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190-03
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曾言:“语文教学质量普遍不好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可以说,我们还陷在这个误区中没有跳出来。这误区,简言之,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学生朗读语言,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他指出:“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应该是组织学生朗读语言,学习语言,而不应该是让学生研究语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道出了朗读的重要性。新课标崇尚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反对教师替代的繁琐分析。同时又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只有多读书,会读书,才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增强语感,从读中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
一、朗读中积累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首先应该完成的是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把每个句子读通顺。在这个环节中要想把句子读通顺,就得准确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正确、流畅读文,增强语感,在读中识字、识词,避免了单独识字、识词时的枯燥无味。在大量的识字、识词的基础上,学生能更流利地朗读,甚至熟读成诵,积累了优美的好词佳句,有助于学生写作,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完整统一。
二、朗读中感悟
尤其是有的课文浅显易懂,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学生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地朗读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下的月光句子, 从中去感受那荷塘,那月光。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月色中所见的荷叶,那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更赋予叶子一种动感美。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动感。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像
“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些感觉只有通过醉心的朗读,才能体会出意味来。 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这些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朱自清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朗读是感悟文本的思想的一把利剑。
三、朗读中欣赏。中学课文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文章,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有效地传情播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提高学生审美的情趣与能力。如朱自清的《绿》的语言就很有代表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美感特征:绘画美、动态美、音乐美。 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欣赏,进入“绿”的三美境界。绘画美,体现在作者描写山间瀑布,只用了一句话“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以一个“镶”字描绘瀑布处在山涧中的状态,既准确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体感。动态美,作者写梅雨亭的形象是“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一个“踞”字,气势尽出,一个“浮”字,神态毕现,一“踞”一“浮”,化
静为动,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写得神采飞扬,惟妙惟肖。音乐美,《绿》的语言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明朗、和谐的旋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能使读者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产生“既能悦耳,又可赏心,兼耳底而有之”的美感特征。朗读过后,作者心灵的歌声,在全文的诗情画意中荡漾开来,慢慢地流进学生的心田。
四、朗读中思维。散文的生命,在于不管在什么时代,都可以读出永恒的价值。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频繁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学生朗读的过程是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我们要学会在朗读中思维。如陆蠡的《囚绿记》一文,从他对绿叶的描写看,他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你当你朗读到“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的时候,你定会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是多么的细腻,多么的温柔,这是一种真正的爱,只有诗人才会写出,也只有我们在朗读中思维才能感受得出。朗讀,让我们深切体会到,陆蠡为精神自由而死,死而无憾。也许通过陆蠡,我们能思考出为什么那么多文人会投身革命,为自由而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学习我们中华汉语这一表意文字,离不开语文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潜心指导。我可以偏激的认为,语文课堂就是朗读的课堂。学生在朗读中积累、感悟、欣赏、思维,使语文教学得到有机的,和谐的,科学的整合。良好朗读习惯的养成,对阅读习惯的养成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愿琅琅的读书声永远荡漾在语文教学的天地之间。
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曾言:“语文教学质量普遍不好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可以说,我们还陷在这个误区中没有跳出来。这误区,简言之,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学生朗读语言,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他指出:“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应该是组织学生朗读语言,学习语言,而不应该是让学生研究语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道出了朗读的重要性。新课标崇尚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反对教师替代的繁琐分析。同时又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只有多读书,会读书,才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增强语感,从读中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
一、朗读中积累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首先应该完成的是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把每个句子读通顺。在这个环节中要想把句子读通顺,就得准确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正确、流畅读文,增强语感,在读中识字、识词,避免了单独识字、识词时的枯燥无味。在大量的识字、识词的基础上,学生能更流利地朗读,甚至熟读成诵,积累了优美的好词佳句,有助于学生写作,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完整统一。
二、朗读中感悟
尤其是有的课文浅显易懂,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学生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地朗读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下的月光句子, 从中去感受那荷塘,那月光。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月色中所见的荷叶,那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更赋予叶子一种动感美。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动感。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像
“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些感觉只有通过醉心的朗读,才能体会出意味来。 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这些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朱自清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朗读是感悟文本的思想的一把利剑。
三、朗读中欣赏。中学课文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文章,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有效地传情播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提高学生审美的情趣与能力。如朱自清的《绿》的语言就很有代表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美感特征:绘画美、动态美、音乐美。 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欣赏,进入“绿”的三美境界。绘画美,体现在作者描写山间瀑布,只用了一句话“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以一个“镶”字描绘瀑布处在山涧中的状态,既准确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体感。动态美,作者写梅雨亭的形象是“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一个“踞”字,气势尽出,一个“浮”字,神态毕现,一“踞”一“浮”,化
静为动,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写得神采飞扬,惟妙惟肖。音乐美,《绿》的语言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明朗、和谐的旋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能使读者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产生“既能悦耳,又可赏心,兼耳底而有之”的美感特征。朗读过后,作者心灵的歌声,在全文的诗情画意中荡漾开来,慢慢地流进学生的心田。
四、朗读中思维。散文的生命,在于不管在什么时代,都可以读出永恒的价值。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频繁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学生朗读的过程是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我们要学会在朗读中思维。如陆蠡的《囚绿记》一文,从他对绿叶的描写看,他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你当你朗读到“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的时候,你定会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是多么的细腻,多么的温柔,这是一种真正的爱,只有诗人才会写出,也只有我们在朗读中思维才能感受得出。朗讀,让我们深切体会到,陆蠡为精神自由而死,死而无憾。也许通过陆蠡,我们能思考出为什么那么多文人会投身革命,为自由而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学习我们中华汉语这一表意文字,离不开语文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潜心指导。我可以偏激的认为,语文课堂就是朗读的课堂。学生在朗读中积累、感悟、欣赏、思维,使语文教学得到有机的,和谐的,科学的整合。良好朗读习惯的养成,对阅读习惯的养成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愿琅琅的读书声永远荡漾在语文教学的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