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御众学术思想渊源探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son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御众,字宽夫,号惕翁,滦州(今河北滦县)人,明末诸生,生卒年月不详。顺治十七年,随孙奇逢进学。赵御众一生境遇颇为凄苦,因明末战乱,不得已避居河南密县。后与张沐、汤斌、耿介、耿极、马尔楹、钱佳选等人于河南密县超化村讲学。时至马时芳立超化十子祠,赵御众,位列其一。赵御众一生著述颇多,曾编辑孙奇逢遗书为《传信录》二十五卷,及孙奇逢粹语为《夏峰答问》五卷,后将其平生所见编辑为《弗措录》,又著《困亨录》、《山晓堂集》行世。
  赵御众年轻时天资超迈,博览群书。据《大清畿辅先哲传》记载:“于六经群史及秦、汉以来诸大儒之书,沈浸餍饫,多所发明。”[1]由此可见,年轻时的赵御众读书已深得要领,对于前人所著经典能够深入思考,这为将来的治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因明末战乱,京畿一代多为贼寇掠夺。无奈之下,赵御众举家南迁。适时钱佳选于河南密县超化村延接儒流,交流学问。此地位于溱洧上游,又有山水草木之盛,适宜读书。赵御众遂定居于此,顺治十七年,赵御众拜入孙奇逢门下。此后更是决意仕途,专心研究圣贤之学。据《大清畿辅先哲传》记载:“复以余力旁及诗文翰墨,黾勉学问,老尔益笃。”[2]在这期间,无论是居家讲学还是外出游学,他基本上都是专注于诗词文章的。且越加勤勉于学问,治学功底愈加扎实,再加之丰富的社会阅历,使得他逐步确立起自己的学术体系。 根据史料可知,赵御众一生著作甚多。其中,《困亨录》一书可谓其学术主张的代表作。从现有的资料可以考见赵御众的学术思想,是推崇陆王心学的。据《清儒学案》记载:“自著《困亨录》大旨以事心为主,学贵收敛。”[3]他说:“心本无物,无物则虚,虚则公,公则无所偏私。任天下纷纭杂积,遗大投艰,不过如其理分物数,应之更有何事?而第一在识本心,存养得精神强固,后睁眼便看见,开口便说著也。雷霆风雨,天体凝然。若多一念,则私吝生,废其天矣。”[4]由此可以看出,赵御众推崇陆王心学是以陆王之“心外无物”等命题为主,凡事以识本心为第一要素,对于躬行实践等主张则矢口不提。他还说:“学者莫求解圣贤语,要认自己心明白。自己事能依文解,遇事茫然。总是不亲切,自诳诳人。”[5]在此,进一步重申到:心明便是天理,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出于本心,主张反求诸身。所谓的明理就是明其本心,只要抓住本心,便可不必多拘泥于圣贤之书。
  赵御众一生深受夏峰北学的影响,还与当时的著名学者相交。从赵御众一生所交师友可以看出,在赵御众的师长辈中,孙奇逢为赵御众的的授业恩师,是引领赵御众进入陆王心学的导师,使其深受陆王心学之嫡传。与张沐、汤斌、耿介、马尔楹、钱佳选等夏峰门人,共同切磋学问,致力讲学传道。早在河南密县超化村时,诸人就与赵御众一同讲学。据《大清畿辅先哲传》记载:“超化者,钱西斋佳选所居也。地据溱、洧上游,有山水林木之盛。奇逢弟子张沐、汤斌、耿介、耿极、马尔楹诸人与钱佳选,讲学其中。”[6]
  张沐,字仲诚,号起庵,清上蔡(今属河南)人。顺治戊戌年间进士,起庵学派创始人。张沐曾先后主讲登封、禹州、汝南、开封书院,晚辟白龟圃,四方学者皆来从之。赵御众与张沐相交甚密,据《清儒学案》记载:“起庵衍阳明之绪,而以孟子求放心为入手功夫,兼重居敬穷理。”[7]由此可见,张沐之学以心学为宗。而赵御众之学亦以心学为宗。相同的学术主张,使得二人的思想愈发贴近。
  汤斌,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人。顺治辛卯年间进士,改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讨。尽管汤斌为康熙朝理学名臣,但他毕竟是从王学中出来的。他不仅学习程朱理学,而且又深入研究陆王心学。尤其是在业师孙奇逢的引领下,陆王心学一直深深吸引着汤斌。与汤斌同在超化村讲学的赵御众,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耿介,原名冲壁,字介石,号逸庵,河南登封城关人 。顺治壬辰年间进士,改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讨。康熙二十五年初夏授好友汤斌推荐,被封为少詹事。耿介素以文章著称,著有《中州道学编》、《理学要旨》、《孝经易知》等,其学大旨以朱子为宗。赵御众与耿介二人师出同门,虽学术主张有所不同,但同在超化村讲学问道,难免会相互影响。
  耿极,字汝保,号诚斋,河北定兴人。生性老城端重,自幼聪慧,立志成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初受业于河北定兴杜越之门,继受业于孙奇逢之门。耿极之学以慎独为宗,以存诚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准绳。早在超化村时,诸人且共论学。据《大清畿辅先哲传》记载:“同学有疑难,欲请之师,或得之师传者,辄质之极,无不涣然冰释。汤斌、耿介、赵御众诸大儒,皆逊谢以为弗及。”[8]赵御众与耿极的学术风格虽不相同,但却各有所得。
  马尔楹,字构斯,河北定兴人。生性耿直,慷慨大义,颇具父风。崇祯九年其父马洁从鹿善继殉难于河北定兴城。明亡后,终身不仕。鳏居四十年不曾再娶,独自一人抚养幼儿。一生笃学力行,追随孙奇逢于苏门讲学,与夏峰之子望雅共辑《夏峰游谱》。赵御众与马尔楹二人皆无意于仕途,在超化村讲学时二人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想必与马尔楹的遭遇有关。友人的际遇,深深地触到了赵御众的内心深处。
