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吧”——兼论汉语新词产生过程中的非理仿造现象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xuefe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文化》2004年第3期刊发了张莉、刘伟丽二位先生《说“吧”》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作者认为:“吧”族词这一类新词的大量产生,是由于汉语在新词产生过程中对外来语“吧”语音语义的重新约定,
其他文献
“内部形式”作为语言学术语,最早是由19世纪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在其代表作《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的导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的影响》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语言这一完全内在的、纯智力的方面,决定了它的本质,这个方面也即语言创造力量对语音形式的运用(Gebranch)……”“语言的内部规律实际上正是语言创造过程中精神活动所循的轨迹”,“概念的指称和词语接合(Redefügung)的规律
摘 要:古人在遇到瘟疫等疾病时,总认为有疫鬼在作怪,便举行儺祭,驱赶疫鬼。于是“儺”成为中国古老的驱逐疫鬼、祈求平安的仪式。儺如何成为这种文化事象的代名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汉字的表意特征及儺祭的一些内容,着重考察了“難”“儺”的关系,及“儺”字的起源、变化和发展脉络。  关键词:儺 難 驱疫    一、“儺”本字的争议    关于儺的本字,说法不一,主要有如下两种观点:  (一)认为本字
期刊
牛海绵样脑病(BSE)是动物传染性海绵样脑病(TSE)中的一种,潜伏期2~6年,临床上常表现出神经紧张、不安、恐惧,具有攻击性,BSE病牛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多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用SAF
本文通过对云南傣族大学生的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上的共性特点和差异性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的制定、教育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为处在既要维护本民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的应用也迅速扩大到许多领域,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文章就如何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实践环节三方面对"信
引言  关于反复问句的界定和归属,吕叔湘①(1985)、柳士镇(1992)、邵敬敏(1996)②等有不同的见解。在这里我们同意柳士镇(1992)的说法,即“反复问句是兼从正反方面提问的一种疑问句,它实际上也是一种选择问句。不过这种句式中并列的两项恰为肯定与否定的互相对立,所以通常又另称为反复问句。”     一、反复问句的句式    反复问句的句式虽然各家的分类标准不同,但是大致的内容差不多。现代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生命科学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对转录因子NF-κB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NF-κB的活性与细胞的生长分化、炎症、免疫应答、肿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