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九零年,《鸭绿江》第三期发表了陕西作家杜光辉的中篇小说《车帮》,反响甚好。但许多朋友劝他将其改写成长篇小说。经过反复思考和再度创作,十三年之后的二零零三年,杜光辉写成并出版了三十一万字的长篇小说《西部车帮》。
读过《西部车帮》后,我的感觉一言难尽,这是一部让我连连击节称赞又频频扼腕叹息的小说,一部瑕瑜互见、优庸并存、好差尖锐对立的小说。我称赞它的前半部,而它的后半部则让我为之叹息。它的前半部优秀,很大程度上具备了许多好小说都有的特点;它的后半部平庸,沾染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一些差小说最容易犯的毛病。于是,我写了一篇名为《半部好小说》的批评文章。
《西部车帮》前半部优秀,是因为它仍然保持《车帮》原有的艺术构架和意蕴营构的方向,以马车帮的兴衰史和吴老大的传奇人生作为叙写的主要内容。除了对《车帮》原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做了必要的丰富外,它还新创、扩写了一系列非常重要而又精彩的人物和情节,怎么看它都是一部涵化着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又透出江湖传奇韵味的好小说。
后半部平庸,原因有二。一是《西部车帮》是两种叙事、两种话语和两种思想走向的强行对接,违背了艺术本身的规律:“前半部是历史叙事,其历史叙事所持的民间立场和民间视角,大量涉及日常生活形态,以人伦世情为基调,叙写吴老大的善举、义气、仁义、正义、胆量、谋略、隐忍等性格及传奇人生;后半部是政治叙事,其间也有历史叙事的成分,但政治叙事大于历史叙事,其政治叙事持守的也是民间立场和民间视角,但民间立场和民间视角不是纳入日常生活形态,而是作为叙写、指认、反思和评价‘革命时期’历次政治运动及人物的一种内在观点和态度。前半部以马车帮大脑兮吴老大为主角;后半部以侯三为主角。前半部写马车帮的兴衰史,并通过对吴老大传奇人生的描写,再现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的一段历史,张扬雄健的民族性格,揭示出西部文化的独特魅力;后半部写三家庄村在‘革命时期’的荒诞现实与悲剧人生,它的内容已经与马车帮的历史没有任何关系。”二是后半部的大部分描写的艺术水准普遍下降,其叙事的功能仅仅在于一幕一幕地描写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情节跟着运动走,人物跟着情节走,正是这部小说艺术上最大的症结所在。
杜光辉看了我的文章后说,你的批评使我下决心重写这部小说,就按照你的意见,把前半部抽出来重写。现在,这部改了十八稿的《大车帮》终于如期到达我手里。从《车帮》到《西部车帮》再到《大车帮》,三度创作两次重写,历时二十一年。
《大车帮》是一部好小说,首先是作者遵循艺术规律,根据审美要求和写作意图,对《西部车帮》前半部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地域性的民间文化特色做了极大的丰富。仍然以“大脑兮”吴老大的传奇人生为主线,叙写西安北乡三家庄马车帮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兴衰史,可重写的《大车帮》,其内容、厚度和艺术品位整个都提升了,还有思想意蕴在不经意间伸向民间文化、民族性和人性深处而表现出来的精神质地,开出了壮美的境界。雷达先生慧见锐识,直指要义:“车帮脚户们的漂泊生涯,大漠古道上的马车帮兴衰,指向了一种被我们相对忽视的来自民间的江湖文化,而它恰恰从另一向度上表现了中国农民可歌可泣的历史命运。”当然,还有人性和人道主义涌动其中。
