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进校园需念好“三字经”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573346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浙江省“五年级小学生开中医课”一事引发热议。浙江省教育厅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教材编写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主要由中医药管理局牵头。面对中医晦涩难懂的质疑,该工作人员称,课程为辅修,课程也不会进行考试或考核,在相关内容审核方面不存在不恰当内容。 (9月14日《新京报》)
  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和京剧同样都是国粹。然而,中医这些年没少遭人质疑,其中不乏对其污名化。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针对浙江省的这一全国“首创”,也难免出现了褒贬不一的声音。赞成者认为,弘扬传统文化很好,中医是有用之学,能鼓励孩子养成顺应四时的良好习惯。反对者则说:“中医晦涩难懂,小学生能看懂学会?”“小升初在即,会不会加重孩子的课业负担?”还有人表示,急救、性教育更是急需的课程。
  笔者认为,中医蕴含着中国悠久的医学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让孩子多接触一些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不过,我们还需从这些褒贬不一的声音中吸取营养,不断优化中医进校园的路径。具体来说,需念好“三字经”。
  目标定位要“准”。2016年2月,國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要求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知识,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不难看出,推动中医文化进校园,不在于培养“小郎中”,而是让这门国粹取得广泛的受众基础,使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好奇心中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同时,通过普及中医基础知识,也能让孩子学会在身心和谐与顺应四时中健康成长。
  推进措施要“实”。事实上,对一些家长所担心的问题,浙江有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务实之举。比如,明确课程为辅修,不进行考试或考核,这符合国家要求,符合孩子成长规律,不会加重孩子的课业负担;在课程设置上,教材由省里专门邀请相关专家统编,内容不涉及高深的知识;在课时安排上,全年36课时,基本每周一课,既让孩子们得到知识拓展,也不会影响其他所谓的“主科”。至于师资力量,目前一些学校已经在物色老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教学方式要“活”。中医文化进校园,兴趣引导是关键。这不仅要求教材要浅显易懂,也要求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浙江此次在中医教材编写上进行了积极尝试,比如有一章节的思考题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面色苍白、弱不禁风,你认为她哪个脏器可能出了问题?在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上,也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特点进行兴趣引导,以激发孩子们来学习古人的中医智慧,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和思考,了解中医文化内涵,扩展自身视野。
  只有念好“三字经”,才能让中医文化进校园的步伐稳一点,让中医文化课程的开展持续向前推进。
其他文献
2017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感慨:现在农村孩子考上好大学越来越难。此话一出,一时议论纷纷。有人说,“寒门难出贵子”戳中了阶层分化的痛点,这一言论也再次引起人们对“阶层固化”的讨论。究竟什么是阶层?什么又是阶层固化?“寒门难出贵子”就是“阶层固化”吗?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李春玲研究员。  记者:什么是社会阶层?社会阶层分类有何意义?  李春玲:社会阶层
期刊
近日,浙江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发出一份公约《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实验小学教师公约之作业篇》,决定取消家长为孩子家庭作业签字的要求,这一决定在网络得到了一片赞赏声。  但笔者认为,取消家长签字应该谨慎。家长签字,其实是留给了家长和孩子一个沟通的渠道。既能够让家长深入了解学生当日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困惑,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让孩子深入感
期刊
“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努力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最令人向往的职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尊师重教、注重人才等方面发表重要论述,表达对教师的尊敬,也为全社会尊师敬师做出了表率。  兴国必先强师。过去一年来,教育战线将中央精神落到实处,踩下稳稳的脚印,无论行业内还是行业外,都重新感受到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远见卓识和
期刊
40年前的那个冬天,中断了11年的高考重启。570万不同年龄、不同家庭、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考生,重拾荒疏多年的学业,汇聚久别的校园,选择接受转变命运的挑战。这一年,27万人考生以4.8%的录取率,重返课堂深造,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批幸运儿,更担当起改变国家命运的重任。  “漫卷诗书喜欲狂”,再现了当时恢复高考制度后,历经10年浩劫的人们对把握自身命运的渴望,是对国家拨乱反正“尊重知识、尊重
期刊
近日,来自东北某市中学生运动会的数据引发舆论关注,女子800米纪录40年未被打破,女子100米、男子110米栏纪录也分别保持了38年和36年。无独有偶,前不久的征兵体检中,湖北某市逾55%的年轻人身体不达标。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研究报告称,目前中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逾七成,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小学生身高、体重等身体指标均有不同程度
期刊
16开大小的书页上,“天地人”“你我他”六个黑色楷体字分两行横在正中间,占据了纸张的三分之一。其他部分,几乎留白。  近一个月前,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识字课里,吉林大学附属小学一年级新生捧着课本,跟着教师耿玉苗学习了这六个生字。课本竖在课桌上,足够遮挡住孩子们的大半张脸,斗大的字周围没有拼音,他们望着这些笔画构成的汉字没有陌生感,读了一遍又一遍。  这是教育部统编的新教材,从今年9月1日开学后全国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发展,多次强调指出:“要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指明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进方向。  大理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五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引领下,大理州委、州政府始终把教育作为
期刊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QQ、微信的兴起,网络一度成为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纽带。越来越多的老师习惯用手机、电脑在网络上与学生、家長沟通。而教师来到学生家里,与家长面对面交流的“传统家访”越来越少了。有人称,信息化社会,通信工具的发达只能缩短家校的时空距离,却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家访在当今社会还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 (9月18日《现代教育报》)  家访是老师的
期刊
2017年9月21日,中国高等教育掀开了崭新一页。42所学校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95所学校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双一流”建设将为中国高等教育由大向强迈进而共同奋斗。随着“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公布,这一牵动全国高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大事,也将真正迈出实质性一步。  这份名单是如何遴选出来的?为什么是“他们”成功入选?“双一流”建设和以往的“985工程”“211工程”有何关联?做好“双一流”建
期刊
如今,通过微信、QQ等网络途径,家长和老师就能便捷交流,传统的入户家访形式似乎逐渐淡出视野。《新京报》近日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近八成家长表示,孩子上小学后从来没有过家访。网络时代,“隔空对话”的电子家访是否真的能够取代面对面的家访?“微信家访”“QQ家访”“咖啡馆式家访”,在这些时髦的概念背后,到底何种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家长  家访是形式大于内容?  2017年9月开学前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