富多彩:小区居民对上网态度的调查,小摊、菜市场、超市蔬菜价格的调查,家长、学生、老师对减负看法的调查……这些有益的社会调查,不仅使学生对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他们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小学语文学科中潜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带领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情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教材中的生动事例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门峡市第四小学)
一、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人格塑造,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
语文学科内容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儿童情感发展特点,在对文章语言准确生动的分析,对文章人物内心世界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把儿童领入一个广阔的情感天地。让学生通过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感受文章中人物的真善美、假丑恶,正义与非正义,矛盾与非矛盾,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陶冶学生爱憎分明,明辨是非,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我采取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每学一篇新课文,都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这样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但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去动脑,去说。这样可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广泛的阅读,对塑造学生的人格也起着重要作用。萨克雷说:“读书能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我深知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秀书籍的引导,因此,每接手一个班,我都精心挑选图书,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一本本书,就像一个个高尚的人,向孩子们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把他们带到美丽的世界,领悟人世间的真、善、美,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启迪他们稚嫩的心灵……
二、 在欣赏人格魅力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现代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自私、任性、耐挫力差等个性缺陷,这对他们的学习成才是极为不利的。教师可通过听、说、读、演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中受到感染,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我常常利用榜样和名人故事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如人教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鲁迅先生、《詹天佑》中的詹天佑、《一夜的工作》中的周总理,苏教版《生命的壮歌》中的“蚁国英雄”、《微笑着承受一切》中的桑兰、《征服世界第一高峰》中的登山队员等,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好典型。
语文教材中有一大批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榜样群体,如处处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的雷锋;身处逆境、刻苦钻研的童第周;不怕困难和危险,以顽强的意志进行发明创造的爱迪生;顾全大局,以惊人的毅力做出自我牺牲的邱少云……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身上处处体现着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这些都可称得上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人物,深受学生的崇拜。教师可在教学中通过形象展示、性格分析、朗读体味、讨论交流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欣赏人物的人格魅力中,受到人物高尚品质的感染,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参照榜样,形成良好的个性。
三、 运用作文教学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我尝试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四、 在课外社会调查活动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每年的寒暑假和五一、国庆的两个长假,都是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好机会。其实,让小学生作调查,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作一次,他们就会觉得比写作文要有趣得多。去年五一节,有个学生为了调查假日人们都喜欢做些什么,便来到热闹繁华的闹市区。一个上午,陆续问了二十个路人,最后得出结果:四成人会选择旅游,两成人喜欢购物,两成人愿意呆在家中享受清闲,另有两成人的选择五花八门。该生的调查不仅得出“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追求也越来越高了”,而且从这次的调查中,切身体会到与人打交道的滋味。
学生的调查可谓丰富多彩:小区居民对上网态度的调查,小摊、菜市场、超市蔬菜价格的调查,家长、学生、老师对减负看法的调查……这些有益的社会调查,不仅使学生对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他们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小学语文学科中潜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带领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情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教材中的生动事例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门峡市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