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实践证明,“积累、模仿、创新”作文教学模式,正是初中学生所寻求的作文新思路,是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作文教学; 积累素材; 模仿; 创新
新课标指出:“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作文有个性、有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作文教学水平。笔者结合多年作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从引导学生积累、模仿、创新几个方面入手,对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积累——积淀作文的文化底蕴
朱熹的著名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素材的积累,空谈再多的写作方法,结果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素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1.积累写作材料
①班级统一摘记名言、警句及典型事例。②个人自由摘记。要求分类进行,例如:自我与成长类、素质与情感类、社会与生活类、想象与创新类等。③佳作摘要。如《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中的佳作,让一个学生朗读,其余的学生可边听边做摘要,或记论点、论据,或记人物的语言等描写。
2.积累语言材料
①每日一名言。由一学生(轮流进行)将名言写在小黑板上,并加以讲解,然后同学们记下来。②阅读教材中的佳段妙语,要求学生不但要做好笔记,而且要能背诵下来。③老师“补讲”的名言、成语等,学生也要做摘记。④报刊中的精彩文章及片断也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教材。
二、模仿——与名家大师对话
正如“学书法要临贴”一样,写作是一种技能,它离不开模仿。模仿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是通向作文成功之路的桥梁。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仿写训练。
1.仿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是学生进行模仿的极好素材。例如,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背影》文后有意安排了一项练习,要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新的壮丽的背影”。笔者在指导学生练习时,抓住了朱自清父亲的困境、老境、心境进行分析,要学生从家庭生活中寻找类似的动情点,仔细观察和描写。据此,学生模仿出了“奶奶白发飘动的苍老背影”、“妈妈抽泣时的悲伤背影”、“父亲挑担时的摇晃背影”等等。可见,模仿课文内容可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睛。
2.仿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模仿语言,不可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教师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就对第二段进行创造性模仿训练,要求学生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写场景,用它作为开头写《我的家》。有个学生写到:“在我的家,温馨是无处不在的,不必说华丽气派的客厅,也不必说花丛掩映的阳台,单是我那小小的卧室就让我舒适不已……”这样的模仿不是很成功吗?
3.仿技法,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
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阅读与模仿统一起来,变他人的经验为自己的经验,促使写作知识产生迁移。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开头,使人感受到盼望春天的心情非常地迫切。运用反复修辞手法,不仅能强调作者情感,充分表达作者思想,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经引导仿写,一名学生在描述校运会拔河比赛场景时写道“八五班,加油!八五班,加油……大家都把嗓子喊哑了。”他把激烈的运动场面写出来了。
4.仿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法让学生融进文本,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同苦同乐,从中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在写作时,又要使学生跳出作品,进行远距离的欣赏、评价,高屋建瓴地加以运用。长期的仿思路训练,能有效地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宽其思维空间。例如学完《紫藤萝瀑布》后,让学生写自己所喜爱的一种花(或植物)。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写法,写花的形态色彩,写自己见到花的感受、联想,从花中感悟到的东西等,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5.仿结构,训练学生的组材能力
文章有格,每篇文章都是由不同的要素,按不同的结构组成。如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事件结果六大基本要素,结构通常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说明文由事物或事理按时间、空间、逻辑、工艺流程构成;议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组成,其结构通常是引论、本论、结论;小说由人物、事件、典型环境三大要素按不同的结构构成;各种应用文更是如此。仿结构,可以训练学生串珠的能力。例如学完《羚羊木雕》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以《一件特别的礼物》为题,仿照先倒叙、再插叙、最后顺序的格式,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三、创新——让文化底蕴放射光芒
模仿是作文的开始,不是作文的本身,更不是作文的最终目的。学生有了模仿的能力,我们应该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创新。从模仿到创新是一次质的飞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立意创新
