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法律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生存工具,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力量,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现状以及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来论述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把坚持依法治国确定为必须遵循的原则,提出了法治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法律意识和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法治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下过,而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建设的重任,是民族兴盛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培养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对大学生个人有重要的意义,对社会和国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和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和实施非常重要,具体表现为探索法律现在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法律意识于人的世界观和伦理道德观念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法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理念的落实,不仅依赖于国家的立法、司法、执法过程中的贯彻落实,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依赖一定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更依赖于人们的观念和意识,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意识和观念的养成显得更为重要。这种法律意识的培养,并不是观念的强加和植入,而是让大学生认识法律、学习法律、相信法律,且法律必须被信仰,让大学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没有树立和培养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无法实现国家依法治国的理念,大學生作为依法治国理念的重要推动力,其法律意识的培养,必须引起广泛和高度的重视。
目前,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主要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方面,我国的教育体制中缺乏系统的法律教育课程设计,非法律专业大学生大多通过选修课程对法律知识进行学习,并没有接受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而《法律基础》课程虽然在每个专业都有安排,但课程教学多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学生对课程的激情和积极性较弱,因此学习效果不佳,如果单凭这项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不够的。第二,社会法治环境的影响。我国的法治进程起步较晚,虽然我国法治发展较快,法律体系也一直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但社会发展速度飞快,其中出现的矛盾和法律纠纷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在法治社会建立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向国外先进的法律系统学习,一方面也在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当我们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时会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甚至有的时候我们法律上虽然有依据,但是执法环节出现问题。而这种立法的缺失和执法过程中的不合理做法,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法律价值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建设。同时,腐败现象也会影响大学生对法治社会的信心,从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第三,学校教育管理者对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观念较为淡薄,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第四,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学习,环境相对单纯,学习法律,运用法律的意识相对薄弱,常常忽略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导致法律意识淡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变得手足无措。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很多,其中不乏社会因素、学校因素、自身等因素。找到问题的原因,我们应当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教育着手,大学生生活在校园里,接受法律知识的系统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最为直接的途径之一,且综合而全面的素质提升是当下社会对大学生较为重要的一个要求,因此,除改善《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之外,学校可以开着法律实践选修课程,成立相关的学生社团,组织感兴趣的同学到法院去旁听相关案例,加深大学生对法律实践的认识。第二,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尊严和权威。贯彻落实好法治精神,熟人们不愿意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维护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第三,加大校园的普法宣传,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专门设立法律服务窗口,定期对大学生常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解答,利用校园电子屏幕播放今日说法等法制栏目,进行大学生违法行为警示教育,通过生活的点滴将法律知识绳头道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是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法律环境中。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教育活动。可以邀请法院的资深法官到校园里为大家开展法律知识讲座,通过案例告诉大家违法的危害和守法的重要性,以及在遇到矛盾纠纷时应当如何解决。可以在“易班”等高校网络平台上,开展法律知识有奖竞猜,估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法律知识的学习中来。开展法律知识辩论赛、演讲赛等。多方位多角度地鼓励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
法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法律意识的培养也是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法治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建立法治社会的重要课题。我们需要把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放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一起助力中国法治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倩宇.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
[2]徐明.大学生应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N].光明日报,2014.
[3]李升元.法治实践的公民意识教育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4
作者简介:
邹娟(1986.8—),女,云南省景洪市人,2011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法学理论专业,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法制理论,邮编:528000。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把坚持依法治国确定为必须遵循的原则,提出了法治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法律意识和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法治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下过,而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建设的重任,是民族兴盛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培养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对大学生个人有重要的意义,对社会和国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和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和实施非常重要,具体表现为探索法律现在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法律意识于人的世界观和伦理道德观念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法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理念的落实,不仅依赖于国家的立法、司法、执法过程中的贯彻落实,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依赖一定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更依赖于人们的观念和意识,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意识和观念的养成显得更为重要。这种法律意识的培养,并不是观念的强加和植入,而是让大学生认识法律、学习法律、相信法律,且法律必须被信仰,让大学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没有树立和培养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无法实现国家依法治国的理念,大學生作为依法治国理念的重要推动力,其法律意识的培养,必须引起广泛和高度的重视。
目前,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主要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方面,我国的教育体制中缺乏系统的法律教育课程设计,非法律专业大学生大多通过选修课程对法律知识进行学习,并没有接受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而《法律基础》课程虽然在每个专业都有安排,但课程教学多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学生对课程的激情和积极性较弱,因此学习效果不佳,如果单凭这项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不够的。第二,社会法治环境的影响。我国的法治进程起步较晚,虽然我国法治发展较快,法律体系也一直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但社会发展速度飞快,其中出现的矛盾和法律纠纷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在法治社会建立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向国外先进的法律系统学习,一方面也在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当我们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时会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甚至有的时候我们法律上虽然有依据,但是执法环节出现问题。而这种立法的缺失和执法过程中的不合理做法,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法律价值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建设。同时,腐败现象也会影响大学生对法治社会的信心,从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第三,学校教育管理者对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观念较为淡薄,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第四,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学习,环境相对单纯,学习法律,运用法律的意识相对薄弱,常常忽略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导致法律意识淡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变得手足无措。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很多,其中不乏社会因素、学校因素、自身等因素。找到问题的原因,我们应当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教育着手,大学生生活在校园里,接受法律知识的系统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最为直接的途径之一,且综合而全面的素质提升是当下社会对大学生较为重要的一个要求,因此,除改善《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之外,学校可以开着法律实践选修课程,成立相关的学生社团,组织感兴趣的同学到法院去旁听相关案例,加深大学生对法律实践的认识。第二,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尊严和权威。贯彻落实好法治精神,熟人们不愿意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维护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第三,加大校园的普法宣传,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专门设立法律服务窗口,定期对大学生常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解答,利用校园电子屏幕播放今日说法等法制栏目,进行大学生违法行为警示教育,通过生活的点滴将法律知识绳头道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是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法律环境中。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教育活动。可以邀请法院的资深法官到校园里为大家开展法律知识讲座,通过案例告诉大家违法的危害和守法的重要性,以及在遇到矛盾纠纷时应当如何解决。可以在“易班”等高校网络平台上,开展法律知识有奖竞猜,估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法律知识的学习中来。开展法律知识辩论赛、演讲赛等。多方位多角度地鼓励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
法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法律意识的培养也是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法治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建立法治社会的重要课题。我们需要把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放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一起助力中国法治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倩宇.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
[2]徐明.大学生应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N].光明日报,2014.
[3]李升元.法治实践的公民意识教育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4
作者简介:
邹娟(1986.8—),女,云南省景洪市人,2011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法学理论专业,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法制理论,邮编:5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