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梦龙的再创作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il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悟禅师赶五戒》是冯梦龙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和再创作。本文通过探讨后者对前者内容结构、人物塑造、思想主旨方面的改写来探讨冯梦龙对旧有话本小说再创造的艺术成就。他的再创作使得话本小说情节更为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思想主旨更为意蕴深远。冯梦龙再创造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重新估量。
  【关键词】:冯梦龙;话本小说;再创作
  冯梦龙“三言”中的作品有一些是辑录宋元明以来的话本旧本,并做了不同程度的加工润色和修改,其《喻世明言》卷三十之《明悟禅师赶五戒》(以下简称《赶》)便是一例。《赶》是出自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以下简称《私》)的改动和增补。《私》见于明嘉靖年间洪楩编刻的《清平山堂话本》以及晁瑮编的《宝文堂书目》。本文便通过分析《赶》对《私》的改编,来探讨冯梦龙在“三言”中的再创作问题,从中一窥其再创作的艺术成就。
  一
  《赶》与《私》的故事主体大体相同,讲的是两世轮回的故事,但其故事内容结构、人物塑造、思想主旨等方面却呈现出较大的不同。
  首先,《赶》基本上是对《私》的增补和对后半段的改动扩充。从结构来看,话本小说基本是由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六部分组成。《私》没有篇首亦没有头回,只有一首诗作为入话,便直接进入正话。而《赶》在正话前增补了一则唐代文人李源与僧人圆泽三生相逢的故事做为头回。整体上看,《赶》的结构更为完善。从内容来看,《赶》对《私》的增补很明显地体现在两处:第一处是上面提到的增加了一个故事为头回。我们可以看到故事内容与正话之间是有关系密切的,都是讲几世轮回中文人与禅师之间的深厚友谊。第二处是故事后半段,亦即五戒和明悟转世投胎的第二世的故事。《赶》把这部分故事扩充改写,增加了许多细节和情节,也对《私》中不合历史的地方做了修改,使得这部分成了和第一世故事内容长度相当的故事。
  其次,《赶》中对第二世中苏轼和佛印的形象塑造更为丰满。《私》中,苏轼和佛印的形象都较为单薄,人物的出现只为故事的情节发展服务,只是为了完善第一世的故事,点出明悟禅师赶五戒的后续如何。而《赶》中通过增加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心理等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突出,表现出一个由厌佛到崇佛的苏轼,对朋友不离不弃苦心劝解的佛印。
  最后,《私》和《赶》思想主旨的不同:《私》的兴趣点和重点在“私”,主要描写五戒禅师是如何私通红莲破色戒;《赶》的重点在“赶”,主要讲述明悟禅师在两世轮回中是如何点化五戒禅师的。《私》中,讲第一世的故事,即五戒禅师从收养女弃婴到萌动凡心到私通红莲占了整篇的三分之二之多,而讲第二世,即明悟投胎成的佛印度化五戒投胎成的苏轼的故事不足三分之一。而《赶》中第一世第二世的故事大体相当,而且《赶》增加了一个唐代文人李源和僧人圆泽三生相会的故事作为头回,与正话故事彼此映衬,更深化了故事主旨的韵味。并且头回末尾“如今再说个两世相逢的故事,乃是‘明悟禅师赶五戒’,又说是‘佛印长老度东坡’”也点名整篇话本的重点在于“度”。另外《赶》中强化了佛教思想。虽然二者都讲的是二世轮回的故事,颇有佛教色彩,但是《私》中只是以佛教轮回思想以及僧人这个人物形象为外在框架,讲述一个私通的故事。因为这样才更具传奇性和趣味性,满足听众猎奇心理。而《赶》则不然,它是通过故事来表达文士与僧人的深厚友谊,以及对佛教轮回的尊重。文中处处体现了浓厚的佛教色彩,除了佛教的轮回思想,还有佛印的先知能力,以及皈依佛教才能超脱的思想等等。
