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走向表达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xiao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各位小朋友,大家好!我是来自台湾新北市丽林小学的黄秀精老师。班上的小朋友,这是我任教的城堡小学,很美吧?(投影展示学校景色,师介绍自己发现校内台湾栾树蒴果的经历)
  师:你们有到过台湾吗?有机会到台湾时,黄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美丽的秋天神话里。接下来,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走进今天的课堂。
  【评析】课前谈话其实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明白认真观察周边事物的重要性,为达成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做好准备。
  师:请念标题。(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明确“金色的草地”是指蒲公英)
  师:是的,谢谢你。这一课主要描述的是蒲公英,主要描述蒲公英的什么呢?(出示课件图片)
  师:作者从哪件事发现了蒲公英的变化?请拿起笔,在课文标示自然段,等一下讨论时,就比较清楚老师说的是哪个段落。(学生标示课文)
  师:谁能回答,作者是从哪件事情发现蒲公英的变化?
  生:第三段。我发现课文里面讲早上是金色的,中午是绿色的,傍晚又是金色的。
  师:我是请教大家,作者是从哪件事情发现的?
  生:他起得很早,去钓鱼。
  师:跟平常的日子不一样,所以他发现草地不同的颜色。(展示蒲公英一开、一合的两张图片)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一个挑战题。请大家看第三段,找一找作者是怎么发现蒲公英变化的?发现之后,他做了什么?拿起笔,找一找,把作者观察蒲公英的几个时间圈起来。注意喔!有些时间讯息是藏在段落里面。(教师来回巡视,学生找出时间后,请学生上台写)
  师:接下来,按照课文的顺序找找看,作者看到了什么颜色?找到的人请举手。(生回答并上台写:绿色、金色、绿色)
  师:你们找到的答案和他一样吗?第三个任务:作者看到的蒲公英在早、中、晚有什么不一样?
  生:早上的时候是合拢的,中午的时候是张开的,傍晚的时候又是合拢的。(学生上台写:合拢—张开—合拢)
  【评析】教师从观察蒲公英的时间、蒲公英的颜色和样子三个方面,让学生用板书整理出找到的信息,这既检查了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为后面的说话做好内容上的准备。花时不多,效率很高。
  师:这位小朋友一笔一画写得好认真。我们从段落里找到的这些信息,可不可以按照顺序把它们串成一段话? (教师出示课件)
  师:现在请小朋友同桌说话,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彼此修正。等一下再请小朋友上台发表。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学生热烈讨论,一位学生上台按早上、中午、晚上的时间顺序描述蒲公英颜色、样子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有顺序、有条理表达的好处)
  【评析】这里教师设计了一个口头表达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连起来说一段话。因为有板书的提示,所以学生说话难度不高。通过说话可以对课文内容有非常清晰的理解。教师指导过程非常合理,先同桌互说,相互纠正,然后再全班发表,共同评价。这样就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师:想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我给你两张图片,(教师展示两张图片)你仔细地观察,有变化吗?
  师:观察蒲公英变化时,看到时间、颜色,还有形状的变化。按照这种方式说这段话。(教师出示课件:两段话)
  师:按照我们学过的方法,按顺序排列完成有韵律的句子。(教师发下学习单,学生安静书写)
  师:完成的人请举手。(选三位学生上台展示)
  【评析】这次教师设计的是一个观察写话,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然后根据提示写出蒲公英的变化。与前面的说话练习相呼应,从说到写,难度适当提高,练习设计意图很好。可以讨论的是这次表达练习的重心其实被悄悄转移为怎样比喻。由于前面对如何恰当比喻没有进行指导,所以学生的比喻都不很恰当,“黄色的花瓣像黄黄的笑脸”“黄色的花瓣像一个个小太阳”,花瓣怎么会像笑脸、小太阳呢?“黄色的花瓣像一条条薯条”,比喻正确,但缺少美感。其实这次写话练习如果延续前一次说话“按顺序、有条理”的要求,效果是否会更好。
  师:接下来,再给大家一个挑战的任务。刚刚我们观察蒲公英变化时,发现有哪些变化?第一个是时间。
  生:颜色的变化。
  生:外形的变化。
  师:我们怎么这么心有灵犀啊!还有哪些变化?还可以加上什么?
