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史上的三大名榜

来源 :华夏关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ngzijiang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场上的精英们往往不一定成为大名人,但在科举史上,有些时候一科金榜题名者却有不少真正的大名人,被称为“名榜”。
  
  第一名榜:宋仁宗嘉二年(1057年)
   这一榜中,有苏轼和曾巩这两位大家,还有两人的弟弟:苏轼的弟弟苏辙,曾巩的弟弟曾布。要是范围再扩大点,这科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还有苏氏兄弟的老爸苏洵也跟着来了,一次考试就汇集了唐宋八大家的五位,除了那个不合群的王安石,大宋朝最会写文章的都齐了。
  除了这几位大文学家,这科还出了两位名气不在他们之下的大思想家,一个叫程颢,另一个叫张载。程颢就是著名的“二程”之一,师从周敦颐,开创的理学思想与朱熹的学说并称“程朱理学”;而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也是理学创始人之一,影响极为深远。
  另外,在政坛上也是人才济济,共有9人官至宰相,比如大名鼎鼎的吕惠卿、章惇、林希。尤其是吕惠卿,王安石变法的第二号人物,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实干家。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名传千古的大名人,在这科的名次都不是很高,比如苏轼,史书上没说第几名,只说拿了个二等,至少跟前三名没关系。那么前三名都是谁呢?听好了: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都不认识。
  
  第二名榜: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的考生中,出现了一位大名人——陆游。陆游的才华世人皆知,应试水平也非常高,是当时公认的状元最大热门。可惜的是,他遇上了一个人——秦桧的孙子秦埙。
  秦桧为了让自己的孙子拿状元,不光把各级考官都换成了自己人,还把最有威胁的陆游淘汰掉了。可惜,当时的宋高宗对秦桧早有意见,听说主考官选出的状元人选是秦桧的孙子,就大笔一挥,把他挪到了第三名,而把原来第二名的卷子提到了状元的位置。
  这位新科状元也不是普通人,名叫张孝祥,南宋初期最著名的豪放派大词人,上承苏东坡,下启辛弃疾。张孝祥不光写的词跟辛弃疾很相似,在胆略上也有得一拼。辛弃疾当年单枪匹马闯入数万人的敌营,将叛徒张安国生擒出来,被世人惊为天人,而张孝祥同样有此壮举。绍兴三十年(1160年),江西临川的士兵发生暴动,时任知府的张孝祥闻讯,单枪匹马独闯大营,将暴动头子斩首示众,全营士兵如睹天神,无人敢动。
  除了陆游和张孝祥,这科还有两位大诗人:杨万里、范成大。前者被誉为南宋“一代诗宗”,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流传最广。范成大的代表作为《四时田园杂兴》,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除了四位文学家,这科还有一位军事家,名叫虞允文。虞允文虽然文才不足以传世,却是一位中国历史上顶级的民族英雄,曾在采石矶率两万残兵,大破60万金兵,一战灭掉了金国的南下雄心。
  
