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方氏出自姜姓炎帝之裔,《世本》载:方氏为“方雷氏之后”。在宋代《百家姓》中,位序第56;在今汉族前100个大姓中,位序第62。这样的位序显示,方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其人丁既众又著。
东晋成帝咸康二年(336年),扬州方孚撰《方氏大宗血脉谱》,记载方氏出自炎帝神农氏族。成帝观谱,见方氏出自炎帝,比司马氏出自黄帝还早,令史官四校其谱,随后御书其谱为“名家盛典”(见1997年潮州方世勋撰《方氏本源洞鉴》)。另据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林宝撰《元和姓纂》,称方氏出自姬姓,周宣王臣方叔是其始祖。
北宋歙邑方氏纂修《河南方氏宗谱》,记方氏出自炎帝姜姓,始祖雷公,周之方叔“北伐?狁,南征荆蛮”,因功食采河南洛邑。秦汉间方氏贤能辈出,遂郡望河南。两宋时,苏洵、文天祥均曾为《河南方氏宗谱》作跋。
二
周宣王时,大臣方叔食采洛邑。洛邑汉置河南郡,为郡治之地。南徙丹阳歙邑之方纮,即周方叔之裔胄。方纮之裔孙纂修族谱,即著“河南方氏”。据歙邑《河南方氏宗谱》记载:南迁始祖为汉代方纮。方纮之祖方伟与夫人缪氏合葬,陪葬于汉昭帝之平陵。陵所在之地置为县,方纮之父方望,遂著为平陵人。西汉王莽专政,方纮徙居汝南郡寖县,即后汉之固始县。清乾隆《固始县志·选举》记载,“汉可考者荐辟一人方纮”。王莽地皇四年(23年),方望参与征讨王莽的武装斗争,为上将军隗嚣之军师。东汉建武元年(25年),“方望与安陵人弓林,共立前定安公婴为天子,聚党数千人,居临泾”,先后与更始帝刘玄、光武帝刘秀对立,“更始遣丞相李松等击破,皆斩之”。此时,方望之弟方阳尚在赤眉军中。建武二年,寖县更名为固始,光武帝封李通为固始侯,授陈孟琏为固始侯相,居固始。方纮知父、叔与光武为敌,恐祸及自身,乃再携家人徙丹阳歙邑。其后,方纮裔孙居江浙,也有仍居固始者。唐高宗朝,方子重随陈政将军奉诏入闽。
唐中期,歙邑方结之裔琡公归居固始。固始《金紫方氏宗谱·宗图序》(谱初修于南宋嘉定元年)记载:本祖琡公由歙邑“归居固始龙山”。公于“唐宣宗大中八年甲戌科(854年)进士”,官都督长史。琡公夫人陈氏。子二。长子殷符,乾符二年乙未科进士,官威王府谘议参军,中和四年,以平黄巢功晋盐州防御使、御史中丞。夫人张氏。子七:廷康、廷年、廷范、廷远、廷英、廷辉、廷滔。廷范,昭宗大顺二年辛亥科进士。夫人林氏、陈氏。子六:仁逸、仁岳、仁瑞、仁逊、仁载、仁远。仁岳、仁载同为昭宗乾宁元年甲寅科进士,仁岳官秘书监,仁载官礼部郎中。仁瑞,乾宁三年丙辰科进士,官著作郎。仁逸,光化二年已未科进士,官水部员外郎。仁逊,天祐二年乙丑科进士,官大理司直。仁远,天祐三年丙寅科进士,秘书省正字。兄弟六人俱中进士,号称“六桂联芳”。唐末中原战乱,方廷范父子从王审知仕闽。“六桂”后裔散居豫、闽、浙、粤。宋代,固始方集建有方氏祠堂,有“六桂联芳”牌坊。
三
唐末及五代,王审知统领闽地、闽国,方氏“六桂”在闽国为官,其后裔子孙遍布闽、浙、粤、港、台。据今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方氏族谱资料,广东方氏族人90%以上都是“六桂”之裔。广东东莞河田《方氏族谱》记载:琡公为1世祖,述至“六桂”之第五桂仁载公为4世。仁载公下传5世至邦荣公,始迁河田,为河田1世祖。此载与固始《金紫方氏宗谱》所载相同。邦荣公传至17世肇基(绍继)公,迁至香港榕树澳,为榕树澳1世祖。国际编号5198小行星命名获得者——香港协成集团公司董事长方润华是其裔。上世纪80年代,方润华先生致函河南寻根,并在信阳、固始捐资建校。固始建有以方润华父亲方树泉命名的“固始方树泉中学”,在“六桂”故里龙山之首建有“方氏溯源亭”,在方集镇中心建有徽标性建筑。
明、清之际,福建漳州、泉州地区方氏随从郑成功、施琅将军迁居台湾,开发建设台湾。云霄《云阳方氏族谱》于民国时期记载:移居台湾有名讳者131名。今台湾方氏为大姓,序列第49位。
