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黄萎病为害的症状
茄子黄萎病又叫半边疯、黑心病。一般苗期发病少,多在茄子开花结果后表现症状,先是自下而上或从一侧的叶片发病,成为半身不遂,随后向全株发展,所以称“半边疯”。叶片初在叶缘及叶脉间变黄,后发展为半边叶片或整叶变黄,早期病叶晴天高温时呈萎蔫状,早晚尚可恢复,后期病叶由黄变褐,终致萎蔫下垂以至脱落,严重时全株叶片变褐萎垂以至脱光仅剩茎秆。本病为全株性病害,剖检病株根、茎、分枝、叶柄,可见维管束变褐,故称“黑心病”。
2黄萎病发病原因
茄子黄萎病是半知菌亚门的大丽花轮枝孢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发育适温19—24℃,最高30℃,最低5℃。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堆肥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翌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及根毛侵入引起发病,菌丝在寄主皮层薄壁细胞间扩展,后侵入维管束并在维管束内繁殖,随植株体内液流向地上部扩展,直至茎、枝、叶、果实和种子。该病在当年不再进行重复侵染。土壤中的病菌可存活6~8a,混有病残体的肥料、带菌土壤以及茄科杂草上的病原菌,还可以借风、雨、流水或人畜、农具通过农事作业传到无病田。
3黄萎病发生条件
3.1重迎茬地块严重。北方夏季种植蔬菜中以茄子、辣椒、马铃薯、黄瓜、豆角等作物为主,其中茄科作物较多,轮作的范围较少,迎茬面积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3.2不合理的管理措施。‘一般施用未腐熟肥的地块,易发病,缺肥地块病害重,偏施氮肥,植株生长幼嫩,抗病力低,也易发病。有时冷凉天气,直接浇灌井水,会使地温降至15%以下,如此灌水一次电可导致该病的发生蔓延。 3.3防病意识不强。不能及时施药预防病害的发生,错过了最佳防病时间,造成病原滋生。 3.4气象条件原因。茄子从定植到开花期,日均温低于15℃,持续时间长,黄萎病发病早而重,如此期间气候温暖,雨水调和,病害明显减轻。
4茄子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
4.1选用抗病品种。如吉茄1号、辽茄3号、齐茄1号、长茄1号、羊角茄、紫茄、紫玛瑙等。
4.2合理轮作。与非茄科作物进行4a以上轮作,如与葱蒜类轮作效果较好。 4.3种子消毒,培育健苗。种子用55%温水浸种15min消毒后,移入冷水中冷却后催芽播种。或用25%适乐时拌种,方法为每10ml悬浮液加水200ml左右,拌种10kg,阴干后播种。同时育苗土应选用6a内未种过茄科作物田土,并且有机肥应充分腐熟不带菌。农民在自家菜园育苗时,应更换无菌土,育出无病健苗。或按平方米育苗床面积,用50%多菌灵WP 8~10g,拌适量细土制成药土,播种时用三分之一药土下铺床面,播上种子后,用另三分之二药土上盖进行育苗。
4.4有条件的选栽嫁接苗。以赤茄做砧木,栽培茄做接穗,采用劈接法嫁接,利用砧木根系抗黄萎病菌侵染的特性,防病效果好,在无法轮作的条件下也可获得丰产,这是当前防治黄萎病最有效的办法。但由于其操作要求、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使用此方法防病的还是占少数。
4.5结合定植施药防病。适时定植,10em地温稳定15℃以上开始定植,最好铺光解地膜。并在茄苗定植时,每穴施入50%多菌灵WP1~2g,然后栽苗灌水,利用药剂的杀菌作用预防茄苗根系周围土壤中病菌的侵染。或定植后用50%多菌灵WP 800~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250g,连灌2次。 4.6加强田间管理。增施腐熟有机肥和复合肥,定植时覆盖地膜,可提高地温,保水保肥,促进根系发育。选晴天灌溉,注意提高地温,茄子生长期间宜勤浇小水,不要在冷凉天气浇水,发病时注意控水。门茄采收后,开始追肥或喷施叶面宝、植宝素、爱多收等,如用喷施宝每1mi对水12kg,或0.2%磷酸二氢钾也可。
4.7清洁田园。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带出田间并深埋或烧毁。
4.8及时灌根防治。对田间发现的病株,用30%瑞苗清AS 25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WP 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WP 4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800倍液加50%甲基托布津WP500倍液混合液,每一病株灌药液0.3kg,隔10d灌1次,连灌2~3次。
