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计划与城市问题的初步思考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0864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2017年开始,全国各地一二线城市的人才引进计划成为社会广为讨论的话题,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人才在本地安家落户,各城市纷纷表示出自己的最大诚意,引进计划进行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人才引进计划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能够给城市带来创新动力、刺激本地消费,有助于城市经济的长久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也会给城市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辩证地看待城市人才引进计划才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到城市的发展问题,有助于城市长久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人才引进;城市问题;城市权利
  2018年伊始,各大城市的人才引进计划纷纷登上新闻的头条,不同城市之间的人才争夺战进入白热化。在这一过程中,不少城市的人才引进计划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西安为例,通过人才引进计划,仅2018年第一季度的落户人口就达到了24.5万人,直逼去年一年的落户人口总和。在政策的指引下,城市人口的增长会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这也可能会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一些问题。
  一、人才引进计划下人口增长的特点
  首先,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西安的落户人口呈现出爆发式地增长,这种增长不符合传统的人口增长模式。陆铭教授认为,在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的背景下,人口的迁移与经济发展差距密切相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更多的人去经济发达地区寻找更好就业的机会,经济越发达,对人的吸引力也就越大。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缓慢的长期过程,虽然每年我国人口流动的总量较大,但是是经过多年以来长久缓慢发展的效果,如今的人口爆发式流动与传统的人口流动模式不符。其次,在人才引进计划中,住房成为引进人才的刚需。传统人口流动的主体以农民工为主,他们在城市中的目的是寻找工作挣钱养家,居住以租房为主,城市住房不是其在城市生活的必需品。在人才引进计划中,住房优惠政策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住房成为他们立足城市的基本保障。因此在目前住房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住房问题亟需得到解决。最后,引进的人才与传统入城务工人员身份不同。传统入城务工人员户籍地多为自己的家乡,他们在城市中多以“外地人”的身份工作和生活,因此在享受城市待遇诸如教育和寻求工作等方面常常会受到差别待遇。而人才引进的对象要求在城市落户,在寻找工作和享受城市待遇上与“本地人”并无太大差别,因此这可能会导致城市资源的紧缺。人才引进计划所产生的人口大规模流动可能会对城市发展带来新的问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人才引进计划可能带来的新的城市问题
  人才引进计划导致城市人口的大规模上升,在城市公共资源发展与人口增加不匹配的情况下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新的城市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住房问题。以西安为例,现今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住房紧缺的现象,许多樓盘刚推出不久就被抢购一空。住房市场的发展与引进人才的需求不相匹配,当供少于求时,房产市场的价格可能会继续上升,这也可能会使炒房现象更加普遍,房屋空闲率上升,不利于房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其次是城市资源的紧缺问题。以交通为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数量在最近几年也快速增加,这给城市公共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最为复杂的城市问题之一。然而这一情况可能呈现出更加严重的态势。在不久之前,西安推出了限行新政,限行由短期转向长期,这标志着这西安的拥堵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限行新政实施之时也正是人才引进计划刚刚起步之时,随着人才引进计划的长期发展,引进的人才对于汽车等需求必不可少,城市的公共资源譬如交通、医疗、教育等问题可能会呈现出一种更加严重的态势。最后,是关于城市权利的分配问题。许多人才引进对象在进入新的城市生活时可能会有新的权利需求,这可能会与原有的城市居民的城市权利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些需求的差异可能会引起群体之间的权利冲突,也不利于加强人才引进对象的城市归属感。
  三、对人才引进计划与城市问题的一些思考
  人才引进计划并不是一味盲目地追求人口数量上的增长,而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合理谋划好城市的各方面问题,其中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从目前的现状来讲,应该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规划,降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也应该加大对共享资源的财政投入,解决目前存在的交通难、住房难等系列问题。在人才引进计划刚刚大力展开之时,我们要针对这一计划可能会带来的问题及时今早地做好防范,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实现人才引进计划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户籍新政彰显最强‘西’引力”,《西安日报》2018年4月3日第2版。
  [2]陆铭:《空间的力量(第二版)》,格致出版社,2017年。
  [3]姚尚建:“城市场域中的族群认同与权利保障”,《民族研究》2017年第5期。
  作者简介