  第三名榜: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在晚清,如果评选最具影响力的大人物,李鸿章肯定得排到前三名。但是,李鸿章在当年的科举考试中成绩并不是很好,仅名列二甲第36名。那么,当年的状元是谁呢?说起来也不是普通人,此人名叫张之万,是张之洞的哥哥。张之万先后做过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最后还做到了一品大学士,位极人臣。
  不过,张之万拿这个状元有幸运的成分。
  那一年,首席大学士卓秉恬想让自己的老乡伍肇龄拿状元,就暗中提醒主考官,让他多看看伍肇龄的字体。对卓秉恬的提醒,主考官自然不敢怠慢,回去把伍肇龄的字体看了个遍,保证阅卷时一眼就能看出来。不过等名次出来后,主考官却傻了眼——状元并不是伍肇龄,而是张之万!
  原来,张之万的字体跟伍肇龄非常像,主考官一时大意,以为是伍肇龄的卷子,就放在了状元的位置上。
   至于那位伍肇龄,最终排在了二甲第23名。卓秉恬还想继续培养培养他,但他是个淡泊名利的人,当了几年小官就辞职回家了。回家干什么呢?当了书院的院长,干起了教育工作,一干就是60年,为家乡培养了无数人才。他过生日的时候,李鸿章还亲自送了他一副对联——“天下翰林皆后辈,蜀中佳仕半门生”。这样看来,伍肇龄的功劳其实也不在张状元之下。
   还有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大使,先后任驻英国、法国公使,堪称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先驱。而且,郭嵩焘与曾国藩、左宗棠都是儿女亲家,家族势力绝对爆棚,当时名列二甲第60名。
   排在三甲第6名的叫马新贻,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两江总督等要职,后来被刺杀身亡,成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李连杰、刘德华主演的《投名状》就是以他为原型的。
  除了上面这三位,这一科还有不少大名人,比如名列二甲第39名的沈葆桢。沈葆桢是中国近代海军、航运的奠基人之一,主办了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并建起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桢还有个身份,是林则徐的女婿。
   这一科人才济济,且大都是政治家、实干家,在晚清立下了抹不掉的功勋,堪称大清朝第一名榜。
  (据《老年生活报》)
其他文献
1975年年底,上海华东医院住进一位85岁高龄的瘦弱老人。他脸色黝黑,头发稀疏,由于双颊深凹,使原本突出的颧骨显得更加凸出了。他便是陈望道,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上海复旦大学校长,又是资深的革命家;他是《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最早的译者。早在1920年,他便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成员。正因为这样,在全国第一届文代会上,周恩来当着他的面,对代表们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周恩来的这句话,
期刊
7月1日迎来党的生日。长期以来,提起建党史,人们津津乐道的多是陈独秀、李大钊等党的重要创始人,而对诸如李书城、谭平山、李季等人在建党中的作用和贡献了解甚少。  谭平山:与李大钊陈独秀齐名  谭平山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转入国民党,并被选为广东省参议员。在中共的早期党员中,他最早提出政党问题并阐述了政党内涵。  1920年,谭平山与陈独秀等联络,在粤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广州共产党
期刊
寻求快乐,远离忧愁,是老年人健身养生的共识。怎样才能保持乐以忘忧呢?著名词作家乔羽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有资料说,乔羽夫妇在深圳“青青世界”的8天时间里,快乐得像一个孩子。在那里他深深感受到童心童趣的快乐,于是创作了《我们永远是孩子》的歌词。  我们是孩子/我们永远是孩子/我们爱在金色的海滩上蹦蹦跳跳/我们爱在雪白的浪花里打打闹闹……  我们永远是孩子/我们是纯真/我们是至善/我们是完美/我们是
期刊
东北之匪都是“政治土匪”  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出现了一些“土匪”。其中让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智取威虎山》中的座山雕了。  关于当时东北土匪的由来,中共中央东北局1947年初的一份报告,说得相当清楚。该报告称:“日本投降后,我军进入东北的初期,是东北土匪普遍发展的一个时期,地区之广,人数之多,声势浩大,即以胡子闻名的东北来说,亦是历史上从来所未有过的。而这些土匪与过去的胡子有本质的差别,就是
期刊
原为英雄  1940年,正是陕甘宁边区经济最困难的一年。9月13日,毛泽东去中央医院看望住院治疗的干部战士。当他看到病榻上的老战士肖玉璧面黄肌瘦、骨瘦如柴时,心情十分沉重,便问医生:“我们的这个老战友患的是什么病啊?”医生回答:“肖玉璧的病,从外表看是百病缠身,其实非常好治,只要给他吃一个月饱饭就行了。”  肖玉璧,陕西省清涧县马家村人,1933年4月加入工农红军陕甘游击大队清涧支队。他每次战斗都
期刊
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的这段时期,由于政治生活极不正常,在电影界也发生多起要案,一些著名导演和编剧的惨死,其背后的缘由令人唏嘘。  江青两次夜访老相识史东山  1955年2月23日,曾拍过《八千里路云和月》和《新儿女英雄传》的我国著名电影导演史东山突然自杀身亡,其死因一直讳莫如深,众说纷纭。  ;  ;  ;新中国成立之初,史东山由香港抵北平,被委任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
期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与28日启程赴欧盟出席第十七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并顺访比利时,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并访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总部。据悉,这是中国总理十年来首次访法。  法国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1964年中法建交时,曾让世界震惊。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回顾中法建交历程。  中法建交美苏很不高兴  1964年正值冷战时期,当时的世界是由美苏主导的两极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下,美苏两国对自己的同盟
期刊
1528年戚继光出生时,其父戚景通已55岁了。戚家以祖功世袭四品武官登州卫指挥佥事,戚景通官至三品,曾任京城禁卫军神机营副将等要职,他为人正直,廉洁奉公,治军严明,虽居高位而家境清贫,广为时人敬重。他期望长子戚继光能继承发扬戚家的优良家风和荣光,从各个方面言传身教,严格要求,1540年激于官场腐败告老还乡后,更是将对戚继光的教育放到首位来抓。在其教导下,戚继光自幼攻读诗书,7岁正式入学,13岁转投
期刊
林纾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春觉斋主人,福建闽县(今福州)莲宅村人,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其译作有184种之多,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40余种左右,翻译的作品包括英、法、美、俄、日、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  清末时期,林纾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其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1906年8月,林纾受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李家驹之聘,担任该校预科和师范馆的经学教员。  讲
期刊
远古时期,在大西洋中有个大西洲,经济文化相当发达。可在1万多年前的某一天,大祸突然降临在大西洲,它在一夜之间沉入了大西洋底,神秘消失得杳无影踪。  A大西洲的故事  23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泰密阿斯》和《克里斯阿提》中曾经说过:9000多年前,大西洲的居民已经有了很高的文明,其中心是一个已经沉没了的巨大的阿特兰提达岛。该岛位于大西海口,被古人称为海克利斯之柱的地方。该岛土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