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的边界问题的思考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chblu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的边界问题在艺术理论界已是一个争论千万遍的课题,可至今依然是一个模糊两可的概念,答案林林总总,各抒己见。在艺术的边界问题中,艺术与生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本文将试着从艺术与生活的角度关系论述,浅谈一下关于艺术的边界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艺术的边界;艺术;生活
  随着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尤其是自19世纪中叶以来,对于艺术的定义和艺术的边界问题一直是艺术理论界热议不断的课题。不同领域的评论家、美学家、哲学家等都费尽心思从个人学识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论述,并试图找到艺术的边界界定,但真可谓是各抒己见。同时,随着艺术的转型发展,尤其是各种艺术流派的出现和再分支,对于艺术的边界问题依然是新时代语境下艺术理论界的热议话题。
  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不断推翻传统主义以来,艺术的边界问题就成为了艺术理论界长期热议和备受关注的话题。无论在哪一个时期,只要一出现关于边界问题讨论的苗头,就会涌现出一大批学者针对这一话题展开大幅度论述,但却始终没有明确定义和得到广泛认可。那究竟艺术是否存在边界这一说法?艺术的边界该从何划分?即使存在艺术边界,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对于這些问题的提出,估计已是众多学者都曾去探讨研究过的。如果本文想要继续对艺术的边界问题进行假设,显然这是一个没多大实际意义的研究,也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所以本文仅仅将试着从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角度关系论述,浅谈一下对于艺术的边界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艺术边界中艺术与生活是互补共存的密切关系
  常言道:“艺术来源于生活,亦高于生活。”可见,在艺术活动中,艺术作品是对于生活中的高级模仿和再现,它是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艺术这一形式进行情感的表现,它是属于对生活中的某一环境、情景、事件等提炼过后的一种精神内涵模仿再现,显示了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一种追求,也因此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现实生活精神需求,把现实的生活推上更高的一个表现层次。艺术的表现亦是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艺术这一形式的再折射,把现实生活中个人情感和所见所闻通过这一艺术形式进行传递。从著名写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面对真实存在的物体,还是想象出来的对象,绘画者总是在描述一个真实存在的物质而不是抽象的符号。包括文学、影视、戏剧、雕塑等艺术形式,即使在其创作过程中存在区别于现实生活的元素,但在情感表达上无非也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情感再现,所以无论艺术界如何发展变迁,其要表达的形式与情感也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基本生活的元素提炼出来作为创作元素,对生活中的一种强化再现,从艺术作品中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艺术欣赏和审美需求。即使是抽象派、野兽派等艺术表现形式,在作品创作上似乎与现实生活有着大背离,但这无疑也是艺术以直接或间接两种形式对生活的高级模仿再现。
  二、艺术边界中艺术与生活存在客观的界限