  生:我觉得还可以加上一些比喻。(展示课件,出现比喻)
  师:喔,我们也心灵相通了。还有吗?
  师:你们也可以加上自己的感受。除此,有想象力的小朋友,可以依循着如此模式加上不一样的地方。
  师: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变成小小观察家。(教师揭示课件)
  师:现在老师不说图片里面有什么,你可以运用刚刚找出来的讯息,动动脑。我们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四人一组讨論)
  师:仔细观察,哪里不一样?
  师:小组写一份。给你们几分钟讨论,每个人都要发言。(全班学生热烈讨论)
  【评析】这两幅图提供了两个不同时间段里天空和大地(群山)的不同景色,画面选择很不错,与前面的观察说话、观察写话相吻合。由于画面内涵的信息量很大,难度远超前一次观察写话,所以教师以四人小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先观察讨论,然后再全班交流,是比较合适的。学生通过共同体讨论学习,能够相互启发形成互补,大大降低观察说话难度。
  师:运用刚刚学过的方式,串成一段话。现在我们听听这一组发表。
  生(第一组):清晨,整个城市像是披上蓝色的轻纱,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中午,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地上所有的东西都被染成金色的了。
  师:你对照的是清晨和中午,是吗?
  生:是。
  生(第二组):雪白雪白的云,像一只可爱的小狗蹦蹦跳跳;傍晚,一朵朵白云像凶狠霸气的老鹰,在天上飞来飞去。   师:雪白雪白的云,是在什么时间出现呀?
  生:早上。
  师:那么,你可以加上“早上”这个词,对不对?
  师:哇,其他小朋友也好想发表,可惜时间真的不够,大家把讨论的内容完成后,再请班主任张贴在教室,大家一起欣赏、观摩、讨论,好不好?
  生:好。
  【评析】学生当堂写话,当场发表,教师即时点评,这样设计指导过程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两名交流的学生都是按照时间、颜色、样子变化的顺序来表达的,第二组学生还运用了比喻,体现了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可惜时间太少,所以教师采用事后在教室里张贴的方法来弥补,表达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尊重,教师的这种意识很值得称道。
  【观课体会】
  多次听台湾老师上的语文课,感觉和大陆老师上语文课有较大的区别。同样教一篇课文,大陆老师往往花大量时间讲读课文思想内容,重在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入理解;台湾老师往往是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或表达的方法策略。黄秀精老师上的这堂课非常鲜明地体现出这个特点。这堂课用于课文内容理解的时间不到10分钟,就是一开始引导学生读第三段,发现蒲公英在不同时间里颜色、样子的变化。这个环节可以检查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其实也是为后面的说话做好内容上的准备。这堂课的主要时间是指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完成三个表达练习:第一个是看图说话,从蒲公英开花的时间、蒲公英的颜色和样子三个方面说一段话;接着是观察两幅图,写出蒲公英在不同时间里颜色和样子的变化;最后观察两幅风景图,以共同体学习方式写出不同时间里天空大地的颜色和样子的变化。其实《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预习时读几遍完全可以理解,因此老师仅花了很少时间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整理信息,其教学重点是放在指导学生观察并说话写话,利用课文设计多种情境训练学生表达能力。我们都知道课文只是例子,语文课应该用课文教学生学阅读,学写作。黄老师的这堂课正确把握住了语文课的这个特点,这样的教学思想是值得大陆老师学习的。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一是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二是整理观察到的信息,按顺序有条理地说话写话。整堂课就是按照这两条教学目标展开设计。教师从课前谈话开始,就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认真细心观察的重要性。然后根据按顺序有条理地说话写话的目标,分三个层次设计教学过程。三次练习从观察说话到观察写话,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目标集中,层次清楚,逻辑性很强。
  语文课里学生的观察要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有机地融合,要体现出语文课的特点。黄老师的这堂课,很好地将观察能力培养与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出示蒲公英的图画,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主要是为接下来的写话准备信息,提供材料的;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清晨和傍晚天空、大地的不同景象,也是为接下来小组写话练习提供内容的,其最终目标落实在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上。这样指导学生观察,就不是为观察而观察,而是将重点聚焦在表达能力的培养上。这样的教学设计更能体现出语文课程特点。
  可以讨论的是这堂课的三次表达练习如何设计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一个练习的要求是按顺序、有条理地说话,引导学生句子表达的通顺连贯,这是小学生表达的基本要求,教师指导非常有效。但是第二次表达练习重心转移到了怎样用好比喻,由于教师没有进行指导,学生写出的比喻都不很恰当,学生交流时也没有更多时间进行讨论。第三次分小组写话,要求学生写出天空和大地(群山)的不同景色,由于画面内涵的信息量很大,再加上要求学生加上比喻、运用想象,难度进一步提高了。这三次表达练习在观察要求上一脉相承,比较合理;但是在说话写话要求上前后坡度過大,特别是要求运用比喻,会给学生造成较大困难。如果将三次练习的要求都定为“按顺序、有条理”地表达,并且后两次表达在内容上给学生一些提示,比如“五月,蒲公英的花朵(________________);六月,蒲公英的种子(________________)”,“早上,天空(________________),大地(________________);傍晚,天空(________________),大地(________________)”,要求学生从颜色、样子等方面分别写一段话,学生可以用比喻,也可以不用比喻。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说话留下更充分的想象空间,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表达的顺序和连贯上,效果是否会更好?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其他文献
