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绩一路下跌

来源 :中学生博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s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什么比“希望不平凡”更平凡的了。
  ——威廉·莎士比亚
  
  我出生在农村,家境很不好。三岁的时候,父亲不幸触高压电线杆去世。那时,我还不懂事,只记得那几年里,母亲整日以泪洗面。我总是摇着她的大腿求她不要哭了。有时候,我半夜被母亲的哭声惊醒,但是那时懂得太少了,根本不会安慰母亲。
  我八九岁的时候,由于母亲疏于对我的管教,我天天和一些调皮的孩子混在一起,整天不着家。母亲让我干活,我就跑得远远的。对此,母亲总是叹息。
  人大了,也就变得懂事了,我渐渐与玩伴们疏远,尽管依然对母亲布置的劳动不予理睬,但却从不与她顶嘴。如果母亲真生气了,训斥我,我就低着头一言不发。等她训斥完了,我就乖乖地去干活。
  母亲对我的学习很看重。我上低年级的时候,她教我我不会的;上高年级的时候,她天天陪我做作业,看我的书,遇到她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句子就问我,让我给她讲。我的成绩历来都是比较优异的,老师喜欢我,同学羡慕我,母亲更是鼓励我。
  有一次期末考试,我没有考好,只考了第11名。母亲很失望,我也非常难受,那个新年是熬过去的。没想到不幸的事接踵而至,就在我上初一不久,母亲把我安排在学校里住,背着我偷偷嫁人了。当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简直无法面对现实。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我的母亲。那段时间,我整个人都要崩溃了,满脑子胡思乱想,每天晚上做噩梦。我痛恨母亲,有时甚至希望能亲手杀了她和那个男人,但我不知道他们身在何处。
  母亲走后,我便跟着伯父伯母生活。我很怕他们,跟他们也没共同语言,我们极少讲话。他们家有个姐姐,和我在同一个年级,比我大三岁。我很看不惯她,但也只能忍着。
  在重重压力下,我只有勤奋学习,我的人生已经没有什么其他事情好做了,只有学习可做。我每次考试都是全乡的第一名,这让我很骄傲。老师们也特别喜爱我,甚至可以说是宠爱了。
  我的骄傲渐渐地变了性质,我开始变懒了。我感到自己越来越懒,但总能找到好的理由,譬如,我总不愿写作业,但我却对人说作业太简单了,写作业的目的如果是应付检查就没有必要写;我不背英文课本,理由是,我已经会了语法和重点句子,其他的一看便会,用不着背……由于老师的信任,他们也不深究我的问题。我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就是天才。
  全乡第一,我从初一下学期一直拿到初二上学期。在成绩面前,母亲改嫁这件事渐渐被我淡忘了。初二上学期,我以全班第二、全校第七的成绩结束了自己的辉煌。
  我从此一蹶不振,初二下学期的内容,我已无法再学下去,首次月考,我才考到全校的第25名,并伴随着政治、地理的不及格,以及数、语、外第一次的非优秀。老师对我大失所望,我成为同学的笑柄。
  那时,我课上总是睡觉,或是趴在书桌上在课本上乱画。作业没交过;笔记没做过;发下来的试卷叠一叠放在一起,不管不问,老师检查的时候,就拿来别人的抄一抄,应付了事。
  升入初三,好像整个学校都在拿我为例子来教育不思进取的同学。而初三的老师,由于听说我以前经常考第一,一开始,他们还很信任我,可两次考试下来,他们也对我失去了信心,都说我这样太可惜了,有的老师还挖苦我。
  我过着地狱般的生活,那一段时间里,我学会了吸烟、喝酒,只差进网吧了。这时,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后悔了,因为当初恨她而后悔。我似乎觉得她的选择没错,她早就看透了我是不可造就的,所以才离开了我。
  一次,老师找我谈话。他说他相信我可以夺回第一,因为他看我之前的学习状态认为我第二次考试的成绩会更差,但没想到我反而进步了5名。如果我努力,学习状态好,不很容易大踏步提高成绩嘛?
  于是,我计划狂学一个月,补回初二落下的课程,然后再一步一个脚印,夺回第一。但这个计划永远只是个计划,我从没执行它超过半天。我每天都胡思乱想,晚上开着灯盯着天花板彻夜难眠,第二天总起晚,上课总迟到。老师为此也很苦恼。
  我很焦虑,我想改变,我知道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编看编说:潜意识里,你可能并不想改变。无论是在母亲身边还是在伯父家里,你都认定只有学习好的自己才是有价值的人,不用努力就拥有好成绩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你的身份感来自于“聪明”,而一旦努力了也没有取得骄人的成绩,那么你便失去了自己的身份。这对你来说是非常可怕和痛苦的,为了不直面恐惧,你情愿变得越来越懒惰,然后把一切责任都推到“懒惰”的行为上以保护“聪明”的身份。
  你在“懒惰”的问题上纠缠得越久,内心就会越惶恐。因为这样不仅无法保住你的“聪明”身份,还会让自信心一路下跌。你只有勇敢面对“自己也必须通过巨大的努力和很多的时间才能取得好成绩”这一事实,并在成绩稳定提高之后,才能缓解内心的焦虑。
  
  敞开心扉地倾诉,聚精会神地倾听。无论你的故事有多长,无论你的情绪有多坏,无论你的心事有多乱,叮咚姐姐都愿意深厚而绵长地拥抱你,给你一片柔软而安全的海,细数忧伤……
  倾诉地址:130021 长春市清华路156号《中学生博览》B版编辑部 叮咚姐姐(收)
  E-mail:fuyangcat@sina.com
  