  艺术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意味着艺术与生活是等同的,因为艺术的本质上是对生活的一种超越,艺术的性质与生活中的性质也是不一样的,这其中是存在着一定的客观界限。唯美主义艺术家王尔德曾座右铭为“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不代表着艺术本身的特质就会被消解,即使艺术融入到生活,被广大人们所消费,但其中的消费是对艺术本身魅力某一部分元素的消费,而不是全部在现实生活中所消弭,毕竟艺术高于生活,这二者之间是存在一定适度的距离的。以往曾有很多学者假设,如果艺术不断的融入生活,将生活艺术化,是不是意味着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就可以终结了?可生活艺术化,表明的是生活对艺术的一种依赖,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对艺术的一种借用,但并不说明,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线条就可以消解了。艺术永远走在生活的前面,引领着生活,推动着生活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即使生活再艺术化,再往艺术去靠近,它也不能直接将生活和艺术混为一谈,或者以为生活与艺术就消除了边界,毕竟艺术追求的理想、自由和不断超越,始终与生活保持着一段适度的距离,如果盲目的从片面的认识将艺术与生活逐而见之形成一体,或认为艺术的边界已经终止了,这显然是认识不充足所作出的结论。
  无论是波普艺术、观念艺术,还是行为艺术,在这些艺术表现上似乎艺术已经融入了生活,生活中的一件实用物品都有可能成为了艺术品,但这是不是意味着生活中的任何一件普通物品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呢?自从杜尚的《泉》在展览馆展出以后,学术界就有学者断言艺术的边界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已经消失了,艺术已在现实生活中消弭了。或者,我们再换一个角度去看普通物品转化为艺术品的例子,2006年在东京Axis Gallery展览馆展出的名为“Super Noemal”的艺术展,就是很显然把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搬到了展览馆中,而且展览结束后还直接向参观者进行展览品销售。我们试想如果购买者把这些展览品买回去之后当作日常物品一样使用,那这还算艺术品吗?或者买回去之后进行收藏,若干年后再拿出来,是否也是一种艺术品呢?这个结果当然由时间去考验。但是无论艺术与生活如何贴近,在它们的二者之间是存在一定距离的,在它们的转化过程中需要达到艺术的一些条件方可称为艺术,而且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是一直客观存在着的。
  三、艺术与生活的发展,促使艺术边界的动态变化
  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现实的生活也随之在不断推移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审美需求多样性选择的剧增,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角度在不断变化过程中。与此同时,在每一个时代语境下,由于社会背景、环境、事件等变化,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创作技巧和创作方式也是在不断变化过程中,这就意味着在每个时期的作品,都有着每个时期的鲜明艺术特性,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既有可比的一面,也有不可比的一面,毕竟创作的年代不一样,自然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也不一样。艺术的边界是艺术家与欣赏主体共同约定的,那么随着艺术家和审美主体的不断变化,这一个艺术的边界应是不断推移的,而不是死死固定在某一时期。尤其是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大大的动摇和推翻了传统艺术对艺术的边界进行界定的观念,但这并不说明艺术的边界就是从这一时期重新界定,而且在这个时期,使得整个艺术边界显得更加模糊,也更加促使了艺术理论界对其的探讨。在生活与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艺术的边界也会随之不断进行推移。
  结语
  在艺术的边界问题中,艺术与生活既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着迥然不同的区别。艺术家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而将个人情感在艺术中进行表现,这是艺术家对个人或者是对某一环境、情景、事件等进行高级模仿再现,这是一个超越现实的表现,对理想的一种自由追求。艺术的边界问题一直是老话常谈的话题,在每个时期都有着愈演愈烈的声音出现,并试图对其下定义或者进行论述。但随着生活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以及艺术家与审美主体的变化,同时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艺术的边界也在不断推移过程中。究竟是否需要对其进行一个明确的界定和如何去界定?这依然是艺术理论界不断进行探讨研究的课题和不断争论的话题,有待我们去见证。
  参考文献:
  [1]周宪.“剪不断理还乱”的艺术边界[J].学术月刊,2012.
  [2]潘公凯.论西方现代艺术的边界[J].新美术,1995.
  [3]戴甄.对艺术边界的几点思考[J].四川戏剧,2013.