茄子黄萎病又叫半边疯、黑心病。一般苗期发病少,多在茄子开花结果后表现症状,先是自下而上或从一侧的叶片发病,成为半身不遂,随后向全株发展,所以称“半边疯”。叶片初在叶缘及叶脉间变黄,后发展为半边叶片或整叶变黄,早期病叶晴天高温时呈萎蔫状,早晚尚可恢复,后期病叶由黄变褐,终致萎蔫下垂以至脱落,严重时全株叶片变褐萎垂以至脱光仅剩茎秆。本病为全株性病害,剖检病株根、茎、分枝、叶柄,可见维管束变褐,故称“黑心病”。
2黄萎病发病原因
茄子黄萎病是半知菌亚门的大丽花轮枝孢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发育适温19—24℃,最高30℃,最低5℃。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堆肥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翌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及根毛侵入引起发病,菌丝在寄主皮层薄壁细胞间扩展,后侵入维管束并在维管束内繁殖,随植株体内液流向地上部扩展,直至茎、枝、叶、果实和种子。该病在当年不再进行重复侵染。土壤中的病菌可存活6~8a,混有病残体的肥料、带菌土壤以及茄科杂草上的病原菌,还可以借风、雨、流水或人畜、农具通过农事作业传到无病田。
3黄萎病发生条件
3.1重迎茬地块严重。北方夏季种植蔬菜中以茄子、辣椒、马铃薯、黄瓜、豆角等作物为主,其中茄科作物较多,轮作的范围较少,迎茬面积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3.2不合理的管理措施。‘一般施用未腐熟肥的地块,易发病,缺肥地块病害重,偏施氮肥,植株生长幼嫩,抗病力低,也易发病。有时冷凉天气,直接浇灌井水,会使地温降至15%以下,如此灌水一次电可导致该病的发生蔓延。 3.3防病意识不强。不能及时施药预防病害的发生,错过了最佳防病时间,造成病原滋生。 3.4气象条件原因。茄子从定植到开花期,日均温低于15℃,持续时间长,黄萎病发病早而重,如此期间气候温暖,雨水调和,病害明显减轻。
4茄子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
4.1选用抗病品种。如吉茄1号、辽茄3号、齐茄1号、长茄1号、羊角茄、紫茄、紫玛瑙等。
4.2合理轮作。与非茄科作物进行4a以上轮作,如与葱蒜类轮作效果较好。 4.3种子消毒,培育健苗。种子用55%温水浸种15min消毒后,移入冷水中冷却后催芽播种。或用25%适乐时拌种,方法为每10ml悬浮液加水200ml左右,拌种10kg,阴干后播种。同时育苗土应选用6a内未种过茄科作物田土,并且有机肥应充分腐熟不带菌。农民在自家菜园育苗时,应更换无菌土,育出无病健苗。或按平方米育苗床面积,用50%多菌灵WP 8~10g,拌适量细土制成药土,播种时用三分之一药土下铺床面,播上种子后,用另三分之二药土上盖进行育苗。
4.4有条件的选栽嫁接苗。以赤茄做砧木,栽培茄做接穗,采用劈接法嫁接,利用砧木根系抗黄萎病菌侵染的特性,防病效果好,在无法轮作的条件下也可获得丰产,这是当前防治黄萎病最有效的办法。但由于其操作要求、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使用此方法防病的还是占少数。
4.5结合定植施药防病。适时定植,10em地温稳定15℃以上开始定植,最好铺光解地膜。并在茄苗定植时,每穴施入50%多菌灵WP1~2g,然后栽苗灌水,利用药剂的杀菌作用预防茄苗根系周围土壤中病菌的侵染。或定植后用50%多菌灵WP 800~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250g,连灌2次。 4.6加强田间管理。增施腐熟有机肥和复合肥,定植时覆盖地膜,可提高地温,保水保肥,促进根系发育。选晴天灌溉,注意提高地温,茄子生长期间宜勤浇小水,不要在冷凉天气浇水,发病时注意控水。门茄采收后,开始追肥或喷施叶面宝、植宝素、爱多收等,如用喷施宝每1mi对水12kg,或0.2%磷酸二氢钾也可。
4.7清洁田园。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带出田间并深埋或烧毁。
4.8及时灌根防治。对田间发现的病株,用30%瑞苗清AS 25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WP 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WP 4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800倍液加50%甲基托布津WP500倍液混合液,每一病株灌药液0.3kg,隔10d灌1次,连灌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