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共生”:古诗文教学的应有之境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ming336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不容小觑,学生应从中积累、感悟、收获,达到文言兼备、文言共生之境。教师应重视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向纵深处发展,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比读,并在读中品味、咂摸出作者的情感;尝试让学生对古诗文进行多元解读,读出深度,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巧用各种资源,让学生感悟诗文形象。
  【关键词】古诗文;比读;多元解读;巧用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3-0033-02
  【作者简介】唐爱平,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江苏东台,224200)政教处副主任,一级教师。
  兼备中国文化的文字之美、情趣之美的古诗文在我们语文教学中的分量不容小觑。如何让学生从中积累、感悟、收获,达到文言兼备、文言共生之境?笔者在2017年3月参加了“‘文言共生’初中古诗文教学专题研讨会”,现以该次研讨会上的展示课为例,谈谈笔者对古诗文教学“文言共生”的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比读品味,咂摸情感
  古诗文的阅读中,对文中关键的“言”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这直接决定着学生对诗文内涵的大体理解。朱熹曾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古诗文的课堂,离不开琅琅读书声。许多文字的美是要通过阅读才能悟其精华。为了让学生的朗读更有效、更有味,教师要用智慧去点染。阅读的形式要多样化,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齐读、自由读,阅读还应该往纵深处发展。浙江省特级教师肖培东在执教《湖心亭看雪》一文时,通过比读、变化着读,引导学生以“文”解“言”,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便于学生深入解读文章,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读的精妙。请看片段:
  师:《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中的景物描写堪称绝妙。请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看雪的句子。
  生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同学们轻轻地读,慢慢地品,这其中你认为最妙的一个字是什么?
  生2:我觉得“粒”字好,写人用“个”字,这里用“粒”字,从广阔的角度写出了人之小。
  师:我们形容人都用量词“个”,这里不用一般的量词,而用“粒”,其实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比如说——
  生3:“痕”“点”“芥”。
  师:对,这些词都用得很漂亮,继续说最妙的字。
  生4:“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中用了三个“与”字。
  师:文中频繁出现这个词,有什么妙处?
  生5:写出了雪之大,把山和水都覆盖住了。
  师:这样,我们去掉“与” 字,加顿号读一读。
  (生齐读)。
  师:加上“与”字,好在什么地方?……
  肖老师的课堂,通过比读,引导学生逐个攻破重点处“言”之障碍,让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文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文章中“言”的内涵,加深对“言”的理解,达到了“以文解言”这一共生教学状态。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师生要有“推敲”意识,有“咬文嚼字”的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比较。有了比读,才会有悟,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二、带领学生多元解读,读出深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在古诗文教学时,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江苏省特级教师黄厚江循循善诱,不断唤醒和激活学生的文本解读意识。他从课文标题中的“表”切入并发问:“‘表’作为奏章,属于一种文体,是大臣用来向君主提建议的,那么作者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大臣呢?”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忠心耿耿”,教者肯定这样的评价,并以此生发开去,激起学生对诸葛亮这一角色的多元认识。请看片段:
  师:除了读出君臣关系的“忠”来,还能读出什么其他的角色呢?
  (生思考,沉默。)
  师:老师给你们个暗示,刘备死去的时候,曾对他的儿子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他托孤给诸葛亮,让诸葛亮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生1:是一个父亲的角色。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生2:循循善诱的父亲。
  师:也是一个语重心长的父亲啊!哪一句最能看出父亲对儿子的感情呢?
  生3:最后一小节中“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可以看出。
  师:你还能读出第三个角色来吗?……
  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里面包含了古人的生活、情感、智慧等,这些仅从语言的层面是难以了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作品,整体感悟文本、细读文本,多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和作者在一定层面上对话。黄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这一形象时,设计了开放性、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内容出发,从文本中来,又到文本中去,对人物的分析由单一向立体多元化发展,自然就读出了文章的深度。
  三、指点学生巧用资源,感悟形象
  经典的古诗文名篇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因文化语境的不同,学生在理解上有一些障碍,这就要求在解读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去亲近古诗文、理解古诗文,让学生对古诗文不再望而生畏。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吴淑敬老师在执教《江城子·密州出猎》时,通过出示课本中的插图,让学生找与插图相关的诗句,并以此为抓手进行人物形象的解读,颇具匠心。请看片段:
  师:(PPT出示插图)同学们,如果现在让你来给这幅图配诗,你会选哪几句诗?
  生1:我选“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一句。
  师:我们齐读一下。请看插图,有沒有表现出相关的意境?有没有不足的地方?
  生2:“左牵黄,右擎苍”,“擎”是高高举起的意思,而图中画的是右臂上架着苍。
  师:这位同学观察非常仔细,看来这幅插图画错啦!词中为何不用“右架苍”,而用“右擎苍”?
  生2:词中用“擎”,与前文“老夫聊发少年狂”相照应,可以感觉到苏轼的自信豪放的形象。
  师:说得很好,这个“擎”字用得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豪情满怀的太守。那么,画面中除了擎苍之外,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3:我认为这个“卷”没有体现出来。
  师:那么,你觉得怎样才能画出“卷”的效果呢?
  生3:我觉得应该有飞扬起来的尘土才更妥当。
  师:有道理,我们在读这一句时,如何读出那种感觉呢?
  生(齐):重读“卷”字。
  师:在这一个宏大的场面之下,衬托了一个怎样的太守形象呢?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太守形象?
  ……
  叶圣陶非常重视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他指出:“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有效的方法能使语文教学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吴老师在这个片段中的教学设计就巧妙地借助了书中插图,加以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介绍,以此敲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文质兼美的古诗文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情感的积淀,但是因为存在“言”的障碍,学生的阅读兴趣受到了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感叹费时费力、事倍功半,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没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没能创设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巧用课内外资源,能够给课堂注入活水,并借水行舟,让学生轻松惬意地扬帆课堂,采撷瑰宝。
其他文献
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辛酰乙醛亚硫酸钠对试验菌株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杀灭浓度153.9ug/ml.2倍MBC浓度作用10min,90%以上菌体不能形成菌落,40min全部不能形成菌落.辛酰乙醛亚硫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周围神经的一种常见疾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年老体弱者多发.典型皮损为单侧分布,排列呈带状的成簇水泡,中医称为"缠腰火丹",又名"蛇串疮".笔
【摘 要】“物候童趣”是基于南京市红山小学近20年来坚持生态育德,把校内外资源有机整合形成的学校特色文化。学校用特色文化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引领家校合作,共同培育“清新向上有灵气”的红山学子,促进家校和谐发展。学校从课程建设、活动建设、智慧校园建设等方面,不断丰富“物候童趣”特色文化内涵,提高学校办学品位。  【关键词】“物候童趣”;特色文化;现代化管理;智慧儿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然而,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却出现了众多的冲突,其中在文化的互动与磨合中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习兴趣;矛盾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0-0078-02  故事梗概:  聪明活泼的王小明喜欢探索猎奇,因为有奶奶这把保护伞,他疏于文化学习,成绩不够稳定,这让要强的妈妈很苦恼,妈妈不顾小明的意愿,为他报了不少学习班。然而一次英语考试成绩不理想,终于引发了护短的奶奶和望子成龙的妈妈之间的矛盾。而老师也注意到了王小
采用清肺化湿活血法,配合西药抗生素为主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33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29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在临床总疗效,改善咳嗽、咯痰、喘息症状,改善动脉血气、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