传统的小数加减法练习课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技能,并能用小数加减法去解决生活中相应的数学问题。钱老师的练习课也围绕这两点设计了五个环节:一是回忆并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二是联系生活的事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混合练习;三是三道加减混合算式比大小并计算;四是再次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问题;五是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填数练习。简简单单的五个环节,处处体现了钱老师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注与渗透,真正体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综合性不仅表现为数学内部各领域间的综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综合,也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的各种能力、各种方法、各种工具的综合。其使命
期刊
非连续性文本以其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在现代社会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也在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但事实上,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现状堪忧。对此,笔者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尝试,旨在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的有效性。  一、寻觅丰富的阅读材料
期刊
教育部重点课题“国际阅读素养框架下的我国小学阅读教学和测试改革的实践研究”提出了五层次阅读能力模型,其中评鉴能力属于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并且属于阅读教学中比较薄弱的,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实践培养的能力。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往往以文教文,教学在阅读内容的理解上打转,没有依据文章体式进行分类教学。閱读教学相对模糊、零碎,不成体系,处于“碎片化”“内容化”的浅显阅读教学中。因此,学生阅读评鉴能力在阅读教学
期刊
【编者按】插图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传递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丰富信息,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图文并茂,几乎每个语篇都配有色彩鲜明、生动活泼的插图,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他们学习语言的规律。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英语教师应有相关思考。本刊就“小学英语教材插图使用策略”刊发两篇文章,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启发。  插图作为
期刊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2.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进行运用。  3.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感受人物描写的无限精彩。  【教学重难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写作中进行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感受名著魅力  师:我们
期刊
福安市八一小学创办于1960年,现有学生3306人,教职工180名,是一所市直小学。近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品质教育”的办学追求,秉承“育根铸魂、品质人生”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把学校办成品质人才的基石,特色教育的典范。下面从品质教育的内涵、建构、实施三个方面谈谈我校品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究。  一、品质教育的内涵  1. 品质教育研究背景。新时期中国教育将由规模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努
期刊
良好德行成就美好未来。美国教育学家斯特娜夫人认为,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能得到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能得到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能得到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多年来,笔者以学校红领巾实践基地建设为载体,探究小学生德行养成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基地建设的活动实施  南平市延平区实验小学位于延平区,周边有省、市、区属
期刊
2018年8月7日早晨,民进苏州市委副主委徐圭逊先生电话告诉我:刘振夏先生走了。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每年春节,我们都互致问候和祝福,从来没有听说先生身体不好的消息,更没有听说过他住院治疗,只知道他仍然像过去那样勤奋地画画,仍然像过去那样撕掉的画比保存的画多出很多,只知道他在世界各地巡回举办自己的展览,把中国画的精神与风韵传播四方。怎么没有任何预兆地一下子说走就走了呢?  当我还沉浸在悲伤之中
期刊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更缺少用语言文字(或用绘画、音乐、雕塑等)表现美的能力。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就是要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现美的能力”。  一、习作单元又回来了  20世纪90年代,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有“读写例话”。一个学期编排一次“阅读例话”——以课文为“例”,“话”怎样阅读;一次“写作例话”——以课文为“例”,“话”怎样习作。合称之为“读写例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