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应用广泛、内容丰富的学科,语文教学则是一门艺术。但是目前,“语文难教”是不少语文教师发出的感慨,“语文难学”又是许多中学生共有的感觉,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普遍不浓,主动性不强,思维不活跃。原因在于教师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课堂教学过分向考试靠拢,忽视了语文课堂应有的情境及艺术魅力。相反,一些教学大师,他们的课堂教学往往让人如痴如醉,回味无穷。之所以如此,我认为他们最大的成功在于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的那种沉浸其中、痴醉其里的情境,那种令学生流连忘返、百品不厌的意境,那种随着课文的波澜而使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感情流动。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习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怎样创设语文教学课堂的情境呢?
  一、精彩导语设计创设情境
  在很多人的眼中,导语的有无、好坏是无伤大雅的。所以一直以来,有些教师都是直入主题。要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语,往往在整个教学中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学朱自清写的《春》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前导语的:同学们,我们把冬天比作一位历尽严寒、饱经风霜的冬妈妈。冬妈妈经过一冬的孕育,终于苦尽甘来,生了一位美丽俊俏的春姑娘。这位春姑娘吸引了多少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赞她,颂她。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外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大家所熟悉的;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又与春媲美,和春共存。这段课前导语把同学们带入了美丽的童话般的境界和美好的春光中,激发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教和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情境。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情境
  随着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更直接更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时,我精心选取电影《刘三姐》《阿诗玛》《五朵金花》的片段,让学生对民歌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如在做“人物的描写”片段练习时,我出示了富有特色的几个人物形象的图片:孙悟空、林黛玉、小燕子、周杰伦,学生们兴致极高,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
  三、联系生活烘托情境
  结合教学内容,举办语文活动课,使学生到另一个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中,学生便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更加喜欢语文课。如学完《赵州桥》后,我们曾举办一次以“说不尽的桥”为主题的语文活动。我先要求学生分组提前准备,通过多种形式,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桥。兴趣是成功的一半,那堂展示课上,有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了古今中外的名桥,有的同学给大家展示了奇形怪状的桥的图片,有的同学给大家讲了关于桥的历史故事,还有的同学给大家设计了未来桥的图形……一节课中有歌声、有图画、有故事,也有动手制作,大家从中锻炼了表演、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分析课文感受情境
  中学课文里的不少文章是蕴含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要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处处洋溢着父子间深沉的感情,但学生难于体会,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感知的麻木与迟钝。因此,在教学中,每当分析到父亲蹒跚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时,我常常动情地向学生讲述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还让同学们讲述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故事。通过几个同学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站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深层理解课文,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扮演角色深入情境
  有的时候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在讲《皇帝的新装》时,皇帝几次派大臣去看骗子织布和做衣服的情景,语言、动作非常适合表演,故事情节也很有戏剧性。学生在表演之前必须读懂读透课文,才能演得活灵活现。而通过表演之后,同学们在一片笑声中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六、指导作文渲染情境
  作文指导中创设情境,引发感悟,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活跃性,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为了激起学生的激情,可带领学生实地观察,进行作文指导更是使学生身临其境,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激发兴趣,写出真情实感。可引导学生观察我们身边的人和物,观察令我们感动的每一件事。学生们浓厚作文兴趣,在巧妙的情境教学中定会油然而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境教学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个人能力得到锤炼,心灵得到了震撼,潜能得到了释放。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静心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进入亢奋状态,学生就会情境所感染,被内容所陶醉,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种融洽的师生情感会使师生心灵之弦产生微妙的碰撞,呈现强烈的共鸣,奏出和谐的乐章,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其他文献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方法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化学和探究新问题的能力。那么,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究竟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方法    1、让学生认识化学。化学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和研究化学的科学过程和方法,注重科学观念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注重对知识发
期刊
一堂好课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十分重要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一节课开始的短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导课起着重要作用;当然,完善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给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因此,精心设计导课和结课这两个教学环节,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巩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课堂导入艺术    老师导入成功,能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求
期刊
内容摘要:爱美是人的天性,在数学教学中以美启思、以美引善,这是数学学科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数学 审美 熏陶    对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看似枯燥、单调,实则包蕴着丰富的美的内涵。爱美是人的天性,在数学教学中以美启思、以美导真、以美引善,这是数学学科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智育和美育结合起来,从数学教材本身出发,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内在的
期刊
新课标的实施对广大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不同要求。为适应这些新变化,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必将发生改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新课标下历史课教与学的问题。     一、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     新课要求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结果,交流彼此的情感。要在师生间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长期影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真正的发挥出来,他们学习的内在潜能受到了极大的压抑,本应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了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灌输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纯粹成了一种机械的毫无趣味性的过程。因此,为了发挥教学中学
期刊
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是实现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贯彻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只要有了动力,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主体,这就是“毋须扬鞭自奋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其实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构建平等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
期刊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行为心理倾向。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们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那么,我们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喜欢上语文课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强化基础,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
期刊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交际。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提高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外语教学的出发点和依归。要真正做到灵活运用英语,在教师监督下的打好基础是必需的,其次才是让学生发散思维。从学生角度来说,造成不能灵活应用英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语言积累不够;(2)、没有语篇感;(3)、不能灵活表达。  这三个原因之间是一种层层递进
期刊
学校体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体育教学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它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是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单靠某种教学形式或某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学校体育要为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服务,已经成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通过改革,我们拓展了学校体育
期刊
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的教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对心理学的研究和探索,化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有共性但同时也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只有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实现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化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下面将自己的理解分享如下,望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把握心理特点,知道他们的关注和兴趣所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