古人云:“文以意为金。”要做到作文立意新颖,就必须有求异思维的习惯与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在教学中笔者主要教会学生掌握三种求异方法:一是逆向立意。如写竹,我们常称赞其坚贞虚心,但可以批评它腹中空空,不学无术,难成就栋梁之材。二是旧意翻新。如谈钉子精神,若再论其“钻劲、挤劲”,自然就落入窠臼;若据其形状和受力特点,突出其坚韧不拔、百折不回地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的精神,或反其意用之:为达到目的借他人之手逞自己的私利,就显出新颖。三是多角度立意。比如一般人从牵牛花靠“攀附”才向上的特点来批评攀附心理,但如果以牵牛花比喻身遭不幸的残疾人,表现他们虽柔弱(病残),却不甘寂寞,仍蓬勃向上的精神,自然会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
2.选材创新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一篇作文是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有没有生动感人的材料至关重要。笔者指导学生进行了以下专题训练:我手写我心,以真情动人,即选取自己独特的别人没有的经历,用新颖的材料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老题新作,另辟新视角,即把老素材进行翻新,从相反的角度写出新意,如《旁观者未必清》、《孔乙己新传》等;合理运用想象和虚构,把自己积累的故事或经历进行演绎,以卡通话或寓言故事的方式叙述出来,往往能够出奇制胜;精心观察提炼,把人们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小事挖掘出深刻的内涵,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3.结构创新
一篇优秀的作文,在谋篇布局方面,除了做到结构完整之外,还应当对传统的文章结构形式合理改造,以求创新和发展。结构创新的方法很多,如题记式、小标题式、镜头式、问答式、回环反复式、一线串珠式等等,同学们可以在写作实践中摸索。例如,题为《挫折四问》的作文,可用“问答式”布控全文结构,“挫折是什么”、“挫折真的存在吗”、“挫折与成功的界限在哪里”、“挫折给我什么启示”四个“问”形成了一个逐层深入的议论阶梯,使得文章结构井然,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4.语言创新
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高深的立意,都要以语言作为载体。如果我们的语言苍白,上述一切都会黯然失色。因此,要想语言有文采,必须在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基础上,提炼出个性化的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在作文训练中,一要多使用生活中富有表现力的鲜活语言,二要适当引用或套用一些诗句、歌词、成语等,三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并注意整散句的结合、长短句的搭配。
总之,积累、模仿、创新“三步”作文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解决学生作文的畏难情绪,还能优化学生的写作心理,提高学生的快速作文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只要按照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训练,就一定能使学生写出异彩纷呈的华美篇章。
【参考文献】
[1]李阳海.作文创新的三种突破[J].作文世界(初中);2004,06.
[2]王必辉.曹雪清:仿写和精写[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3]李治浩.亢海云:作文创新教学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7.
(责任编辑:梁媛)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作文教学; 积累素材; 模仿; 创新
新课标指出:“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作文有个性、有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作文教学水平。笔者结合多年作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从引导学生积累、模仿、创新几个方面入手,对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积累——积淀作文的文化底蕴
朱熹的著名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素材的积累,空谈再多的写作方法,结果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素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1.积累写作材料
①班级统一摘记名言、警句及典型事例。②个人自由摘记。要求分类进行,例如:自我与成长类、素质与情感类、社会与生活类、想象与创新类等。③佳作摘要。如《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中的佳作,让一个学生朗读,其余的学生可边听边做摘要,或记论点、论据,或记人物的语言等描写。
2.积累语言材料
①每日一名言。由一学生(轮流进行)将名言写在小黑板上,并加以讲解,然后同学们记下来。②阅读教材中的佳段妙语,要求学生不但要做好笔记,而且要能背诵下来。③老师“补讲”的名言、成语等,学生也要做摘记。④报刊中的精彩文章及片断也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教材。
二、模仿——与名家大师对话
正如“学书法要临贴”一样,写作是一种技能,它离不开模仿。模仿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是通向作文成功之路的桥梁。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仿写训练。
1.仿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是学生进行模仿的极好素材。例如,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背影》文后有意安排了一项练习,要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新的壮丽的背影”。笔者在指导学生练习时,抓住了朱自清父亲的困境、老境、心境进行分析,要学生从家庭生活中寻找类似的动情点,仔细观察和描写。据此,学生模仿出了“奶奶白发飘动的苍老背影”、“妈妈抽泣时的悲伤背影”、“父亲挑担时的摇晃背影”等等。可见,模仿课文内容可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睛。
2.仿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模仿语言,不可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教师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就对第二段进行创造性模仿训练,要求学生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写场景,用它作为开头写《我的家》。有个学生写到:“在我的家,温馨是无处不在的,不必说华丽气派的客厅,也不必说花丛掩映的阳台,单是我那小小的卧室就让我舒适不已……”这样的模仿不是很成功吗?
