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棒垒球作为高校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项目,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在高校发展棒垒球运动不仅能够有效地传承当代体育科学知识,而且也非常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尽管发展棒垒球运动益处多多,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棒垒球教学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棒垒球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升。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创新我国高校大学生棒垒球教学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基于此,本文在第一部分分析了当下我国高校棒垒球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笔者结合个人多年以来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实现大学生棒垒球教学的创新提出了个人几点看法,以期能够为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大学生;棒垒球;教学方式;创新
一、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实施,高校体育有了更为丰富的意义,同时社会的不断进步也对高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当前,高校体育的教学目的不应仅仅定位于增强大学生体质,还应当承担起开发大学生智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及培养起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及热爱的责任。
二、 我国高校棒垒球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学校缺乏对棒垒球教学的重视
学校的重视是棒垒球运动高效开展的前提,也是推动棒垒球教学活动展开的一剂强大的助力,直接关乎高校体育教师对棒垒球教学活动的态度和效率。然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国的很多高校忽视了棒垒球教学的重要性。首先是体现在高校领导对待棒垒球运动的态度上,一些高校领导认为开不开展棒垒球教学无关紧要,直接导致对棒垒球运动的资金投入不足,高校体育教师的辛苦教学得不到与之相符的物质回报,这将会严重挫伤棒垒球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此外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支撑棒垒球运动场地的拓展以及设备的完善,也不利于棒垒球运动的高效开展;其次是体现在课时开设中,一些高校棒垒球课程不仅开课率低、而且还将棒垒球课时大幅度压缩,原本要两节课才能掌握的棒垒球技巧强行压缩到一节课当中去。一方面导致教师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棒垒球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导致学生技巧掌握不熟练、与棒垒球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再次是体现在对棒垒球教学评價上,一些高校仅仅将棒垒球当作选修课来开展(有些高校甚至没有开展棒垒球教学),不对棒垒球教学质量做硬性规定,从而使得一些教师在学生的结业评测过程中敷衍了事,浑水摸鱼,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完成。
2. 学校缺乏必要的棒垒球教学场
专业的棒垒球场是高校发展棒垒球运动的基础,如果缺乏基本场地,那么棒垒球运动的开展也就无从谈起。但是反观当下,我国很少有高校具备完善的、专业的棒垒球场,这种情况不仅无法满足基本的棒垒球教学活动而且也无法为学校相关的棒垒球赛事提供专业用地。以广州市为例,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广州市开设棒垒球运动这项教学的所有高校中只有一个学校拥有一块棒垒球场,其他高校均没有建设棒垒球场,因此他们只能以田径场、综合运动场等作为代替。由于场地是借用,因此这些高校常常会发生争场地的矛盾。
3. 高校棒垒球教师专业素质以及道德素质不足
由于棒垒球专业在我国高校中的开设时间并不长,此专业毕业生也并不是很多,因此棒垒球运动相对于其他体育运动而言专业的教师资源还是比较紧张的。一些高校为了填补棒垒球专业教师资源的空缺,在教师招聘时降低了标准。不仅不注重对棒垒球教师道德素质的考查,而且在专业知识方面门槛也是非常的低。一方面会降低棒垒球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无法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道德素质低下的那部分教师对学生责任心不强,对工作态度不认真,会严重降低高校棒垒球教学质量。
4. 教学方式落后,教学理念传统
由于一些高校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青年体育教师较少而中老年体育教师过多,从而导致那部分中老年教师无法积极有效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一味地采用示范、讲解的方式来开展棒垒球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得一部分学生逐渐丧失了对棒垒球运动的兴趣;还有一些教师在棒垒球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棒垒球训练指导,因而导致学生棒垒球水平迟迟得不到提升。此外,有些高校在棒垒球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让学生掌握理论,因此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性非常强而实战能力非常弱。
三、 高校棒垒球教学方式创新措施
要想提升高校棒垒球教学质量,就必须从当前高校棒垒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笔者结合个人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 提升高校对棒垒球教学活动的重视
基于学校重视程度对棒垒球教学活动的影响我们可知,只有学校有关部门加强对此项运动的重视,棒垒球教学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学校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大对棒垒球教学的资金支持。一方面用于完善与棒垒球运动相关的场地、设备;另一方面用于提升高校棒垒球教师的薪酬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在给予学生基本场地保障的情况下,提升教师工作热情。第二,提升高校棒垒球运动开课率、增加棒垒球运动课时数。这样才能够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详细的棒垒球教学,才能够让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加深对棒垒球的熟悉程度。第三,通过一些制度性措施,来完善对学生结业评测。这样不仅能够对教师起到督促作用,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心理重视。