经过再度创作的《大车帮》成了一部完全用现实的材料建构的具有传奇性的小说:三家庄马车帮弱小难成大势,揽货、行路备受歧视和欺负。吴骡子贪恋黄羊镇马车店三姨太玉蓉的热炕,指挥马车帮过冰河判断失误,丢掉了大脑兮位子。他把希望寄托于志向远大的儿子吴老大身上,期待他有朝一日夺回大脑兮,他的最高理想,是期望儿子把三家庄马车帮壮大成西北五省最大的马车帮。新任大脑兮马车柱与吴骡子心系一处,把培养吴老大当作马车帮的大事。吴骡子带着八岁的吴老大随车帮上道历练,并请师兄刘顺义当文武师父。文武双修的吴老大长到十三岁时,租了张富财的车,成为西北五省年岁最小的车户。十八岁那年,三家庄马车帮上坡时与下坡的甘肃马车帮相遇,对方仗着人多势众不让道,吴老大彪悍而出,一面据理力争,一面以勇争胜,他刀穿胸肌,震慑了对方,使甘肃帮服输让道。因此举,吴老大当上了大脑兮。为了一口井,三家庄与刘家堡子结下世仇,代代血拼,吴老大和刘家堡子马车帮大脑兮刘冷娃“化干戈为玉帛”,两村言好,两个车帮合并,三家庄马车帮势力大增。吴老大行走江湖,与沿途各路各类人物广交朋友,包括土匪和刀客,既为朋友两肋插刀、行侠仗义,又打抱不平、主持正义,到二十岁时,终于把马车帮壮大成西北五省最大的马车帮,他也因此成为声名远扬的车帮老大,江湖上人人敬重的仁义之士。日军逼近黄河,进犯陕西,吴老大带领马车帮开赴中条山,为部队运输弹药粮草,军民浴血奋战,最终击溃了日军的进攻。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吴老大和他的马车帮继续行进在大漠古道,背负着国恨家仇,在人们敬重的注目中走向远方。
现实的故事扎根于西北厚重大地,同时又被传奇性和传奇色彩托起,相较《车帮》和《西部车帮》,《大车帮》的现实描写更加厚实,而它的传奇性和传奇色彩不仅没有相应减弱,反而在江湖传奇描写方面继续渲染强化。传奇特色已经形成了“车帮三部曲”最具特色的艺术魅力,而且一部比一部突出。我依然坚持我在《半部好小说》中的看法,认为“车帮三部曲”的传奇性和传奇色彩的生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和现实本身因奇特而显现出传奇性和传奇色彩。例如,马车帮长年累月、披星戴月奔波的千年古道上,充满着传奇性和传奇色彩:道上满是急流、陡壁、悬崖、冰坎、深渊、大漠、古泽、急弯、大坡、暴雨、狂风、冰雹、冬雪,还有兵痞、土匪、刀客、护院、飞贼、贪官、污吏、黑店、赌局、窑子、烟馆,轮番上演着绑票、抢劫、偷盗、凶杀、奸淫、欺诈、暗算。二是人物传奇性描写。在这种有着传奇色彩的大漠古道与高山大川之间,行进着一支一百多人的马车帮,他们唱着高亢辽远的古老歌谣,把塞外烈风、大漠夕阳、古树孤烟、骤雨狂风一并化入西部汉子野性的豪气中,把民间伦理特别是江湖伦理注入他们的性格中,其所言所行所为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江湖世界”植根于现实又超越其上的传奇性。
读过《西部车帮》后,我的感觉一言难尽,这是一部让我连连击节称赞又频频扼腕叹息的小说,一部瑕瑜互见、优庸并存、好差尖锐对立的小说。我称赞它的前半部,而它的后半部则让我为之叹息。它的前半部优秀,很大程度上具备了许多好小说都有的特点;它的后半部平庸,沾染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一些差小说最容易犯的毛病。于是,我写了一篇名为《半部好小说》的批评文章。
《西部车帮》前半部优秀,是因为它仍然保持《车帮》原有的艺术构架和意蕴营构的方向,以马车帮的兴衰史和吴老大的传奇人生作为叙写的主要内容。除了对《车帮》原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做了必要的丰富外,它还新创、扩写了一系列非常重要而又精彩的人物和情节,怎么看它都是一部涵化着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又透出江湖传奇韵味的好小说。
后半部平庸,原因有二。一是《西部车帮》是两种叙事、两种话语和两种思想走向的强行对接,违背了艺术本身的规律:“前半部是历史叙事,其历史叙事所持的民间立场和民间视角,大量涉及日常生活形态,以人伦世情为基调,叙写吴老大的善举、义气、仁义、正义、胆量、谋略、隐忍等性格及传奇人生;后半部是政治叙事,其间也有历史叙事的成分,但政治叙事大于历史叙事,其政治叙事持守的也是民间立场和民间视角,但民间立场和民间视角不是纳入日常生活形态,而是作为叙写、指认、反思和评价‘革命时期’历次政治运动及人物的一种内在观点和态度。前半部以马车帮大脑兮吴老大为主角;后半部以侯三为主角。前半部写马车帮的兴衰史,并通过对吴老大传奇人生的描写,再现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的一段历史,张扬雄健的民族性格,揭示出西部文化的独特魅力;后半部写三家庄村在‘革命时期’的荒诞现实与悲剧人生,它的内容已经与马车帮的历史没有任何关系。”二是后半部的大部分描写的艺术水准普遍下降,其叙事的功能仅仅在于一幕一幕地描写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情节跟着运动走,人物跟着情节走,正是这部小说艺术上最大的症结所在。