  二
  通过以上对《赶》对《私》改造的探讨可以看出,冯梦龙对《私》这篇旧有话本小说并不是对一些字句的润色而已,他的改造加工润色是多方位的,体现出他再创造的艺术成就。
  首先,对故事细节的重视。《私》中苏轼的生平遭遇写的简单且有很多不合史实之处,这点在《赶》中都得到细化和纠正。比如《私》中写苏轼中举是神宗天子熙宁三年,被贬是“忽一日,学士被宰相王荆公寻件风流罪过,把学士奏贬黄州安置去了”事实上,苏轼是在仁宗嘉祐二年中举,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后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赶》中对这些基本遵循史实。另外,《赶》中也增加了许多虚构情节,比如东坡入狱后的心理活动以及做梦的情节,描写的细致而生动。这充分体现了冯梦龙对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糅合的创作手法,使得小说更具真实性与传奇性。
  其次,冯梦龙运用各种创作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如《赶》中写谢端卿“自幼不吃荤酒,一心只爱出家。……资性聪明,过目不忘,吟诗作赋,无不出人头地。……随你高僧讲论,都不如他。可惜一肚子学问,不屑应举求官;但说着功名之事,笑而不答。 ”这样叙述正是为了说明佛印饱读诗书和一心向佛,前者是为下文和文豪苏轼交游做铺垫,后者是为了照应其前世明悟的身份以及为下文感化苏轼做铺垫。这样不仅使故事情节更为通顺流畅,不显呆板生涩,也为刻画人物添彩加色。其它对人物的刻画还有苏轼和佛印的对比性描述:开始“每常二人相会,瑞卿便劝子瞻学佛,子瞻便劝瑞卿做官。瑞卿道:‘你那做官,是不了之事;不如学佛,三生结果。’子瞻道:‘你那学佛,是无影之谈;不如做官,实在事业。’终日议论,各不相胜。”后苏轼做了翰林学士,邀请佛印来京,是想让他看到自己富贵功名然后出仕,而佛印答应来京是因为怕苏轼一旦富贵,谤佛灭僧,要劝化他回心改念,结果“两人终日谈论,依旧各执己见,不相上下。”在这种对比中一方面推动了情节发展,另一方面在对比中更加突出佛印的向佛和苏轼的不信佛。在后文苏轼入狱后后悔不听佛印的话转而崇佛也就使故事更显波澜,而且更加突出佛印对苏轼的友谊之深厚,对苏轼感化之执着。
  第三,冯梦龙对主题思想的升华。原本《私》讲的就是个五戒和尚私通红莲被明悟察觉点明,因羞愧而坐化后两人投胎转世成为好友的故事,原本没有什么深度内涵。可冯梦龙对这个故事改造后,换了题目,加了头回,改动了故事后半部分,使得整个故事不仅结构更为完善,情节更符合史实且更波澜,而且也使得故事的思想内涵得到了升华。整篇故事虽然佛教色彩浓厚,但是通过写第二世佛印对苏轼的相随不弃,苦心感化,苏轼入狱后极力奔走相救,歌颂了明悟对五戒,或者说佛印对苏轼的不离不弃和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这在《私》中虽然也有,但是并不明显。
  总之,由冯梦龙对《私》的再創作,我们可以看到冯梦龙在改编旧有话本小说中所表现出的艺术成就。他在整理旧有小说素材时,提取相似故事作为头回,使得头回和正话的主体交相辉映,并且发挥了创作的主动性,在尊重历史真实中又因情节需要加入虚构,使话本不失小说传奇色彩的传统而且更有波澜性,情节更为生动,推动了小说发展的成熟。冯梦龙面对旧有故事,从故事中重塑人物形象,升华主题思想,使得小说内蕴更为丰富。可见,冯梦龙对旧有小说的再创作使得话本小说更精致化,更案头化。他再创作的艺术成就不应该仅限于对之前话本小说的整理加工润色。他的艺术成就应该值得我们重新估量。
  参考文献:
  [1]洪楩輯,程毅中校注.清平山堂话本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冯梦龙.喻世明言[M].长沙:岳麓书社,2010.
