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商:中国最早的商业军团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是公认的文化大省,但长期以来,陕西人却忽视或者说忘记了自己还有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商业文化。近年来,随着商帮文化研究的兴起,“陕商”一词在陕西学界与政界频频出现,以陕商为主题的系列文化产品也不断推出。继承陕商传统,重振陕商雄风,已在陕西各界形成共识。
  
  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李刚教授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研究陕商已有30多年的历史。李教授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头衔,那就是西北大学陕商研究中心主任。
  日前,记者就陕商研究的有关话题专程采访了李刚教授。
  
  天下第一商帮
  
  陕商,顾名思义“陕西的商人”。那么,为什么说“陕商”而不说“秦商”呢?李刚教授解释说,这是有历史渊源的,明清以来陕西的商人一直被称作陕商,在同时代的诗词和小说中有时也称陕商为“西客”,“西商”等;而“寨商”容易产生歧义,似乎只是指“秦朝的商人”。而且,“秦”作为地理概念,范围要小得多,明清时陕西被称作陕西布政史司,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宁夏,甘肃等地。“陕商主要是指明代出现商帮以后的陕西商人,显然,“陕商”的概念比“秦商”的概念要更明确,范围更大。
  李刚认为,商帮是历史上真实存在,却又一度被现代人遗忘的商业组织形式,在明清时期的全国十大商帮中,产生最早的便是陕商,其次是晋商,随后是徽商。由于历史的原因,陕商产生得早,消亡得也早。
  据史料记载,陕西商帮消亡的直接原因是1867年的陕甘回民起义。当时,渭北的同州府,即今天的大荔一带,是富商聚居的地区,兵火所到之处,建筑物被付之一炬,许多村庄成了无人区,曾经荣耀一时的商人巨富或死于战乱,或流亡他乡,陕商因此早早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留下近百年的商业空白。
  谈到陕商,不能不提商帮与商帮文化。李刚说,商帮作为学术概念是改革开放以后被提出来并受到关注的。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十大商帮》一书,是国内第一部研究商帮这一特殊群体的著作。据介绍,中国明清时期的十大商帮为山西、徽州(今安徽黄山),陕西、福建,广东,江右(江西),洞庭(今苏州市西南太湖中洞庭东山和西山),宁波、龙游,山东等地方商帮,简称晋商,徽商,陕商等。几年前,随着《红顶商人胡雪岩》,《乔家大院》等影视剧的热播,才真正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商帮文化热”。
  李刚说,在商帮研究方面。以晋商研究最为突出。据了解,晋商研究会成员有5∞O多人,山西省主要领导亲自担任该研究会名誉会长。晋商的研究和宣传极大地促进了山西的旅游与文化产业,据报道,《乔家大院》播出后,山西祁县的乔家堡村每天游客如云,最高时达8万多人,乔家大院一天的门票收入接近50万元。除了晋商,徽商研究也颇具规模,安徽有关方面已经把微商研究上升到“微学”的高度,关于徽商的著述和学术活动不断推出。
  相比之下,陕商的研究已经滞后。“目前全国研究陕商的除了我和宝鸡文理学院一位年轻的博士,找不到第三个人,这与陕商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李刚教授认为,陕商研究是中国商帮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位研究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史的学者,都不能无视陕商的存在与发展。
  
