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名师创立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开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江苏建设教育强省的迫切需要。在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一个好老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独特办学风格的人民教育家。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者的关怀和期望。
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必须有一批专注教学的名师和由他们创建并被公认的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教育战线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尊重教育的价值。遵循教育规律,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教育充满热爱并深深扎根于教学第一线。他们立足基层一线,根植江苏大地,潜心钻研教学,注重经验积累,用爱和责任树立了品牌,形成了风格,这就是我们备加关注的“苏派教学”和“苏派名师”。
“苏派”教学是江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进程中的自然积淀。江苏历来文教昌明、人文荟萃、名家辈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坚持科教优先方针,坚定不移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大力鼓励教育创新,一批教育教学名家在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进程中脱颖而出。他们的经验与智慧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系统梳理与挖掘,以期能给更多的人以启发。
“苏派”教学是我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历代“苏派名师”如张謇、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斯霞等,无一不是学术渊博、淡泊名利、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名家大师。爱心教育、情境教育、尝试教学法……所有的探索都凝聚了“苏派名师”的爱心和智慧,激活了我们创新教育的理想,点燃了教育改革的火花。对“苏派教学”我们要认真总结,对“苏派名师”我们要备加珍惜。
即将颁布实施的《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今后10年我省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就是适应“两个率先”战略部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到2015年,教育发展规模、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贡献度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建成教育强省;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为此,我省未来10年要实现更高标准的普及教育、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质资源、建成更加先进的教育设施、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实施更有成效的社会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更有可能去追求理想的教育、优质的教育,全省教育工作者成长为教育家的舞台更加广阔、土壤更加肥沃。从这个意义上说,造就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是新时期我省教育发展、改革、创新的迫切需要,更是社会和时代的强烈要求。
我们倡导的教育家办学就是要按照教育规律去办学,让教育回归本质。教育的影响因素越多,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也越高,这就要求有一大批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教育家来办教育,教学名家来教学。要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坚定不移、全面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更要与时俱进,坚持让教育家执教、教育家办学、教育家治校,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回归本质。
温家宝总理指出,要“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从优秀青年教师抓起,将他们中的杰出者逐步培养成教育家和教学名家,是振兴江苏教育事业的希望所在,是传承“苏派教学”风格的迫切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大力鼓励、热情支持更多的青年教师和校长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育方式,创新教育实践与理论,努力成为创新型教育教学专家,成为新时代的“苏派”名师。希望更多的青年教师以名师们为榜样,刻苦学习教育理论、牢牢根植教育实践,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和创新,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把它上升到理念,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家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献身教育、艰苦奋斗、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各地、各校正在积极规划和组织实施各种“名师工程”,省教育厅将大力推进、实施“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志存高远、砥砺品格,钻研业务、著书立说,努力实践、成为名家,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
今天,我们认真总结和挖掘“苏派教学”的成绩和经验,仔细回顾和探讨“苏派名师”的成长经历,深入研究与分享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就是希望对“苏派名师”的教育文化精神作一次系统的探源和梳理,凝炼特色,分享智慧,引领未来,创建江苏良性教育生态,让学生、教育真正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快成长。要倡导为教育优秀人才、杰出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引领优秀青年教师个性成长、良性成才、走向成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江苏教育事业的第一宝贵资源。未来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发现和培养一批根植于江苏大地、能解决教育难题、推进江苏教育事业历史进程的教育家和教学名家,是时代对江苏教育的深情呼唤。我们相信,以“苏派教学”风格探讨为契机,注重理论传承、加强学习研讨、推进改革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建设更高水平的国民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体系完善的终身教育和资源共享的优质教育,办人民满意、全国一流的教育,为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必须有一批专注教学的名师和由他们创建并被公认的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教育战线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尊重教育的价值。遵循教育规律,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教育充满热爱并深深扎根于教学第一线。他们立足基层一线,根植江苏大地,潜心钻研教学,注重经验积累,用爱和责任树立了品牌,形成了风格,这就是我们备加关注的“苏派教学”和“苏派名师”。
“苏派”教学是江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进程中的自然积淀。江苏历来文教昌明、人文荟萃、名家辈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坚持科教优先方针,坚定不移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大力鼓励教育创新,一批教育教学名家在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进程中脱颖而出。他们的经验与智慧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系统梳理与挖掘,以期能给更多的人以启发。
“苏派”教学是我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历代“苏派名师”如张謇、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斯霞等,无一不是学术渊博、淡泊名利、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名家大师。爱心教育、情境教育、尝试教学法……所有的探索都凝聚了“苏派名师”的爱心和智慧,激活了我们创新教育的理想,点燃了教育改革的火花。对“苏派教学”我们要认真总结,对“苏派名师”我们要备加珍惜。
即将颁布实施的《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今后10年我省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就是适应“两个率先”战略部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到2015年,教育发展规模、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贡献度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建成教育强省;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为此,我省未来10年要实现更高标准的普及教育、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质资源、建成更加先进的教育设施、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实施更有成效的社会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更有可能去追求理想的教育、优质的教育,全省教育工作者成长为教育家的舞台更加广阔、土壤更加肥沃。从这个意义上说,造就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是新时期我省教育发展、改革、创新的迫切需要,更是社会和时代的强烈要求。
我们倡导的教育家办学就是要按照教育规律去办学,让教育回归本质。教育的影响因素越多,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也越高,这就要求有一大批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教育家来办教育,教学名家来教学。要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坚定不移、全面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更要与时俱进,坚持让教育家执教、教育家办学、教育家治校,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回归本质。
温家宝总理指出,要“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从优秀青年教师抓起,将他们中的杰出者逐步培养成教育家和教学名家,是振兴江苏教育事业的希望所在,是传承“苏派教学”风格的迫切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大力鼓励、热情支持更多的青年教师和校长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育方式,创新教育实践与理论,努力成为创新型教育教学专家,成为新时代的“苏派”名师。希望更多的青年教师以名师们为榜样,刻苦学习教育理论、牢牢根植教育实践,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和创新,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把它上升到理念,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家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献身教育、艰苦奋斗、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各地、各校正在积极规划和组织实施各种“名师工程”,省教育厅将大力推进、实施“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志存高远、砥砺品格,钻研业务、著书立说,努力实践、成为名家,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
今天,我们认真总结和挖掘“苏派教学”的成绩和经验,仔细回顾和探讨“苏派名师”的成长经历,深入研究与分享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就是希望对“苏派名师”的教育文化精神作一次系统的探源和梳理,凝炼特色,分享智慧,引领未来,创建江苏良性教育生态,让学生、教育真正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快成长。要倡导为教育优秀人才、杰出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引领优秀青年教师个性成长、良性成才、走向成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江苏教育事业的第一宝贵资源。未来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发现和培养一批根植于江苏大地、能解决教育难题、推进江苏教育事业历史进程的教育家和教学名家,是时代对江苏教育的深情呼唤。我们相信,以“苏派教学”风格探讨为契机,注重理论传承、加强学习研讨、推进改革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建设更高水平的国民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体系完善的终身教育和资源共享的优质教育,办人民满意、全国一流的教育,为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