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代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的争论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kkk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验论与唯理论是欧洲近代哲学围绕认识论问题所展开的一场重要之争, 在欧洲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 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对我们现代人来讲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本文首先介绍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的起源和发展,然后对比了两论之争的分歧的表现,最后又论述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对我们可贵的启发作用。
  一、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的起源和发展
  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有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因而认识论有其自身的矛盾性:在认识的过程中,人类感觉器官给它提供经验材料,人类理性思维进行抽象概括。近代认识论问题一开始就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不同倾向。
  哲人们中间出现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虽然自古希腊就已开始了, 但应该说这两种倾向还没有发展到斗争的地步。然而,随着哲学的发展, 这两种倾向的对立便逐渐展开, 赫拉克利特的经验主义色彩比较突出, 毕达哥拉斯派的理性主义色彩比较突出, 但直到真正涉及所谓认识途径时, 才产生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直接对立。
  首先是以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的尖锐对立,后来产生了德谟克利特的经验主义和柏拉图的理性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尽管有人已经看到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各自的片面性, 但并未能真正克服各自的片面性, 因而最终表现为亚里士多德在二者之间的摇摆和皮浪的怀疑主义。到了中世纪,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在经院哲学中以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形式继续存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在用科学和理性认识世界时, 不得不求助于当时比较发达的力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把经验和理性结合起来, 建立科学的认识论。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验归纳法, 并使之绝对化, 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演绎法并同样使之绝对化, 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的的根源还在于作为认识的主体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两论之争的发展也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两派在斗争中共同发展。
  二、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的表现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其表现有多种,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经验论和唯理论提倡不同的认识方法。经验论者从经验主义原则出发, 在认识方法上强调经验的归纳法; 唯理论从真知的来源这一基本立场出发, 在认识方法上强调演绎推理数学方法。
  第二, 是否承认天赋观念构成了两派斗争的中心。唯理论认为, 在人的心灵中, 本来就存在着某些原则和观念, 如数学公理、逻辑规律、道德原则、上帝观念等, 都是天赋的, 与生俱来的; 唯理论者把“天赋观念”看成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认识能力, 通过种的遗传而积淀下来, 并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个人心中。经验论认为, 根本没有天赋观念, 一切人的心灵都是完全平整一色的“白板”, 一切观念都是外部事物在人心中的影像; 天赋观念论者所说的那些天赋的原则和观念, 实际上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都可以从知识导源于经验这个原理中得到合理的说明。
  第三, 两派从不同的视角对认识论进行研究。经验论偏重从认识的内容来考察, 强调认识的基础是经验, 唯物经验论肯定人类的一切知识, 首先总是由于客观存在的事物, 通过感官影响人的意识而产生。
  第四、两论对知识的来源和确实性的持有不同观点。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没有不先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 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 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 感觉经验是唯一可靠的来源。唯理论则把理性直觉和理性演绎看作真理性认识的来源, 认为“离开精神直觉或演绎, 就不能获得科学知识”。
  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 几乎涉及到认识论的所有方面, 但它的实质是唯物的反映论反对唯心先验论的斗争,确切地讲是唯物经验论与唯心唯理论的争论, 两者斗争的中心问题是知识的起源, 以及感性和理性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经验论和唯理论对我们可贵的启发作用
  不仅经验论和唯理论两个派别之间存在着对立和交锋,而且在两派各自内部也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作为知识传承下来,对其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不能用一种片面性去反对另一种片面性, 更不应该攻击对方正确的内容。经验论和唯理论之所以最终在认识论的全体上都陷入错误, 其思想上的根源就在于两派都是受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支配, 既看不到认识活动是一个发展过程, 又在一系列问题上各执片面。因此,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必须自觉地掌握唯物辩证法,避免和反对静止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
  第二, 不能走向两个极端, 注意纠正各自的片面性。经验论和唯理论, 之所以在一系列问题上陷入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 走向两个极端, 最后出现了休谟以不可知论否定认识本身的结局, 其根本原因就在脱离了社会实践的观点, 因此, 在认识论的研究中, 要克服走两个极端必须自觉地牢牢掌握实践的观点。
  第三, 坚持对感性和理性的辩证思考。从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得失, 我们应坚持对感性和理性的辩证思考, 一方面既须重视理论,又必须反对教条主义。第四, 经验论和唯理论不仅仅是唯物与唯心的较量, 需要做具体分析。经验论和唯理论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对立, 几乎涉及到认识论的所有方面, 而且还探讨了哲学其他方面的问题, 对人类认识的发展和后世哲学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既有积极的, 又有消极的, 如何化消极影响为积极作用, 就需要对两论之争中的诸多思想进行具体分析、深入探讨。
  最后我想在本文的结尾用简要的语言再对这个问题对我们的启示做一个总结,由于主体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才构成了哲学史上的长期存在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和冲突。经验论是指做事情以经验为主,容易犯方向错误。 唯理论是指做事情以理论为主,容易犯教条主义错误。 我们每个人作为认识的主体集理性和感性于一身,正确的做法应是理论联系实际。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弘扬人文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研究、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1.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课标》指出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本文介绍了自主学习的定义,对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这种终生学习的前提条件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在英语学习中,自主学习的作用举足轻重,学习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学习水平,因此,
依托财税金融职业学院,针对金融行业金融设备服务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两者融合初步建立电子信息技术专业(金融电子方向),分别从金融行业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发展历程、现状、应用、
摘 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在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随之诞生并迅速普及,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令人叹服的作用。由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设备进入普通中学。作为初中藏语文教师,我结合学科特点潜心研究多媒体的功能,以期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初中生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多媒体;初中藏语文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下
摘 要: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班主任在推动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是组织者又是领导者,其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将会对班级工作的展开和学生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当重视班主任管理,针对当下管理工作的不足探索更多有效的管理方法,推动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班主任;新课改;问题;策略一、引言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第二个场所,学
摘 要:语文知识的学习从小学延伸至初中,学习的内容与方法也需要进行延伸与转变。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学生对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实现知识的“导”、方法的“导”、能力的“导”的统一。帮助学生实现从“小学生”向“初中学生”的转变。为了实现这一转变,学生自身也要积极地配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价值。而这里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都需要建立在方法的掌握上。  关键词:学好;初中;语文知识;方法
互联网的作用真是不容小觑,它能使一个十分生僻的字在一夜之间火得烫手.“囧”字被其捧红之后,“(开火)”又粉墨登场了.在其出现不足五个月的时间里,百度搜索中与之相关的网
摘要:随着小高层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小高层住宅项目工程开发的成本控制是当前房地产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之重。这不仅影响到房地产企业经营效益,而且也关系到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大小。本文先分析小高层住宅项目工程成本管理的现状,然后研究小高层住宅工程的成本控制,最后分析如何进行提高小高层住宅工程的质量效益。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小高层住宅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对小高层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同时,建筑原材料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其行为应遵循的标准.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不同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一定职业特征的行为准则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陶,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