  富可敌国的资本集团
  
  李教授将陕西商帮定义为“明,清时期,以同州府(今大荔一带)商人为核心,以乡土亲缘关系为纽带,以各地陕西会馆为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陕西商人资本集团”。明,清两代,陕西商帮曾垄断中国东西部贸易通商达500年之久,将东部的粮食,布匹、茶叶盐巴等贩运到西部边关,又将西部地区的皮货,药材、木料。水烟贩向东部,同时把赚得的镖银源源不断地运回陕西。据考证,陕西商人一年赚回的镖银最多时可达两、三千万两,相当于大清帝国年财政收入的近三分之一。先富起来的陕西商人中,不乏名扬海内的巨商大贾。
  明清时期,“渭北有严、赵,刘、詹四大财东和焦、常、曹三大富户,渭南有蒋,贺、李、刘四大姓”,说的都是当时渭南和大荔一带著名的富商。其中渭南孝义镇的赵家,是明朝陕西最早经营盐业的商业家族之一。入清后,赵家的生意已扩张至布业、典当,茶庄,粮店等,商号遍布各地。据记载,有_年赵家从四川运回银两,前边的挑夫进了赵家的院子,后边的挑夫还在渭河滩上,队伍足足排了八里长,从那时起,东府民间便有了“孝义的银子,赤水的蚊子”这个谚语。
  清代时,渭南阳郭镇的贺土雅、贺士英兄弟以开钱庄起家,贺士雅在陕西及西北各地办有36座当铺,每一当铺又设两个钱铺,号称72座钱铺。据《续修渭南县志》载,贺士英在“西同凤乾五郡四十余州县质库凡八百余”,而当时开办一座当铺至少需万两白银,贺家财力可见一斑。
  三原县城北鲁桥镇孟店村的周梅林,明末清初时做盐商起家,官拜工部主事,至其子周梅村主营棉布生意,长期在江南设布庄,据传每年腊月二十八的三原古会,周家不到就开不了。周家曾在鲁桥一带广置田产,建造了远近闻名的周家大院,当地称为“周家太房”。
  出自周家的另一个名人,便是周莹。周莹是周梅村的女儿,17岁那年嫁到泾阳安吴堡,成为富商吴尉文的儿媳妇。可是,周莹过门不到年,公公外出途中遇难,有病在身的丈夫受不了打击,也撒手西去,整个家族的生意,就这样留给了一个年纪轻轻的寡妇。也许是家族的遗传,周莹做起生意来一点儿也不逊于她的父辈,几年的时间,吴家不仅成为关中地区的棉花买卖大户,还成为陕西最大的茶商。据说当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慈禧太后西逃避难至西安时,周莹曾给慈禧送去了50万两银子,因而被慈禧收为义女,诰封一品夫人,
  韩城党家曾是中原有名的富商,河南社旗的一条街“太平街”几乎全是党家的字号,最兴盛时仅“合兴德”号就拥有店员500余名。据党家后人回忆,盛时“日进纹银千两”,每月都有“镖银”运回,为此党家专门修了两个“分银院”和两座“分银楼”,运回的银子,不用钱秤分银。而是用斗量,每房用斗往家提银子。富裕后的党家修建了140余座四合院,这就是被誉为“东方民居活化石”的党家村明清建筑群。
  李刚教授认为,无论是党家村还是周家大房,其规模都不在山西乔家太院和王家大院之下。
  