杜光辉看了我的文章后说,你的批评使我下决心重写这部小说,就按照你的意见,把前半部抽出来重写。现在,这部改了十八稿的《大车帮》终于如期到达我手里。从《车帮》到《西部车帮》再到《大车帮》,三度创作两次重写,历时二十一年。
《大车帮》是一部好小说,首先是作者遵循艺术规律,根据审美要求和写作意图,对《西部车帮》前半部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地域性的民间文化特色做了极大的丰富。仍然以“大脑兮”吴老大的传奇人生为主线,叙写西安北乡三家庄马车帮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兴衰史,可重写的《大车帮》,其内容、厚度和艺术品位整个都提升了,还有思想意蕴在不经意间伸向民间文化、民族性和人性深处而表现出来的精神质地,开出了壮美的境界。雷达先生慧见锐识,直指要义:“车帮脚户们的漂泊生涯,大漠古道上的马车帮兴衰,指向了一种被我们相对忽视的来自民间的江湖文化,而它恰恰从另一向度上表现了中国农民可歌可泣的历史命运。”当然,还有人性和人道主义涌动其中。
经过再度创作的《大车帮》成了一部完全用现实的材料建构的具有传奇性的小说:三家庄马车帮弱小难成大势,揽货、行路备受歧视和欺负。吴骡子贪恋黄羊镇马车店三姨太玉蓉的热炕,指挥马车帮过冰河判断失误,丢掉了大脑兮位子。他把希望寄托于志向远大的儿子吴老大身上,期待他有朝一日夺回大脑兮,他的最高理想,是期望儿子把三家庄马车帮壮大成西北五省最大的马车帮。新任大脑兮马车柱与吴骡子心系一处,把培养吴老大当作马车帮的大事。吴骡子带着八岁的吴老大随车帮上道历练,并请师兄刘顺义当文武师父。文武双修的吴老大长到十三岁时,租了张富财的车,成为西北五省年岁最小的车户。十八岁那年,三家庄马车帮上坡时与下坡的甘肃马车帮相遇,对方仗着人多势众不让道,吴老大彪悍而出,一面据理力争,一面以勇争胜,他刀穿胸肌,震慑了对方,使甘肃帮服输让道。因此举,吴老大当上了大脑兮。为了一口井,三家庄与刘家堡子结下世仇,代代血拼,吴老大和刘家堡子马车帮大脑兮刘冷娃“化干戈为玉帛”,两村言好,两个车帮合并,三家庄马车帮势力大增。吴老大行走江湖,与沿途各路各类人物广交朋友,包括土匪和刀客,既为朋友两肋插刀、行侠仗义,又打抱不平、主持正义,到二十岁时,终于把马车帮壮大成西北五省最大的马车帮,他也因此成为声名远扬的车帮老大,江湖上人人敬重的仁义之士。日军逼近黄河,进犯陕西,吴老大带领马车帮开赴中条山,为部队运输弹药粮草,军民浴血奋战,最终击溃了日军的进攻。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吴老大和他的马车帮继续行进在大漠古道,背负着国恨家仇,在人们敬重的注目中走向远方。
现实的故事扎根于西北厚重大地,同时又被传奇性和传奇色彩托起,相较《车帮》和《西部车帮》,《大车帮》的现实描写更加厚实,而它的传奇性和传奇色彩不仅没有相应减弱,反而在江湖传奇描写方面继续渲染强化。传奇特色已经形成了“车帮三部曲”最具特色的艺术魅力,而且一部比一部突出。我依然坚持我在《半部好小说》中的看法,认为“车帮三部曲”的传奇性和传奇色彩的生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和现实本身因奇特而显现出传奇性和传奇色彩。例如,马车帮长年累月、披星戴月奔波的千年古道上,充满着传奇性和传奇色彩:道上满是急流、陡壁、悬崖、冰坎、深渊、大漠、古泽、急弯、大坡、暴雨、狂风、冰雹、冬雪,还有兵痞、土匪、刀客、护院、飞贼、贪官、污吏、黑店、赌局、窑子、烟馆,轮番上演着绑票、抢劫、偷盗、凶杀、奸淫、欺诈、暗算。二是人物传奇性描写。在这种有着传奇色彩的大漠古道与高山大川之间,行进着一支一百多人的马车帮,他们唱着高亢辽远的古老歌谣,把塞外烈风、大漠夕阳、古树孤烟、骤雨狂风一并化入西部汉子野性的豪气中,把民间伦理特别是江湖伦理注入他们的性格中,其所言所行所为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江湖世界”植根于现实又超越其上的传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