2. 充分整合棒垒球教师资源,不断提升高校棒垒球教师综合素质
棒垒球运动不同于其他体育运动,它对于运动员技术要求非常高,因此要想提升高校棒垒球教学质量就必须建设起一支理论扎实、技术过硬、教学经验丰富、团队协作能力强的师资团队。这就要求学校一方面提升棒垒球教师的准入门槛,在教师招聘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查;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组织现有的棒垒球教师参与到讲座活动、培训活动、经验交流活动以及一些大型的比赛活动中来,在提升教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比赛经验。此外,学校还应当建立起完善的棒垒球教学质量考评机制,以敦促教师提升对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对学生的责任心。
3. 创新棒垒球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
首先为了提升学生对棒垒球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视频、音频等方式进行理论教学;其次,为了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棒垒球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采用最为合适的理论教材;最后,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分组的方式,来优化教学资源,实现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棒垒球水平进行分班,以有针对性地展开棒垒球教学。
4. 完善与棒垒球教学相关的设备
学校应当充分考虑到棒垒球运动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应当通过合理的规划,建设起专业的、符合本校发展实际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棒垒球运动场地,满足师生基本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加大对棒垒球专业器材、教学设备的投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 小结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棒垒球教学都存在重视度不足、教学场地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棒垒球教学活动的创新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在加强对大学生棒垒球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培养起大学生对棒垒球运动、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邹荣霞,陈军.浅析我国体育课棒垒球教学的现状与前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8):201.
[2]芦宏亮.翻转课堂在高校棒垒球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6,(10):58-61.
[3]皋军,戚海兵.对棒垒球教学的创新的浅析[J].科技视界,2014,(28):227.
[4]冯国胜.高校棒垒球教学模式改革对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95-98.
作者简介:
王忠文,现就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旅游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棒垒球;教学方式;创新
一、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实施,高校体育有了更为丰富的意义,同时社会的不断进步也对高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当前,高校体育的教学目的不应仅仅定位于增强大学生体质,还应当承担起开发大学生智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及培养起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及热爱的责任。
二、 我国高校棒垒球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学校缺乏对棒垒球教学的重视
学校的重视是棒垒球运动高效开展的前提,也是推动棒垒球教学活动展开的一剂强大的助力,直接关乎高校体育教师对棒垒球教学活动的态度和效率。然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国的很多高校忽视了棒垒球教学的重要性。首先是体现在高校领导对待棒垒球运动的态度上,一些高校领导认为开不开展棒垒球教学无关紧要,直接导致对棒垒球运动的资金投入不足,高校体育教师的辛苦教学得不到与之相符的物质回报,这将会严重挫伤棒垒球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此外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支撑棒垒球运动场地的拓展以及设备的完善,也不利于棒垒球运动的高效开展;其次是体现在课时开设中,一些高校棒垒球课程不仅开课率低、而且还将棒垒球课时大幅度压缩,原本要两节课才能掌握的棒垒球技巧强行压缩到一节课当中去。一方面导致教师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棒垒球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导致学生技巧掌握不熟练、与棒垒球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再次是体现在对棒垒球教学评價上,一些高校仅仅将棒垒球当作选修课来开展(有些高校甚至没有开展棒垒球教学),不对棒垒球教学质量做硬性规定,从而使得一些教师在学生的结业评测过程中敷衍了事,浑水摸鱼,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完成。
2. 学校缺乏必要的棒垒球教学场
专业的棒垒球场是高校发展棒垒球运动的基础,如果缺乏基本场地,那么棒垒球运动的开展也就无从谈起。但是反观当下,我国很少有高校具备完善的、专业的棒垒球场,这种情况不仅无法满足基本的棒垒球教学活动而且也无法为学校相关的棒垒球赛事提供专业用地。以广州市为例,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广州市开设棒垒球运动这项教学的所有高校中只有一个学校拥有一块棒垒球场,其他高校均没有建设棒垒球场,因此他们只能以田径场、综合运动场等作为代替。由于场地是借用,因此这些高校常常会发生争场地的矛盾。