其他文献
【摘要】:钱钟书曾在《围城》中说到: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影片《消失的爱人》似乎诠释了这句话的正确性。导演大卫·芬奇在影片中将婚姻中的敷衍与无奈以及人性的扭曲与异化展露无遗,从而触发观众对爱情婚姻生活的拷问与反思,唤醒现代人迷失的人性,将爱情与婚姻这两个永恒的母题进行了颠覆与嘲讽。  【关键词】:陷阱;叙事手法  钱钟書曾在《围城》中说到: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恋爱是自由的枷锁。而《消失的爱人》似乎诠释
期刊
【摘要】:《瑞普·凡·温克尔》是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华盛顿·欧文的经典短篇小说。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人格的三重结构”说的角度分析作品中的人物,以此得出瑞普是自我和本我的化身,瑞普太太则是超我的代言人。  【关键词】: 华盛顿·欧文;瑞普·凡·温克尔;精神分析  华盛顿·欧文(Rip Van Winkle,1783-1859)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努力探索本民族文学的发展道路,期望美国文学能够摆脱殖
期刊
【摘要】:自2002年我国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以来,各级政府对这项文化工程作出诸多工作努力。到目前为止非遗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然而其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相对来说偏重于文化表现形式遗产的保护,对民间传统的文化空间类遗产的有效保护有所忽略。本文顺应国家对于“文化空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时代语境,从传统戏台建筑艺术的现状及价值出发,对其提出保护与利用的意义及策略
期刊
【摘要】:秋胡戏妻的故事塑造了秋胡妻美丽善良,勤劳淳朴,性情贞洁刚烈等艺术形象,因为自己的丈夫不孝不义,背叛了自己忠贞的爱情,宁愿一死来抗争,也不愿苟合。最初,她被塑造为一个“洁妇”的形象,随着宗法制度的兴替沿革,这一形象也在不停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了迥然有别的思想底蕴和性格特征。  【关键词】:秋胡;秋胡戏妻;故事演变;嘉祥  秋胡戏妻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南武城(今嘉祥县),秋胡即鲁
期刊
【摘要】:《亡人逸事》一文,是孙犁唯一一篇写给亡妻的散文。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写作技巧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三方面进行探究,可以更深入了解此文。只有体悟孙犁笔端隐含的对亡妻深深的敬重、赞赏与愧疚之情,才能发现文字表面背后的深意,真正参透其神韵。  【关键词】:张力;白描;亡人逸事  在文学史上,一篇洋洋洒洒动辄万字的著作,可能会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短文,却能经得起时光的漫长考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在戏剧演出中,舞台灯光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功能,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舞台灯光本身的表意能力所决定的,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声语言,光语体现出了现代舞台灯光超强的表意能力,现阶段国内戏剧舞台灯光出现了一些表意混乱现象,使观众因戏剧演出所产生的愉悦感瞬间下降,所以完善舞台灯光的语意表达系统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介绍了舞台灯光的语意内容以及舞台灯光语意表达的准确性和重
期刊
【摘要】:缅甸著名作家、翻译家瑞乌当的作品,多以乡村题材为主,语言朴实生动,故事情节张弛有度。通过对小说中男性形象全面细致的分析,挖掘出瑞乌当短篇小说中男性形象的类型特征。  【关键词】:瑞乌当;小说;男性形象;类型  一、前言  瑞乌当在乡村题材短篇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异、光彩夺目的男性形象,及其男性形象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从多方面反映了英国殖民时期乃至日本占领时期缅甸社会状况,从他们身
期刊
【摘要】:夸父的形象最早见于《山海经》中的记载。关于夸父形象的来源相关研究,主要依次有夸父神人说、夸父巨人说及后期发展的夸父种族说。这些是神话历史化的思考倾向的结论,而夸父只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先民信仰的载体,因各种原因会变化不定,因此无需对其真正来源做一个定论。相反的夸父作为先民信仰的一部分,其形象更需要后人的评析。基于以上观点,并结合神话大师坎贝尔的神话英雄论来具体分析夸父的人物
期刊
【摘要】:《明悟禅师赶五戒》是冯梦龙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和再创作。本文通过探讨后者对前者内容结构、人物塑造、思想主旨方面的改写来探讨冯梦龙对旧有话本小说再创造的艺术成就。他的再创作使得话本小说情节更为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思想主旨更为意蕴深远。冯梦龙再创造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重新估量。  【关键词】:冯梦龙;话本小说;再创作  冯梦龙“三言”中的作品有一些是辑录宋元明以来的话本旧本,并
期刊
【摘要】:《聊斋志异》当中,幽冥世界已不再局限于地下,或者某一个方位,只要是阴气缠绕的地方就有可能是幽冥世界的管辖范围。经过发展后的幽冥世界里,既有裁断善恶的地府,也有恐怖惊悚的地域,甚至连主宰的神人都不止一位。可见,幽冥世界的传说到了后期,已经有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可以作为文学素材。从先前的六朝志怪小说到之后的《聊斋志异》,也是将这些故事先描述再创造,或许方法手段上并不相同,但基本情况却是大致相似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