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习作批语的误区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pan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认为习作批语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激活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在批语中把握准确方向,切莫迷失了自己。
  
  切莫迷失在空洞浮泛之中
  
  不少教师写习作批语,侧重于理性的说教,只评不导,如“用词不当”“语句不通”“中心不明确”“材料不典型”等乏味的套话充斥其间,学生即使硬着头皮读下去,也不知所云,更不用说什么启迪了。
  1 拨正航向,教会做人。一位学生在习作《帮助》中是这样写的:“此时,我的头脑一片空白,绞尽脑汁也没想出最后一题的解题思路。离下课时间只差5分钟了,豆大的汗珠从我额头流下来。忽然,一个纸团飞到我的桌上。我环视教室,只见好朋友小亮正冲着我做鬼脸。趁老师不注意,我打开纸团一看,正是这道令我百思不解的题目的算式。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心想:真是好样的,不愧是哥们。”针对这段描写,老师的批语是:“语言形象生动,动作描写出神入化。但选材不恰当,把帮助自己作弊作为好伙伴加以称颂,有损人物形象,影响文章思想性,今后要注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习作本发下后,这个学生找到了教师,他说:“老师,谢谢你的指教,你的批语不仅告诉了我写作的方法,而且教会了我怎样做人。”
  2 抓住特点,渗透写法。教师在批阅学生习作时,必须认真分析其特点,并用简明的写作术语给予恰当概括。有时学生并未意识到自己运用了写作技巧,经教师点明后,便会有豁然开朗的喜悦,这样做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引导。我曾概括学生的习作特点,写下“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文似看山不喜平”之类的批语,学生见了很是惊喜,慢慢地爱上了从前认为枯燥乏味的写作知识,并注意在写作中自觉地加以运用。
  3 遵循规律,引导有方。习作批语应符合各个年级的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如有位三年级同学写《我的书包》时,内容显得很乱,不能清楚地介绍他的书包。我给他写了这样的批语:“你很喜欢书包。可是看了你的习作,我还是想象不到你的书包是什么样子。你能不能按老师给你提的问题再介绍一次你的书包?”我的问题是:“你的书包外观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打开后有几层,各有什么用途?你为什么喜欢你的书包呢?”这位学生看过批语后,很认真地观察了书包,然后按问题写出了一篇通顺、具体的习作。
  
  切莫迷失在面面俱到之中
  
  写习作评语,不必巨细无遗,一定要重点突出,紧扣本次习作的训练目标,不宜全面开花。也就是说,教师在写评语时,可以只选一两个部分作重点评说或专题评说。
  1 抓住一要点,写出一片情。有位学生在写母亲时,选择了她不顾炎热,深夜刻苦自学的材料,内容翔实具体,很有意义,但缺少必要的环境烘托。于是教师写了这样的批语:“若能具体写出当时的情景,天气热的程度,以环境烘托出人物的精神,人物形象会更高大、丰满。”这位学生看了批语,第二天就交来了改后的习作,显然好多了。
  2 铭记一句话,受用一辈子。习作评语一定要精当,务求有启发性和导向性,三言两语切中要害,使学生有所知,更有所悟,切忌用成人的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去要求学生,刀砍斧削,改得遍体鳞伤,批得满纸通红,学生望而生畏,挫伤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曾记得一位老教师提起自己写作兴趣的养成,曾深情地回忆道:“在小学读国文时,一次写作之后,先生在我的作文本上写下了‘为文得法也’几个字。就是这几个字平添了我写作的力量,写作的快乐也伴随了我一生。”
  
  切莫迷失在麻木不仁之中
  
  习作评语应该加大情感分量,以情诱情,让学生在激励中进步;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选用贴切的用语,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应该千方百计让一句句得体的、充满情感的批语成为学生愉悦情感的震动器,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1 良言一句三冬暖——一份赞许。得到别人的赞许是一种心理需求,青少年的这种追求尤为强烈。当他们看到平时教师分析课文时的语言出现在自己的习作批语中,自己文中的佳笔被教师发现并加以赞赏时,往往会产生较强的成就感。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极易升华为写作的动力。我班一位男生写《可爱的弟弟》,由于有切身感受,所以,文章写得充实、生动。看了习作,我兴奋地写道:“你这篇习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自然流畅。你有这样一个弟弟真叫人羡慕,我都快要嫉妒了……”他看了批语后,一种难以言表的兴奋跃上眉头,从此,习作劲头更足了。赞扬式批语能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定能带来写作的极佳状态。
  2 吹尽黄沙始到金——一些发现。学生的习作是学生思想和感情的表达。教师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懂得欣赏他们,要把眼光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即使文章很差,只要态度尚认真,也应沙里淘金,点滴肯定。对较差的习作,我常下这样的批语:“我打心里为你的进步高兴……”“你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你会成功的!”鼓励式批语能使学生充实、自信,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成功其实距离他们并不遥远。
  3 嬉笑怒骂皆文章——一种诙谐。一则幽默诙谐的批语,往往能使学生在忍俊不禁的心理状态下警醒、震悟,获得教益。学生写作重内容轻标点的现象司空见惯,我曾给一篇一“逗”到底的习作下过这样批语:“你太偏爱‘,’了,就不怕‘?;!’生气吗?一碗水可要端平啊!”这样的批语语气委婉,内容风趣,耐人寻味。学生透过批语得到了教师善意的指正,理解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因而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评改。
  