  商业文化的千年积淀
  
  为什么中国最早的商业集团——商帮会产生在陕西,而没有产生在其他地方?李刚教授解释说,这是历史的机遇,也是陕西商业文化积淀的结果。
  明王朝曾沿长城一线设九边重镇,以稳固中原,拱卫京师。为了保障边防军的供给,朝廷将长期以来由官方垄断的食盐贸易网开一面,鼓励商人把粮食贩运到边关,换取盐引,商家按盐引到食盐产地运盐获利。据考,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1年,明朝颁布了吸引民间输粮换引的“食盐开中”政策,从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方商业军团——陕西商 帮的诞生。李刚教授分析说:“要输送大量粮食到边关,一家一户的个体商人是难以承担的,只能依赖家庭以外的力量——家族。亲戚,乃至乡党,互相联引,结伙抱团,走上集团化商业经营的道路,于是就形成了以乡籍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商业组织——商帮。”
  李教授认为,秦立国关中,建都成阳,以至秦亡汉兴,陕西都是全国商贸中心,得商业风气之先的长安很早就形成了极有实力的商人集团。这是陕西商人发展的第一次浪潮。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空前繁荣,陕西商人以“帝都商人”的姿态,获得了第二次大的发展。陕西商帮的出现则是陕西商业发展的第三个浪潮。每个发展时期,陕西都会涌现出一批被列入史册的宫商大贾,如唐时长安商人王元宝曾令唐玄宗发出这样的感慨,“朕天下之贵,元宝天下之富。”
  李刚教授进一步分析指出,历史上第一个商帮的产生与陕西独特的地理文化背景有关:其一,陕西地处中原与边关结合部,有从事边贸活动的地理优势;其二,陕西是产粮区,拥有资源优势;第三,陕西有悠久的商业文化积淀。陕西人英勇尚武,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性格特点,使得他们能较早地活跃在中国的商业舞台上。商帮的早期业务以长途贩运为主,在关山险远,兵荒马乱的环境下,没有武力是难以经商的,因此,商队常有保镖随行,护送现银也叫出镖银。陕西商帮中有不少人本身就是武林中人,他们除了做生意,也兼开镖局。
  陕西商人忠厚善良,言不二价,很早就树立了良好的商人形象。户县曾有个开中药店的商人叫郭仰山,他的药材都是精挑细选,即便贵重药材也从不以假乱真,以次充优。他常说,药之良否,人命攸关,岂敢儿戏。有穷人扣门问药,无不与之,因而被尊称为“不二郭家”。
  
