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語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小学生不带材料、工具来上美术课的现象却非常普遍,老师应该怎么办?
有一次,我找一个基本不带工具的学生聊天。他说自己很喜欢做手工,可妈妈不许他搜集准备手工材料,嫌乱。他还很不自信地说自己的画没人喜欢。他说:“我妈妈说的:‘反正画不好,买那么多工具也是浪费!’”我让他画一棵树,他很为难地说画的太丑了。这位学生反映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孩子们的自信心及对美的欣赏标准正逐渐被成人的观点所取代。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他的父母和周围的人便是评判的标准。可是并不是所有人_生下来就能绘出绝世佳作的需要师长们的引导与鼓励。对美术作业的评价便是为他们增加自信,引领他们认识美是一门艺术。
学生们心目中有。一个评价的权威人士,那就是老师或父母。他们说好便是好,说不好就一定不好。学生们常常被动地没有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我们可以怎样去让学生得到鼓励,了解到自己真正的水平,向正确、自信、健康的方向努力发展呢?
上《自画像》一课时,发现底下许多学生低着头无精打采有的还歪头打瞌睡,有的在聊天,没有进入学习的状态时,我就模仿拍照片的模样取“景”,还发出了“喀嚓’L声。学生顿时好奇地抬起了头,说话的也都安静了下来,我转身在黑板上画起了速写,不到1分钟,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歪着头、闭着眼的学生形象,我再画出了一个学生在高谈阔论的情景,学生纷纷猜测画的是谁时,我借机问道:“我画得像不像?”
学生们正在看,我却摇摇头说:“我觉得不太像。”看到学生露出疑惑的目光,我就解释说:“艺术表现要有典型陛,要反映我们班级的整体面貌,你们还觉得像吗?”
教室里—下子安静下来,一些学生还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就笑着说:“那我改过来吧!”学生们被触动了,看老师改都自觉地坐得端正起来。
在一年级《快餐美食店》橡皮泥动手制作的课堂上,有个男生喜滋滋地来交作业,并大声说:“老师,你看。”教师一看他手中的作品,心中有些不悦,心想:“怎么还是做成这样子呢?”那个男生又问:“老师,能打几分?”教师就反问道:“你说呢?”他笑着说:“这么好,肯定是A哦!”教师有点恼火了,就告诉他说:“你的作品缺乏想象力,手法也太简单了。”说着就对他的作品进行了捏扁的处理,让早餐的造型显得夸张些。没想到他十分不高兴,对老师说:“我不要了。”后来别的学生来交作业时他还不时地提醒说“当心老师搞破坏……”
后来我明白,学生“喜滋滋”地请老师“看”,内心需求的并不是指导,更不想老师动手,只是兴奋地想得到肯定,此时如果我采取一种沉默的聆听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小小的美术课,如果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足够的估计,并在课中善于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有的放矢地使问题得到解决,才能将负面影响变成正面动力。
有一次,我找一个基本不带工具的学生聊天。他说自己很喜欢做手工,可妈妈不许他搜集准备手工材料,嫌乱。他还很不自信地说自己的画没人喜欢。他说:“我妈妈说的:‘反正画不好,买那么多工具也是浪费!’”我让他画一棵树,他很为难地说画的太丑了。这位学生反映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孩子们的自信心及对美的欣赏标准正逐渐被成人的观点所取代。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他的父母和周围的人便是评判的标准。可是并不是所有人_生下来就能绘出绝世佳作的需要师长们的引导与鼓励。对美术作业的评价便是为他们增加自信,引领他们认识美是一门艺术。
学生们心目中有。一个评价的权威人士,那就是老师或父母。他们说好便是好,说不好就一定不好。学生们常常被动地没有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我们可以怎样去让学生得到鼓励,了解到自己真正的水平,向正确、自信、健康的方向努力发展呢?
上《自画像》一课时,发现底下许多学生低着头无精打采有的还歪头打瞌睡,有的在聊天,没有进入学习的状态时,我就模仿拍照片的模样取“景”,还发出了“喀嚓’L声。学生顿时好奇地抬起了头,说话的也都安静了下来,我转身在黑板上画起了速写,不到1分钟,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歪着头、闭着眼的学生形象,我再画出了一个学生在高谈阔论的情景,学生纷纷猜测画的是谁时,我借机问道:“我画得像不像?”
学生们正在看,我却摇摇头说:“我觉得不太像。”看到学生露出疑惑的目光,我就解释说:“艺术表现要有典型陛,要反映我们班级的整体面貌,你们还觉得像吗?”
教室里—下子安静下来,一些学生还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就笑着说:“那我改过来吧!”学生们被触动了,看老师改都自觉地坐得端正起来。
在一年级《快餐美食店》橡皮泥动手制作的课堂上,有个男生喜滋滋地来交作业,并大声说:“老师,你看。”教师一看他手中的作品,心中有些不悦,心想:“怎么还是做成这样子呢?”那个男生又问:“老师,能打几分?”教师就反问道:“你说呢?”他笑着说:“这么好,肯定是A哦!”教师有点恼火了,就告诉他说:“你的作品缺乏想象力,手法也太简单了。”说着就对他的作品进行了捏扁的处理,让早餐的造型显得夸张些。没想到他十分不高兴,对老师说:“我不要了。”后来别的学生来交作业时他还不时地提醒说“当心老师搞破坏……”
后来我明白,学生“喜滋滋”地请老师“看”,内心需求的并不是指导,更不想老师动手,只是兴奋地想得到肯定,此时如果我采取一种沉默的聆听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小小的美术课,如果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足够的估计,并在课中善于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有的放矢地使问题得到解决,才能将负面影响变成正面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