  当然对赵御众学术思想影响最大的还是其业师孙奇逢。孙奇逢(1584—1675),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字启泰,号钟元,晚号“岁寒老人”,直隶保定府容城县人。晚年讲学于辉縣夏峰村20余年,世称“夏峰先生”。孙奇逢之学,原本象山、阳明,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其突出表现就是破除狭隘的门户之见,主张程朱、陆王合为一堂。从学术层面来看,孙奇逢的学术倾向是以陆王心学为本。其早年便信奉陆王心学,据《夏峰先生集》记载:“某幼而读书,谨守程、朱之训,然于陆、王亦甚喜之。三十年來,辑有宗传一编。识大识小莫不有,孔子之道,小德之川流也。及领指示,觉人繁派淆,恕非传宗之旨,故止存周、张、二程、邵、朱、陆、薛、王、罗、顾十一子,标曰传宗录。”[9]可见,孙奇逢是将陆王心学划归为理学正统的行列,并将此作为其学术根本。孙奇逢一生桃李满天下,但在教育方面却主张不分门户,有教无类。所以,门下弟子既有主心学者,又有主理学者,或是二者兼融者。而赵御众则是主心学者。   赵御众受孙奇逢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一方面,赵御众与孙奇逢同为河北人士,皆因战乱,不得已而背井离乡。浓厚的乡邦情节,使得二人在情感上更加惺惺相惜。順治十七年,赵御众拜师孙奇逢,相互切磋学问。据《大清畿辅先哲传》记载:“奇逢与之论学道书最多,尝告以一定之理与不定之理,自得与不自得之分,集义与义袭之辨,诚与不诚之消息,聪明与朴实,人道之难易。”[10]又及夏峰常曰:“吾门中,若汤孔伯之端亮,赵宽夫之补过,求之古人亦不可得。”[11]由此可见,赵御众不仅学问之精湛。其业师孙奇逢对其在进学方面的鼓励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赵御众师从孙奇逢后,编辑孙奇逢遗书为《传信录》二十五卷,及孙奇逢粹语为《夏峰答问》五卷。且赵御众的《弗措录》亦是源于其平生所见及业师教诲,从中获益匪浅。
  總之,在赵御众的成长和生活中,尽管诸位先生与他的学术主张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对赵御众的为人处世、求道问学影响至深。正是这样的学术环境,造就了赵御众这样的一代名儒。
  注释:
  [1]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61页。
  [2]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61页。
  [3]徐世昌著、陈祖武点校:《清儒学案》卷一,《夏峰学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3页。
  [4]徐世昌著、陈祖武点校:《清儒学案》卷一,《夏峰学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4页。
  [5]徐世昌著、陈祖武点校:《清儒学案》卷一,《夏峰学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4页。
  [6]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61页。
  [7]徐世昌著、陈祖武点校:《清儒学案》卷三十,《起庵学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08页。
  [8]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9页。
  [9]孙奇逢著、朱茂汉点校:《夏峰先生集》卷二,《寄张蓬轩》中华书局:2004年,第61页。
  [10]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9页。
  [11]徐世昌著、陈祖武点校:《清儒学案》卷一,《夏峰学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3页。
  参考文献:
  [1] 孙奇逢著、朱茂汉点校:《夏峰先生集》,中华书局:2004年。
  [2] 徐世昌著、陈祖武点校:《清儒学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
  [3] 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
  [4] 李绂撰、杨朝亮点校:《陆子学谱》,商务印书馆2016年。
其他文献
【摘要】:众所周知,创新是国家进步的源泉,更是我国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究其原因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决定人才的因素则是创新性教育。因此,高等数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必须全面重视起来,从多角度着手,采取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笔者基于当前高等数学教学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需遵循的原则及创新发展的策略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对高等数学的可持续
期刊
【摘要】:在我国,民间科学的出现与发展离不开全社会“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风气,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一方面公众对科学的热情日益升温,另一方面,人们对科学活动又缺乏基本的了解。民间科学可以细分为民间科学爱好者和业余科学爱好者,对于民间科学的评价,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这已经不仅仅是科学问题,而是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问题。本文将着重从民间科学爱好者这一群体出发,探讨民间科学与科学划界和科学普及的问题,从民