  弘扬陕商文化的时代价值
  
  商帮作为一个历史现象,早已退出中国的经济舞台,但陕商作为曾经的第一商帮,却给当代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陕西是公认的文化大省,但长期以来,陕西人却忽视或者说忘记了自己还拥有宝贵的商业文化。李刚教授认为,陕商文化可以说代表了优秀的中国商业文化,值得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
  李教授将陕商的优良传统总结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乘势而起的时代精神,不畏艰险,闯荡天涯的开拓精神,诚实经营,恪守贾道的诚信精神,富而不狂,惠及乡党的仁义精神。
  李刚教授说,今日重提陕商,一方面是要恢复历史的真实面目,还陕商应有的地位和声誉,在商帮研究上为陕商赢得话语权。另一方面,也寄希望于当代陕西商人及各界有识之士,继承陕商传统,重振陕商雄风,改变陕西在当代中国经济舞台上被边缘化的倾向。
  据李刚教授介绍,近年来,随着商帮文化研究的兴起,“陕商”一词在陕西学界与政界频频出现,以陕商为主题的系列文化产品也不断推出。陕商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已引起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前不久,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就推进陕商文化研究、促进陕西经济繁荣作了重要批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悦,副省长郑晓明、朱静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维隆等领导分别为有关陕商文化项目的研究,开发、宣传及推广作了专门批示和部署。陕西省文化产业促进会、陕西世经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推出了一系列极有商业价值的文化开发项目,包括陕商题材的电视专题片、电视剧,景区建设,地产开发,书籍画册出版等等,据说张艺谋,黄建新,赵季平,贾平凹等一批陕籍知名人士已加盟有关项目或表示出浓厚兴趣。李教授说,文化项目的开发也需要有商业头脑与商业眼光,如何让丰富的陕商文化资源走向屏幕,深入人心,招来游客,带来效益,这是眼下陕商研究与开发迫切要做的事情。
  李刚教授还向记者透露,应各地市宣传部门及企业界的要求,在陕西省委宣传部指导下,由他担任主讲的题为“构建和谐,振兴陕商”的全省巡回演讲活动即将成行。
其他文献
新西部:韩秘书长,您好!这次召开的省第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特别提到要“转变会风,节约经费”,请问具体是怎么做的?  韩水岐:本次大会为期4天,是近年来时间最短的一次。按照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际“节约经费”的批示,本次人代会工作人员较上次大会压缩20%,总体经费也较上次大会可减少20%以上。  今年。所有参加省人代会的代表和工作人员的就餐票上都有特定的数字号码标识,每张餐票上的前两位数字就是
期刊
很难用工笔和写意来解释王犇的山水画——楼台亭榭,古松翠柏传统绘画中的那野逸之性在他的笔下荡然无存。细观这《晨光启万峦》,总给人一种断源绝壁之感。  某日,闲来无事,翻开手里一本专业杂志。瞅着这幅画,为它少有皴点的光滑板块而入神。有好事者问这是国画吗7我未加思索地回答是。哪知他又问什么是国画。外行人在考外行人的话,如果让行家问行家,在学术日益专业化的今天,我想任何基于自我理解的具体化表述,都免不了以
期刊
乔建业  山西永济人,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为陕西国画院专职画家。  2007年12月,作品入展中国美协举办2007年度中国画作品展。  2007年10月,书法作品参加第十二届西安碑林国际临书展。  2007年8月,国画作品获得中国美协主办“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最高奖——优秀奖;同年10月,陕西国画院举办“乔建业山水画展”。  2007年7月,获得陕西省书法临摹展优秀奖(本展最高奖)。  20
期刊
历史无数次证明,稳定是福,动乱是祸。在新疆,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各民族人民大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是包括新疆2100多万各族群众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所在,任何破坏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的举动都是不得人心的。    7月5日下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人民广场,休闲的人群正在享受黄昏前和暖的阳光,广场鸽不时从人们头顶飞过,一些孩子争着给鸽子喂食,与鸽子嬉戏,一些年轻情
期刊
一本风靡校园的免费杂志  夏 在    成都某高校大三学生小历和朋友像往常一样,拿着某快餐店的折扣券,以便宜的价格购买了香喷喷的套餐。在小历大大的帆布包里,夹着许多从《校园消费》上剪下的折扣券.一到外出时,她就会揣在身上。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本专做DM广告的《校园消费》杂志,风行于成都的10多所高校.杂志发行量从1万份猛增至4万份,还进入了多所大学的图书馆,大大方方地跟一些财经杂志摆在了一起
期刊
面对宣判书,他连声喊“冤”;面对犯罪事实,他矢口否认。如今,有些官员对贪腐数字的划定已经很高,觉得区区几百万的涉案金额根本算不上重罪——这是一个值得反贪机关重视的现象。    日前,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淮南市原市委书记陈世礼受贿案作出终审裁决,裁定维持一审判决。  2008年12月8日,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陈世礼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对其违法所得依法
期刊
崔伟刚  1971年生于陕西周至。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艺术系,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中国美术史专业,200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获硕士学位。2008年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副教授。
期刊
日前笔者在西安再次遇见了凤凰卫视的曹景行先生,他还是那么平易,善言,只是增添了更多的华发,也显得更加的睿智且喜欢嘻哈了。10年前,曹先生以策划人身份加盟凤凰卫视,先后为凤凰策划了“杨澜工作室”,“锵锵三人行”、“凤凰早班车”等栏目,策划一个火一个,不甘寂寞的他“知天命”之时,却端着张老脸自己上镜开办《时事开讲》,一做就是10年,受众老无数,追随者众多。“这是凤凰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本事。”曹先生谦
期刊
随着今年高考成绩公布,高考状元再次成为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但是,在江苏省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媒体集体“失声”,社会也一片寂静——原来从今年起,该省不再公布高考前100名考生的名次,媒体也就无从打探出谁是今年的高考状元。(据6月25日《扬子晚报》)  不再公布前100名考生名次,得益于今年江苏新出台的“三不”规定,即不宣传中高考成绩,不宣传中商考升学率,不炒作中高考状元。没了状元之扰,记者坦言“轻松了
期刊
日前,有网友在重庆华龙网发帖,称重庆市某区政府从2006年到2008年的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支出高达6071万元。众多网民对此表示震惊。重庆市纪委宣传科一负责人接受采访时称,纪委正在针对该网帖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将通过政府渠道公布。(据7月2日《京华时报》  网友曝出的这份重庆某区“落实厉行节约八项要求有关情况摸底汇总表”显示的情况是否真实呢9据调查得知,该区有关部门确实正在搞“落实厉行节约八项要求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