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753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现
  代心理学也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创新型人才素质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培养问题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奥秘的金钥匙。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的学生大多有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能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学习的能力;他们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类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自己的思维,搜寻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对其重新整理、加工,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不只关心零散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在这种“未知—已知—新的未知—已知”的螺旋上升式的认知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得到了发展。
  2.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有人评价中美学生说,美国学生学习成绩虽不如中国,但他们的创新精神较强,而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是不会提问。不会提问就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因而,要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应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点播学生思路,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愉快的状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在学习“脊髓和脊神经”这一节课时,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的手偶然被针刺了一下,是先感到疼痛,还是先缩手?”大部分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先感到疼痛。”这时,教师可提醒学生:“疼痛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而缩手是一种低能的神经活动。”再让学生思考,终于有部分学生能从神经冲动的路程和时间这方面来解答,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因为新知识与旧知识总会存在着某种递进关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一般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因为这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应重视学生学好基础知识,鼓励学生广泛的阅读,扩大信息量。比如,在生物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经验产生联想,由此及彼,有所突破。
  生活经验往往蕴涵着科学的道理。例如在学习“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节时,先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1)用糖拌西红柿后,盘子里为什么会出现许多水?(2)用盐腌黄瓜后,原先硬挺的黄瓜为什么变得软缩了?(3)买来的青菜浸在水里一段时间后为什么变得硬挺了?学生对于这些生活现象饶有兴趣,急于探索答案,这时便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去探索,通过联想探索出结论:当植物细胞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便吸水,反之则失水。有了这些结论做基础,根为什么会吸水的问题便易于理解,再回到一开头的问题上学生便恍然大悟了。在联想和探索的同时,学生们会不断产生新的设想,提出新的问题。比如什么情况下植物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而这些新的问题,会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
  
  三、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1.提供材料,实现信息转移。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在思维和理解时,要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探索、寻找与思维相关的材料。如果找到相关材料,则思维便成为具有具体意义的信息,实现信息的转移,完成思维的过程,否则就不能实现信息的转移,导致思维点流失。例如在学习家鸽时,提出:“家鸽的身形为什么呈流线型?”“体表覆盖的羽毛有什么用处?”学生看到这些问题时,就会想起家鸽在空中飞行,这些总是与飞翔有关,再挖掘大脑里对鸟类了解的知识回答,不仅转化了思维,而且学习了鸟类的生物知识。教师在知识获得过程中应诱导学生产生出一个个思维着力点,给学生输入资料,促使学生进一步探讨发现,为发散思维做好准备。
  2.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探究和探讨问题,寻求求异思维。例如在介绍心脏时,鲫鱼的心脏为一心房、一心室;青蛙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蜥蜴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心室内有一个不完全的隔膜;家鸽和哺乳动物的心脏为两心房、两心室,提问:“有没有心脏只有一个腔或没有心脏的动物?”“有没有心脏分为五个腔、六个腔的动物?”学生大胆设想,大胆质疑,有利于自由发散思维的形成。由于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而自然界的发展是无限的,我们总是鼓励并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相互讨论,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查阅资料,互相研究与分析,共同解答疑难。学生听来有味,学起来有劲,不仅保证了课堂效率,而且能促使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查阅资料和课外书籍,积极收看与生物有关的电视等,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了创新和问题意识。
  总之,教师应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创设启发、诱导思维的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应付为主动乐于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提问问题的习惯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
其他文献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改革。物理是一门具有很强规律性的学科,学习物理知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因此物理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时一定要具有指导性,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接受知识,主动建立各种能力。可见,物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认识掌握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体。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掌
1.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重要性  物理学的发展表明:人类的物理知识来源于生产和对自然的观察,特别是来源于物理实验。同时观察和实验又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跟人类探索物理知识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必须十分重视探究实验的教学在学习物理过程中重要作用:它是使学生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通过它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怎
摘要: 当前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也在各地全面实行,在这一教育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化学实验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介绍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几点做法,包括:观察目的必须明确,观察计划要周密,全面地进行观察,观察与思考的结合。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 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
2003年1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国家广电总局关于中央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的报告》中作出了关于央视开办少儿频道的批示,批示中提出要加强领导、加大支持力度,动员全社会的力
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压力也随之而来,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也日益增多.血液透析是临床上对于相关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关于血液透析,大家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名字上面.血液
期刊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新课程四年来,为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在教学方法上做了很多的尝试,除了采用小组互助学习法进行课堂教学,关注课堂上师生的交流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之外,还在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活动探究栏目上下了很多功夫,具体做法和收获如下: 
摘要: 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本文针对初中化学学生兴趣的培养问题,着重从三大方面进行阐述: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引发学生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兴趣。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兴趣培养    兴趣是一种最直接、最活跃的学习动力。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化学家、化学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都是在初中阶段就养成了对化学强烈而持久的兴趣。好奇而又喜欢
摘要: 高中化学深度、广度加深,推理性强,抽象思维增多,不少学生感到学习化学困难。提高高中化学教育质量是摆在化学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双管齐下定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 化学教育 兴趣 方法 提高    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初中教材涉及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对教育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教育束缚,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获取新知。如何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目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在此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其学习过程中能充分体现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诚如《生物课程标准》所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