其他文献
有一首歌这样唱:青春是明媚的忧伤。站在青春的三岔路口,我们哭泣过,迷惘过。在光影交织的世界里,演绎着那些真实的哀伤,泪水蒙住双眼。那段日子或许在过去,或许在当下,或许在将来。只是,在成长的日子里,收获了满满的希望,即使那些伤痛再次环绕在记忆里,还是可以勇敢地向着明天跨出坚定的步伐。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导演:岩井俊二 主演:忍成修吾 片长:146分钟)  这是一个和青春有关的故事,莲见在
两棵植物这样没有距离地培植在一起都会枯萎,何况人呢?    [1]    所有人都羡慕小艾对我的好。一天24个小时,我除了闭上眼见不到她之外,她总在我的身边,提水、打饭,甚至洗衣服,很多事我没有开口,她便已经帮我搞定。宿舍的姑娘们都开玩笑,说我找了个“二十四小时保姆”。  生日那天,小艾送了我一盆君子兰。“别的盆栽里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而我的这盆为啥是两棵君子兰挤在一块呢?”我笑问小艾。  “
【轻轻的,她来了】    席琳·迪翁在2007年的演唱会上,亲自请出了当时只有16岁的Charice Pempengco与之合唱,并甘心为其配声。  Charice Pempengco从容地走向迪翁——那个曾经把《泰坦尼克号》主题曲唱红全世界的天后级歌手。迪翁热情地拥抱了小女孩,小女孩有些激动,脸上挂着那个年纪特有的羞涩。  就在大家正猜测着能够在天后的演唱会上出现的小姑娘是否有令人匪夷所思的家庭
小时候,总在家乡的庄稼地里摘棉花或者是挖野菜。每逢从田间走出来,就会发现衣服上沾着许多带刺儿的小球,他们牢牢地贴着你,仿佛是你生命中不离不弃的一部分。   “讨厌!”费老大劲把这些小东西弄掉之后,我都会不由地说。   那时候,还经常有一个男孩子找我的麻烦。不是借我的铅笔刀赖着不还,就是把我的作业本弄破,或者是跟在我身后一叠声地喊“臭美!臭美!”甚至给我起了一个长长的绰号:大辫子小妖精。看到他我就头
安意如说荒芜的本身就是一种保留,只是这一种保留,可以延续多久?    年少的时光,我们轻狂。又怎样?  放肆的青春,我们挥霍。又如何?    一    英语课。  看着蓉姐在讲台上张口闭口的English,不时走下讲台晃。然后嘴里面蹦出一个个英语单词,我感觉头脑发胀。  然后眼帘里全是课本上的单词,它们放大,交叠,重影。再放大,再交叠,再重影。我轻轻闭上双眼,终于撑不住了。  梦中,耳畔依稀传来学
摘 要:通过对具身认知和课堂深度学习内涵的解读,认为基于具身认知实施教学是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以“曲线运动”教学过程为例给出具体教学策略:贯彻具身认知的基本理念、明晰高阶思维的教学目标、追寻新旧知识的内在关联、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创设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和注重及时反馈的持续评价.  关键词:课堂深度学习;课堂革命;具身认知;曲线运动  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壹    “夏薇然!”  我抬头。对上数学老师怒气冲冲的脸,她显然被我气到了。  “你在干什么?这是什么?”她抢了我护在手臂里的东西“你、是、我、的、优乐美?!这什么乱七八糟的?夏薇然,你可不可以在我的课上专心一点?不要以为你数学好就可以不学了。放学上办公室来!”然后她拿着我的小说甩给了我一个很好看的背影,然后回到讲台继续对付繁琐的函数问题。  “夏薇然啊,姐姐求求你了。你写小说可以,可是不要在我
卡米洛夫是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一名水电工的儿子,他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粉碎了这一切:父亲乘公交车外出做工时,遭遇恐怖分子的人体炸弹袭击,死在了送往医院的路上;母亲承受不了这一沉重打击,几个月之后忧郁而死;成了孤儿的卡米洛夫不得不投奔在莫斯科打工的叔叔,然而婶婶根本容不下他,给了碗饭就把他赶出了家门。  卡米洛夫从此流落街头,靠乞讨和捡垃圾,过着饥一顿饱一顿
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在桌子上摆了一个夏天也没看,以为是童话,给小孩看的。近日偶然一翻,吓了一跳:它根本不是什么童话书,而且,作者和小王子的形象印在50法郎的钞票上!看了一遍,果然是不同凡响。它以一个孩子的语气和眼光写了一个给大人看的故事。小王子到过六个星球,见到了六个人,这六个人代表了人世间六种类型的人。  依我看,这六个类型能把这个地球上90%的人和他们的生活包括进去:第一类是手中
叮咚姐姐,想了好久,最终还是拿起了笔,向你倾诉此时此刻我内心的迷茫与痛楚。  我14岁了,有一个比我小两岁的弟弟。10岁那年,爸妈因为性格问题而离了婚,我和弟弟跟了爸爸。或许是因为爸爸觉得我们不能缺少母爱吧,第二年我又有了一个新妈妈。  10岁,一个不大不小的年龄,我也不知道我当时是怎么走过来的。那几天,我都是带着眼泪入睡的,因为,我想我妈妈了。从四年前一直到现在,我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是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