  秦锋砺(1994.6——),男,汉族,河南南阳人,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2016级硕士生,法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西方法理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线描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线描是运用线的轻重、曲直、浓淡干湿、粗细、虚实、长短等笔法表现物象的一种方法。特点简练、清晰,可刻画各种现象。线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又是造型基本功的锻炼手段。中国历代画家对线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高超的创造,他们用千姿百态的线,抒发情感,描绘自然,使“线”在艺术作品中有独特的魅力。南齐谢赫在《古畫品录》的“六法”论中早就提出“骨法用笔”,确立了线条在中
期刊
1.表现技法上的差异--用线  潘天寿在《关于中国画的基础训练》中曾说:“全世界各民族的绘画,不论东西南北哪个系统,首先要捉形,进一步就要捉色,总得要捉神情骨气,只是方法有所不同罢了。”[3]以线造型是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形式,中国传统仕女画和日本浮世绘美人画都是运用线条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中国传统仕女画强调“气韵生动”,气韵代表着生命的变化和律动是万物内在精神的体现。传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养老问题受到了各行各业越来越多广泛的关注。“少有所欢,老有所安”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和想要拥有的最理想的生活状态。目前,全国各地已经有不少的老年人活动场所,但是这些公共服务设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活动设施陈旧简陋、建筑空间功能单一等问题。因此,为给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专用的娱乐场所很有必有,并且也是我们的义务。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居住区老年人活动场所的
期刊
本文就历代极具代表性的五位书家或评论家的书法美学思想进行逐一剖析,分析其思想的渊源与理论核心,力求对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传承与演进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以期对当今书法的美学思发展有所裨益。  一、崔瑗  以自然界万物的生态特征来描述书法的艺术特征。如崔瑗在《草书势》中云:“观其法象、俯仰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 鸟、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末驰……”这一段话充分描述了作者对草书创作
期刊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art,has a long history,has a long history,paper-cut is one of China's traditional folk art.Paper-cut art is a kind of paper with scissors to show the painting.Paper cutting is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来,网络文学的流行,改变了文学的原本的创作方式和主体。文学的传播媒介、存在形态也发生了改变。网络文学的种种特性,包括:价值取向的虚拟性、功用方面的自娱性、流通方式的闪捷性等,都对传统文学造成了冲击,文学的理论必须要及时更新,跟上时代的脚步。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理论;变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何谓“网络文学”。网络文学顾名思义,就是在使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上进行创作并通过互联网传
期刊
摘 要:现代装饰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的认识到了软装饰在室内装修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将从各个角度分析软装饰和硬装修的差异,探寻软装饰,并指出:在未来社会里将不断重视并开发软装饰的新形式和新材料,将是我们设计师应该坚守的硬道理。  关键词:软装饰;应用;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水平和装修品味的慢慢提高,及对自身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指出重装饰、轻装修。在空间的装饰过程中,人们更注重空间的艺术
期刊
摘 要:我国的经济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导致我国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所说的人才,是指能将书本知识学习透彻的人才,而现如今,社会上不再需要空有知识的“纸上谈兵”式人才,社会上各企业需要的是有实际操作能力,能将书本知识熟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高素质人才。而国家也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培养出一些专业技术较强的专业型人才,有效填补一些岗位上的人才空缺。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现代景观设计中面临的现状出发。通过景观意境的含义,苏州园林意境的文化渊源以及苏州园林营造与表达意境的塑造手法出发,探讨苏州园林景观意境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提取精髓,融合时代。满足当下人们生活需求提升现代景观设计水平。  关键词:苏州园林;意境;手法;启示  一、苏州园林意境  苏州园林意境的文化渊源  宗白华先生在《艺境》中对意境的解释为:“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
期刊
摘 要:《纯真年代》是伊迪丝·华顿描绘美国上流社会风俗礼仪的代表作,语言细腻精妙。本文在仔细研读小说文本的基础上,从财富观念、婚姻风俗、服饰礼仪和建筑装饰四个方面对旧纽约社会风俗进行分析,揭示当时纷繁复杂的习俗礼仪对人们精神上的羁绊。  关键词:旧纽约;上流社会;风俗礼仪  一、引言  伊迪丝·华顿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女性小说家,在其五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短中长篇小说、自传、诗歌、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