  切莫迷失在褒贬过度之中
  
  习作批语不仅对学生的写作具有鉴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导向作用。重肯定,重鼓励是十分必要的,但必须实事求是,要“宽”中有“严”。教师写批语,对学生要充满尊重、爱护之情,既不可对差的习作一味指责也不可对写得好的习作大加吹捧。如果褒贬过度,势必“棒杀”或“捧杀”一些学生。
  1 褒贬有度不虚浮——一把尺子。言过其实的批语只会使学生飘飘然而自命不凡,导致他们过度兴奋,逆向抑制他们写作的创造力。反之,如果教师有些讽刺取笑的语言,便会使学生产生反感,造成见写作就怕的现象。因此,对这类毛病较多的习作,我们不仅要就其中的缺点,谨慎地指出,对症下药,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改正,同时更要“披沙拣金”肯定文中好的句子,甚至某个好词,并指明努力的方向。
  2 字斟句酌不含糊——一种承诺。如一位学生在习作《春天的校园》时,开头写了这样一句话,“春天是万物蓬松的季节,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在这句话中,“蓬松”一词用得不恰当,教师写出了评语,“请你推敲一下,‘蓬松’在这里用得合适吗?换一个什么词更恰当呢?”当这个学生看到评语时,拿着习作本找到教师,知道了“蓬松”这个词用得不当,应改为“复苏”,教师给予了肯定。
  其实,根据对学生平日的观察所得,我发现多数学生都很喜欢教师的批语。只是短短的几行字,就可以使学生冥思苦想的疲倦一扫而空;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就可以使学生陶醉在对自己“佳作”的沾沾自喜中;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就可以使学生心甘情愿地放弃玩耍的时间,而埋头于语言文字之中……所以,教师们应多写一些个性化的批语,让学生在这样的批语中“迷失”自己吧!
  (作者单位:常州市湖塘桥中心小学周家巷校区)
其他文献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才已经成为最宝贵的资源,是决定竞争优势的最核心因素。教育事业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特
学位
主体功能区的概念是我国首先提出来的,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学术定义。一般认为,主体功能区是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从开发的角度,将特定区域
学位
快放寒假了,我与几位语文教师商量,决定开展以“快乐的寒假”为主题的体验日记系列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问题展开实践研究,并把研究的过程以“我研究什么?”“我的行动!”“我的思考”为系列,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开学第二周,全班学生把此项作业交上来了。多彩的主题,丰富的形式,让我感受到学生们心灵的成熟,情感的细腻,兴趣的广泛……更令我感受到体验日记系列活动对学生教育展现的独特魅力。    一   
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贮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被张光鉴教授称为“相似块”。他认为“一个人兴趣的产生、情感的激活,是由客观对象相似信息的输入与个体主观早已贮存在大脑中的‘相似块’进行相似匹配的结果。”那么,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通过恰当的组织、示范、点拨和引导,协调好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间的相似关系,并对随之伴生的教育教学的环境给予充分的关注,就能够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使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产
目的 探讨达格列净干预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济南市济钢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笔者在这里撷取习作教学中常出现的两个问题并尝试寻求相应对策,以求教于同行。  [现状一] 起步较晚,负担较重。在低年级,许多教师总认为习作是三年级的事情,与低年级语文教学无关。正是基于这样的错误认识,一部分低年级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就只注重识字教学,忽视了低年级学生的写作训练(主要指说话、写话),延误了学生从小进行习作训练的时机。  [对策] 雏鹰学飞,激发兴趣。事实上,儿童在入学前就有了一定的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见,习作评改并非完全是教师个人的事情,更无需包揽到底,而应注意将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确保有效的习作评改,笔者认为,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 目中有人,以每位学生发展为本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者本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