  [3]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其他文献
【摘要】:设计是设计是一门以技术和艺术为基础并在应用中使二者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设计美学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理论分支。通过对明代架子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现代设计中,设计不仅是单一的,还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关键词】:设计;美学;明式架子床;艺术;技术  设计的发展起源很早,而19世纪后美学才逐渐发展成熟,针对各部类的艺术与创作,逐渐发展出各领域的美学。现如今的设计不仅是单一的一个创作过程
期刊
【摘要】:儿童作为绘画的一种题材很久就已出现,宋代是婴戏图繁盛的重要时期,出现了大量婴戏作品。本文就希望通过对宋代苏汉臣的《百子嬉春图》的创作背景、画面内容进行解读,探究画中所折射出来的宋代人们对儿童未来的美好希冀,同时进一步分析宋代婴戏图背后的发展原因。  【关键词】:百子嬉春图;婴戏图;宋代  婴戏题材绘画称“婴戏图”,或称“婴戏画”。 在传统中国画中, 这一题材却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画种, 而是
期刊
【摘要】:钱钟书曾在《围城》中说到: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影片《消失的爱人》似乎诠释了这句话的正确性。导演大卫·芬奇在影片中将婚姻中的敷衍与无奈以及人性的扭曲与异化展露无遗,从而触发观众对爱情婚姻生活的拷问与反思,唤醒现代人迷失的人性,将爱情与婚姻这两个永恒的母题进行了颠覆与嘲讽。  【关键词】:陷阱;叙事手法  钱钟書曾在《围城》中说到: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恋爱是自由的枷锁。而《消失的爱人》似乎诠释
期刊
【摘要】:《瑞普·凡·温克尔》是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华盛顿·欧文的经典短篇小说。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人格的三重结构”说的角度分析作品中的人物,以此得出瑞普是自我和本我的化身,瑞普太太则是超我的代言人。  【关键词】: 华盛顿·欧文;瑞普·凡·温克尔;精神分析  华盛顿·欧文(Rip Van Winkle,1783-1859)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努力探索本民族文学的发展道路,期望美国文学能够摆脱殖
期刊
【摘要】:自2002年我国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以来,各级政府对这项文化工程作出诸多工作努力。到目前为止非遗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然而其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相对来说偏重于文化表现形式遗产的保护,对民间传统的文化空间类遗产的有效保护有所忽略。本文顺应国家对于“文化空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时代语境,从传统戏台建筑艺术的现状及价值出发,对其提出保护与利用的意义及策略
期刊
【摘要】:秋胡戏妻的故事塑造了秋胡妻美丽善良,勤劳淳朴,性情贞洁刚烈等艺术形象,因为自己的丈夫不孝不义,背叛了自己忠贞的爱情,宁愿一死来抗争,也不愿苟合。最初,她被塑造为一个“洁妇”的形象,随着宗法制度的兴替沿革,这一形象也在不停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了迥然有别的思想底蕴和性格特征。  【关键词】:秋胡;秋胡戏妻;故事演变;嘉祥  秋胡戏妻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南武城(今嘉祥县),秋胡即鲁
期刊
【摘要】:《亡人逸事》一文,是孙犁唯一一篇写给亡妻的散文。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写作技巧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三方面进行探究,可以更深入了解此文。只有体悟孙犁笔端隐含的对亡妻深深的敬重、赞赏与愧疚之情,才能发现文字表面背后的深意,真正参透其神韵。  【关键词】:张力;白描;亡人逸事  在文学史上,一篇洋洋洒洒动辄万字的著作,可能会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短文,却能经得起时光的漫长考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在戏剧演出中,舞台灯光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功能,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舞台灯光本身的表意能力所决定的,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声语言,光语体现出了现代舞台灯光超强的表意能力,现阶段国内戏剧舞台灯光出现了一些表意混乱现象,使观众因戏剧演出所产生的愉悦感瞬间下降,所以完善舞台灯光的语意表达系统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介绍了舞台灯光的语意内容以及舞台灯光语意表达的准确性和重
期刊
【摘要】:缅甸著名作家、翻译家瑞乌当的作品,多以乡村题材为主,语言朴实生动,故事情节张弛有度。通过对小说中男性形象全面细致的分析,挖掘出瑞乌当短篇小说中男性形象的类型特征。  【关键词】:瑞乌当;小说;男性形象;类型  一、前言  瑞乌当在乡村题材短篇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异、光彩夺目的男性形象,及其男性形象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从多方面反映了英国殖民时期乃至日本占领时期缅甸社会状况,从他们身
期刊
【摘要】:夸父的形象最早见于《山海经》中的记载。关于夸父形象的来源相关研究,主要依次有夸父神人说、夸父巨人说及后期发展的夸父种族说。这些是神话历史化的思考倾向的结论,而夸父只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先民信仰的载体,因各种原因会变化不定,因此无需对其真正来源做一个定论。相反的夸父作为先民信仰的一部分,其形象更需要后人的评析。基于以上观点,并结合神话大师坎贝尔的神话英雄论来具体分析夸父的人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