3.仿技法,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
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阅读与模仿统一起来,变他人的经验为自己的经验,促使写作知识产生迁移。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开头,使人感受到盼望春天的心情非常地迫切。运用反复修辞手法,不仅能强调作者情感,充分表达作者思想,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经引导仿写,一名学生在描述校运会拔河比赛场景时写道“八五班,加油!八五班,加油……大家都把嗓子喊哑了。”他把激烈的运动场面写出来了。
4.仿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法让学生融进文本,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同苦同乐,从中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在写作时,又要使学生跳出作品,进行远距离的欣赏、评价,高屋建瓴地加以运用。长期的仿思路训练,能有效地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宽其思维空间。例如学完《紫藤萝瀑布》后,让学生写自己所喜爱的一种花(或植物)。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写法,写花的形态色彩,写自己见到花的感受、联想,从花中感悟到的东西等,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5.仿结构,训练学生的组材能力
文章有格,每篇文章都是由不同的要素,按不同的结构组成。如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事件结果六大基本要素,结构通常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说明文由事物或事理按时间、空间、逻辑、工艺流程构成;议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组成,其结构通常是引论、本论、结论;小说由人物、事件、典型环境三大要素按不同的结构构成;各种应用文更是如此。仿结构,可以训练学生串珠的能力。例如学完《羚羊木雕》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以《一件特别的礼物》为题,仿照先倒叙、再插叙、最后顺序的格式,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三、创新——让文化底蕴放射光芒
模仿是作文的开始,不是作文的本身,更不是作文的最终目的。学生有了模仿的能力,我们应该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创新。从模仿到创新是一次质的飞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立意创新
古人云:“文以意为金。”要做到作文立意新颖,就必须有求异思维的习惯与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在教学中笔者主要教会学生掌握三种求异方法:一是逆向立意。如写竹,我们常称赞其坚贞虚心,但可以批评它腹中空空,不学无术,难成就栋梁之材。二是旧意翻新。如谈钉子精神,若再论其“钻劲、挤劲”,自然就落入窠臼;若据其形状和受力特点,突出其坚韧不拔、百折不回地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的精神,或反其意用之:为达到目的借他人之手逞自己的私利,就显出新颖。三是多角度立意。比如一般人从牵牛花靠“攀附”才向上的特点来批评攀附心理,但如果以牵牛花比喻身遭不幸的残疾人,表现他们虽柔弱(病残),却不甘寂寞,仍蓬勃向上的精神,自然会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
2.选材创新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一篇作文是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有没有生动感人的材料至关重要。笔者指导学生进行了以下专题训练:我手写我心,以真情动人,即选取自己独特的别人没有的经历,用新颖的材料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老题新作,另辟新视角,即把老素材进行翻新,从相反的角度写出新意,如《旁观者未必清》、《孔乙己新传》等;合理运用想象和虚构,把自己积累的故事或经历进行演绎,以卡通话或寓言故事的方式叙述出来,往往能够出奇制胜;精心观察提炼,把人们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小事挖掘出深刻的内涵,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3.结构创新
一篇优秀的作文,在谋篇布局方面,除了做到结构完整之外,还应当对传统的文章结构形式合理改造,以求创新和发展。结构创新的方法很多,如题记式、小标题式、镜头式、问答式、回环反复式、一线串珠式等等,同学们可以在写作实践中摸索。例如,题为《挫折四问》的作文,可用“问答式”布控全文结构,“挫折是什么”、“挫折真的存在吗”、“挫折与成功的界限在哪里”、“挫折给我什么启示”四个“问”形成了一个逐层深入的议论阶梯,使得文章结构井然,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4.语言创新
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高深的立意,都要以语言作为载体。如果我们的语言苍白,上述一切都会黯然失色。因此,要想语言有文采,必须在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基础上,提炼出个性化的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在作文训练中,一要多使用生活中富有表现力的鲜活语言,二要适当引用或套用一些诗句、歌词、成语等,三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并注意整散句的结合、长短句的搭配。
总之,积累、模仿、创新“三步”作文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解决学生作文的畏难情绪,还能优化学生的写作心理,提高学生的快速作文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只要按照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训练,就一定能使学生写出异彩纷呈的华美篇章。
【参考文献】
[1]李阳海.作文创新的三种突破[J].作文世界(初中);2004,06.
[2]王必辉.曹雪清:仿写和精写[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3]李治浩.亢海云:作文创新教学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7.
(责任编辑: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