方氏出自姜姓炎帝之裔,《世本》载:方氏为“方雷氏之后”。在宋代《百家姓》中,位序第56;在今汉族前100个大姓中,位序第62。这样的位序显示,方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其人丁既众又著。
东晋成帝咸康二年(336年),扬州方孚撰《方氏大宗血脉谱》,记载方氏出自炎帝神农氏族。成帝观谱,见方氏出自炎帝,比司马氏出自黄帝还早,令史官四校其谱,随后御书其谱为“名家盛典”(见1997年潮州方世勋撰《方氏本源洞鉴》)。另据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林宝撰《元和姓纂》,称方氏出自姬姓,周宣王臣方叔是其始祖。
北宋歙邑方氏纂修《河南方氏宗谱》,记方氏出自炎帝姜姓,始祖雷公,周之方叔“北伐?狁,南征荆蛮”,因功食采河南洛邑。秦汉间方氏贤能辈出,遂郡望河南。两宋时,苏洵、文天祥均曾为《河南方氏宗谱》作跋。
二
周宣王时,大臣方叔食采洛邑。洛邑汉置河南郡,为郡治之地。南徙丹阳歙邑之方纮,即周方叔之裔胄。方纮之裔孙纂修族谱,即著“河南方氏”。据歙邑《河南方氏宗谱》记载:南迁始祖为汉代方纮。方纮之祖方伟与夫人缪氏合葬,陪葬于汉昭帝之平陵。陵所在之地置为县,方纮之父方望,遂著为平陵人。西汉王莽专政,方纮徙居汝南郡寖县,即后汉之固始县。清乾隆《固始县志·选举》记载,“汉可考者荐辟一人方纮”。王莽地皇四年(23年),方望参与征讨王莽的武装斗争,为上将军隗嚣之军师。东汉建武元年(25年),“方望与安陵人弓林,共立前定安公婴为天子,聚党数千人,居临泾”,先后与更始帝刘玄、光武帝刘秀对立,“更始遣丞相李松等击破,皆斩之”。此时,方望之弟方阳尚在赤眉军中。建武二年,寖县更名为固始,光武帝封李通为固始侯,授陈孟琏为固始侯相,居固始。方纮知父、叔与光武为敌,恐祸及自身,乃再携家人徙丹阳歙邑。其后,方纮裔孙居江浙,也有仍居固始者。唐高宗朝,方子重随陈政将军奉诏入闽。
唐中期,歙邑方结之裔琡公归居固始。固始《金紫方氏宗谱·宗图序》(谱初修于南宋嘉定元年)记载:本祖琡公由歙邑“归居固始龙山”。公于“唐宣宗大中八年甲戌科(854年)进士”,官都督长史。琡公夫人陈氏。子二。长子殷符,乾符二年乙未科进士,官威王府谘议参军,中和四年,以平黄巢功晋盐州防御使、御史中丞。夫人张氏。子七:廷康、廷年、廷范、廷远、廷英、廷辉、廷滔。廷范,昭宗大顺二年辛亥科进士。夫人林氏、陈氏。子六:仁逸、仁岳、仁瑞、仁逊、仁载、仁远。仁岳、仁载同为昭宗乾宁元年甲寅科进士,仁岳官秘书监,仁载官礼部郎中。仁瑞,乾宁三年丙辰科进士,官著作郎。仁逸,光化二年已未科进士,官水部员外郎。仁逊,天祐二年乙丑科进士,官大理司直。仁远,天祐三年丙寅科进士,秘书省正字。兄弟六人俱中进士,号称“六桂联芳”。唐末中原战乱,方廷范父子从王审知仕闽。“六桂”后裔散居豫、闽、浙、粤。宋代,固始方集建有方氏祠堂,有“六桂联芳”牌坊。
三
唐末及五代,王审知统领闽地、闽国,方氏“六桂”在闽国为官,其后裔子孙遍布闽、浙、粤、港、台。据今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方氏族谱资料,广东方氏族人90%以上都是“六桂”之裔。广东东莞河田《方氏族谱》记载:琡公为1世祖,述至“六桂”之第五桂仁载公为4世。仁载公下传5世至邦荣公,始迁河田,为河田1世祖。此载与固始《金紫方氏宗谱》所载相同。邦荣公传至17世肇基(绍继)公,迁至香港榕树澳,为榕树澳1世祖。国际编号5198小行星命名获得者——香港协成集团公司董事长方润华是其裔。上世纪80年代,方润华先生致函河南寻根,并在信阳、固始捐资建校。固始建有以方润华父亲方树泉命名的“固始方树泉中学”,在“六桂”故里龙山之首建有“方氏溯源亭”,在方集镇中心建有徽标性建筑。
明、清之际,福建漳州、泉州地区方氏随从郑成功、施琅将军迁居台湾,开发建设台湾。云霄《云阳方氏族谱》于民国时期记载:移居台湾有名讳者131名。今台湾方氏为大姓,序列第4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