3. 高校棒垒球教师专业素质以及道德素质不足
由于棒垒球专业在我国高校中的开设时间并不长,此专业毕业生也并不是很多,因此棒垒球运动相对于其他体育运动而言专业的教师资源还是比较紧张的。一些高校为了填补棒垒球专业教师资源的空缺,在教师招聘时降低了标准。不仅不注重对棒垒球教师道德素质的考查,而且在专业知识方面门槛也是非常的低。一方面会降低棒垒球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无法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道德素质低下的那部分教师对学生责任心不强,对工作态度不认真,会严重降低高校棒垒球教学质量。
4. 教学方式落后,教学理念传统
由于一些高校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青年体育教师较少而中老年体育教师过多,从而导致那部分中老年教师无法积极有效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一味地采用示范、讲解的方式来开展棒垒球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得一部分学生逐渐丧失了对棒垒球运动的兴趣;还有一些教师在棒垒球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棒垒球训练指导,因而导致学生棒垒球水平迟迟得不到提升。此外,有些高校在棒垒球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让学生掌握理论,因此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性非常强而实战能力非常弱。
三、 高校棒垒球教学方式创新措施
要想提升高校棒垒球教学质量,就必须从当前高校棒垒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笔者结合个人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 提升高校对棒垒球教学活动的重视
基于学校重视程度对棒垒球教学活动的影响我们可知,只有学校有关部门加强对此项运动的重视,棒垒球教学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学校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大对棒垒球教学的资金支持。一方面用于完善与棒垒球运动相关的场地、设备;另一方面用于提升高校棒垒球教师的薪酬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在给予学生基本场地保障的情况下,提升教师工作热情。第二,提升高校棒垒球运动开课率、增加棒垒球运动课时数。这样才能够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详细的棒垒球教学,才能够让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加深对棒垒球的熟悉程度。第三,通过一些制度性措施,来完善对学生结业评测。这样不仅能够对教师起到督促作用,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心理重视。
2. 充分整合棒垒球教师资源,不断提升高校棒垒球教师综合素质
棒垒球运动不同于其他体育运动,它对于运动员技术要求非常高,因此要想提升高校棒垒球教学质量就必须建设起一支理论扎实、技术过硬、教学经验丰富、团队协作能力强的师资团队。这就要求学校一方面提升棒垒球教师的准入门槛,在教师招聘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查;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组织现有的棒垒球教师参与到讲座活动、培训活动、经验交流活动以及一些大型的比赛活动中来,在提升教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比赛经验。此外,学校还应当建立起完善的棒垒球教学质量考评机制,以敦促教师提升对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对学生的责任心。
3. 创新棒垒球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
首先为了提升学生对棒垒球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视频、音频等方式进行理论教学;其次,为了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棒垒球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采用最为合适的理论教材;最后,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分组的方式,来优化教学资源,实现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棒垒球水平进行分班,以有针对性地展开棒垒球教学。
4. 完善与棒垒球教学相关的设备
学校应当充分考虑到棒垒球运动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应当通过合理的规划,建设起专业的、符合本校发展实际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棒垒球运动场地,满足师生基本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加大对棒垒球专业器材、教学设备的投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 小结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棒垒球教学都存在重视度不足、教学场地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棒垒球教学活动的创新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在加强对大学生棒垒球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培养起大学生对棒垒球运动、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邹荣霞,陈军.浅析我国体育课棒垒球教学的现状与前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8):201.
[2]芦宏亮.翻转课堂在高校棒垒球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6,(10):58-61.
[3]皋军,戚海兵.对棒垒球教学的创新的浅析[J].科技视界,2014,(28):227.
[4]冯国胜.高校棒垒球教学模式改革对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95-98.
作者简介:
王忠文,现就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