期刊
【摘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更是各时代文人笔下经久不衰的题材,在中国长达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从未停止。爱情之于女性,如雨露之于旱土,暖阳之于寒流,自古女性对爱情充斥着美好的幻想,在心里构划着理想的爱情蓝图,但爱情就像罂粟,有着诱人的魅力,也同时让人迷醉,女性的敏感多情,使得爱情更具几分苦涩,对情郎的思念,对爱情的执着,对婚姻的背叛,以及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无奈,都在女性爱情的土
期刊
【摘要】:俄罗斯高等教育主要是以许可、评估、委认系统进行质量的监控,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以院校评估、专业评估、专业委認为主体进行质量的监控和管理。通过对俄中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比较研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及其优缺点,从而对建立和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高等教育;外部保障  一、前言  进入 21 世纪,我国高
期刊
【摘要】:张后觉北方王门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主张“现成良知说”,对王阳明心学中“良知”说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学问方面主张“学问易简”,强调易简才是学问之根源。事事物物单讲一个“良”字,无论是学问还是其他,只需从内心处下功夫即皆有成。  【关键词】:张后觉;良知;学问易简;正感正念  张后觉(1503—1589),字志仁,号弘山,山东茌平人。早岁,先后受业于颜中溪、徐波石,学习阳明良知之学,身体力践,学
期刊
【摘要】:佤族是我国西南沿边地区和缅甸北部地区共有的重要跨境民族,2015年缅北冲突以来,我国佤族同胞在特殊情况下的民族认同感与国家认同感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对当前形势下的佤族同胞的民族、国家认同感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沿边地区;国家;民族认同  一、缅北冲突及调研背景  缅北地区的冲突主要是由历史和民族问题造成的。自古以来該地区一直是多民族共生状态,19世纪英国人占领缅
期刊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强调某方面能力。同时,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出现了同质化现象,只重视理论学习,忽略了实践能力培养,只重视专业课堂讲授,忽视了学生第二课堂及课外素质拓展。  (二) 创新实践学分  创新实践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
期刊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和面对面交谈,了解了云南昆明某理工高校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个人成本的调查现状,并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成本分析,发现个人成本中的直接成本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家庭条件、学校所在地、所学专业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最后得出自己的研究启示,希望社会能够在个人成本分担这块引起重视。  【关键词】:个人成本;高等教育;成本分担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发展戰略和现实推进,我国
期刊
人类发展史表明,无论什么样的较量,无不是为利益所驱动,以利益为目标。若干年来,美国凭借其在两次战争中大发横财积累的经济实力及在此基础上经营起来的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以世界警察的身份自居,对他国进行肆无忌惮地干涉或威胁,尤其是利用高科技进行各种间谍活动,以维护其现有的地位,而且以后仍会利用这些继续扮演全球的霸主角色。在冷战期间,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文化等方面的渗透,对东欧实现了“和平演变”。根据美国最
期刊
19世纪中叶,两次鸦片战争不仅对我国的经济、政治生活,而且对我国这一时期的文化产生极大影响,尤其是在史学思想方面。“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思想发挥到极致,使国内这一时期的史学也出现混乱的局面。进入19世纪后,西方的史学完全摆脱了宗教史学思想的束缚,且推进了新一阶段的以尼布尔和兰克为代表的史学运动,从语言文字方面着手,追溯史料形成的来源,批判史料可信程度,且这一时期欧洲内部大致平静,使得史学家的态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