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新教育”不能替代义务教育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ddy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家上学”“退学上私塾”再次被亮红灯。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具有强制性。“一些家长不送孩子上学,在家里或者是送到私塾、国学班等地去学习,这些机构很难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要求开齐开足开好相关课程,很难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
  教育部此番表态,堪称一次并无“新意”的重申。就在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高度关注接受“私塾”“读经班”等社会培训机构教育的学生,“不得擅自以在家学习替代国家统一实施的义务教育”。连番表态,剑指“私塾”,其背景是近年来,披着各种马甲的“私塾”涌现,一些家长青眼有加,纷纷把孩子送进国学堂、读经班。
  日前备受舆论热议的“搬砖男孩”即属此例。据“搬砖男孩”介绍,他之所以中途退学,是因为“第一,现在学校的教育不好,第二,我自己也可以学的”,并透露其家庭情况:“老爸搞金融,在家炒股,老妈搞教育,在家和妹妹念《道德经》,我现在学的是‘新教育’”。所谓的“新教育”,就是带有私塾性质的私人教育。
  私塾教育,于法不容。2006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强制性、公益性和普及性是义务教育的基本特点,换言之,若无极端原因,每个适龄儿童都须接受义务教育。而无论读国学堂还是上读经班,显然不在義务教育之列,当被叫停。
  “家乐教子,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诵暮弦,洋洋盈耳。”毋庸讳言,漫长的教育史中,私塾的确扮演过重要角色。在古代,私塾是孩童受启蒙的场所。特别是后来义塾的出现,更是满足了平民子弟有学可上的愿望。在这种背景下,国人对私塾抱有一些想象乃至向往,并不突兀。而今天,义务教育日趋普及。权威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已经超过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016年达到93.4%。在这种情况,私塾确无必要复活。如果美化私塾教育,甚至非私塾不上,恰是对孩子不负责任。
  必须直面的问题是,私塾教育“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私塾传授的多是四书五经,以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读经并非不可,将读经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是否偏颇?私塾教育多用死记硬背的灌输之道,明显不合时宜;同时,授课者的资质无法保障,水平也良莠不齐。
  私塾教育颇受追捧,还在于不少人将它看作对制式教育的必要补充。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一来,制式教育不需要私塾教育补充。私塾教育高举读经、背国学大旗,而事实上,新的课程改革已经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加古诗文篇目是新教材的最大亮点。二来,制式教育也不能让私塾教育补充。私塾教育本已淡出历史,与新时代脱钩,从办学模式到授课手段,再到所授内容,都与时代精神有违和之处,用被抛弃的药方来诊断今天的病症,并不妥当。就像古人所称,这是“以往圣人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 其后果是,孩子未能在私塾教育里成才成人,也被耽误了正常的学校教育。
  人生无法彩排,也没法溯流而上,家长无权把孩子当试验品,一旦诲人不倦变成了毁人不倦,届时悔之晚矣。不过,相关部门在叫停私塾的同时,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把一些由此延展而出的意见和观点当作健全学校教育的出发点,把私塾热当成教育改革的动力。当我们的教育更遵循规律,学校更注重以人为本,教育改革真正能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私塾教育的空间就会更加逼仄,自会失去市场。
其他文献
近日,浙江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发出一份公约《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实验小学教师公约之作业篇》,决定取消家长为孩子家庭作业签字的要求,这一决定在网络得到了一片赞赏声。  但笔者认为,取消家长签字应该谨慎。家长签字,其实是留给了家长和孩子一个沟通的渠道。既能够让家长深入了解学生当日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困惑,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让孩子深入感
期刊
“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努力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最令人向往的职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尊师重教、注重人才等方面发表重要论述,表达对教师的尊敬,也为全社会尊师敬师做出了表率。  兴国必先强师。过去一年来,教育战线将中央精神落到实处,踩下稳稳的脚印,无论行业内还是行业外,都重新感受到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远见卓识和
期刊
40年前的那个冬天,中断了11年的高考重启。570万不同年龄、不同家庭、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考生,重拾荒疏多年的学业,汇聚久别的校园,选择接受转变命运的挑战。这一年,27万人考生以4.8%的录取率,重返课堂深造,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批幸运儿,更担当起改变国家命运的重任。  “漫卷诗书喜欲狂”,再现了当时恢复高考制度后,历经10年浩劫的人们对把握自身命运的渴望,是对国家拨乱反正“尊重知识、尊重
期刊
近日,来自东北某市中学生运动会的数据引发舆论关注,女子800米纪录40年未被打破,女子100米、男子110米栏纪录也分别保持了38年和36年。无独有偶,前不久的征兵体检中,湖北某市逾55%的年轻人身体不达标。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研究报告称,目前中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逾七成,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小学生身高、体重等身体指标均有不同程度
期刊
16开大小的书页上,“天地人”“你我他”六个黑色楷体字分两行横在正中间,占据了纸张的三分之一。其他部分,几乎留白。  近一个月前,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识字课里,吉林大学附属小学一年级新生捧着课本,跟着教师耿玉苗学习了这六个生字。课本竖在课桌上,足够遮挡住孩子们的大半张脸,斗大的字周围没有拼音,他们望着这些笔画构成的汉字没有陌生感,读了一遍又一遍。  这是教育部统编的新教材,从今年9月1日开学后全国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发展,多次强调指出:“要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指明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进方向。  大理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五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引领下,大理州委、州政府始终把教育作为
期刊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QQ、微信的兴起,网络一度成为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纽带。越来越多的老师习惯用手机、电脑在网络上与学生、家長沟通。而教师来到学生家里,与家长面对面交流的“传统家访”越来越少了。有人称,信息化社会,通信工具的发达只能缩短家校的时空距离,却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家访在当今社会还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 (9月18日《现代教育报》)  家访是老师的
期刊
2017年9月21日,中国高等教育掀开了崭新一页。42所学校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95所学校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双一流”建设将为中国高等教育由大向强迈进而共同奋斗。随着“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公布,这一牵动全国高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大事,也将真正迈出实质性一步。  这份名单是如何遴选出来的?为什么是“他们”成功入选?“双一流”建设和以往的“985工程”“211工程”有何关联?做好“双一流”建
期刊
如今,通过微信、QQ等网络途径,家长和老师就能便捷交流,传统的入户家访形式似乎逐渐淡出视野。《新京报》近日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近八成家长表示,孩子上小学后从来没有过家访。网络时代,“隔空对话”的电子家访是否真的能够取代面对面的家访?“微信家访”“QQ家访”“咖啡馆式家访”,在这些时髦的概念背后,到底何种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家长  家访是形式大于内容?  2017年9月开学前一
期刊
近日,浙江省“五年级小学生开中医课”一事引发热议。浙江省教育厅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教材编写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主要由中医药管理局牵头。面对中医晦涩难懂的质疑,该工作人员称,课程为辅修,课程也不会进行考试或考核,在相关内容审核方面不存在不恰当内容。 (9月14日《新京报》)  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和京剧同样都是国粹。然而,中医这些年没少遭人质疑,其中不乏对其污名化。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