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地处高寒地区的黑龙江垦区建三江分局大面积种植水稻,温度是影响水稻高产的关键因素,水稻的大棚旱地育秧中苗移栽,适时育秧和插秧为水稻生长争取了有效积温,众多学者对水稻生育时期田间管理研究也较为深入贴近实际,但在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进行收获过程的研究还较少,而水稻的收获时期和收获方式都会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对此展开研究,旨在对水稻生产过程的完善起到补充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2009年在黑龙江垦区建三江分局红卫农场进行试验,以水稻品种空育131为试材,供试土壤类型为草甸白浆土,有机质含量为48.9g/Ng,碱解氮含量为172mg/kg,速效磷含量为313mg/kg,速效钾含量为87mg/kg,pH值为6.39。
1.2试验方法
供试水稻材料生长期间采用一致的种植管理方式,试验从9月18日开始到10月12日,设三种不同的收割方式分别为割晒、人工收割、半喂人式直收;每隔三天采用割晒3天后拾禾;人工割晒后脱粒;半喂人式直收,每种收获方式每隔三天进行一次,并测定稻谷千粒重、含水量和产量。
1.3气象条件
今年4月份-9月份降雨量累计为467.2mm,比往年降雨增加112him,终霜在5月10日初霜10月8日无霜期150天,2009年活动积温:2726.1℃,同2008年相比积温降低85.9℃。
2结果与分析
从测定数据中可以看出,随着收获时间的推迟三种收获方式对应的千粒重和单产都有所增加,无论采用何种收获方式都表现为收获越晚稻谷含水量越小;不同收获方式比较发现,在水分变化上人工收割含水量低,随着收获时间的推迟下降速度快,机械收获含水量高,下降速度慢,采用两种机械收获方式的千粒重和产量都高于人工收获。
3结论与讨论
在水稻生长后期茎鞘中的物质向籽粒中运输,水稻千粒重增加,稻谷的含水量也随着水稻的成熟而下降。本试验研究表明。收获时间后延千粒重和产量增加,稻谷含水量降低。所以在收获季节的天气状况好及机械设备充足的情况下适当晚收,有利于得到较高的水稻单产。但在实际生产中常因为早霜的来临和机械化程度不足而提早收获,中断了水稻后熟限制了产量的提高。
机械收获有利于劳动效率的提高,本试验证实了机械收获还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但对其根本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收获时间的推迟对产量增加的原因,后期叶片光合产物和茎鞘中积累产物向籽粒中运输的量,在水稻不同收获时间哪个更大一些,以及这两个量随着水稻成熟变化规律如何;水稻的何种叶面积指数下叶片光合能力较弱并可以忽略,主要靠茎鞘中物质的转移来增加千粒重,以此确定水稻割晒的最佳时期;在不同收获时间割晒后茎鞘中的物质向籽粒转运的量对产量的增加程度,也是将要研究的内容。
(作者单位:156322黑龙江省垦区建三江管理局红卫农场第八管理區)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2009年在黑龙江垦区建三江分局红卫农场进行试验,以水稻品种空育131为试材,供试土壤类型为草甸白浆土,有机质含量为48.9g/Ng,碱解氮含量为172mg/kg,速效磷含量为313mg/kg,速效钾含量为87mg/kg,pH值为6.39。
1.2试验方法
供试水稻材料生长期间采用一致的种植管理方式,试验从9月18日开始到10月12日,设三种不同的收割方式分别为割晒、人工收割、半喂人式直收;每隔三天采用割晒3天后拾禾;人工割晒后脱粒;半喂人式直收,每种收获方式每隔三天进行一次,并测定稻谷千粒重、含水量和产量。
1.3气象条件
今年4月份-9月份降雨量累计为467.2mm,比往年降雨增加112him,终霜在5月10日初霜10月8日无霜期150天,2009年活动积温:2726.1℃,同2008年相比积温降低85.9℃。
2结果与分析
从测定数据中可以看出,随着收获时间的推迟三种收获方式对应的千粒重和单产都有所增加,无论采用何种收获方式都表现为收获越晚稻谷含水量越小;不同收获方式比较发现,在水分变化上人工收割含水量低,随着收获时间的推迟下降速度快,机械收获含水量高,下降速度慢,采用两种机械收获方式的千粒重和产量都高于人工收获。
3结论与讨论
在水稻生长后期茎鞘中的物质向籽粒中运输,水稻千粒重增加,稻谷的含水量也随着水稻的成熟而下降。本试验研究表明。收获时间后延千粒重和产量增加,稻谷含水量降低。所以在收获季节的天气状况好及机械设备充足的情况下适当晚收,有利于得到较高的水稻单产。但在实际生产中常因为早霜的来临和机械化程度不足而提早收获,中断了水稻后熟限制了产量的提高。
机械收获有利于劳动效率的提高,本试验证实了机械收获还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但对其根本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收获时间的推迟对产量增加的原因,后期叶片光合产物和茎鞘中积累产物向籽粒中运输的量,在水稻不同收获时间哪个更大一些,以及这两个量随着水稻成熟变化规律如何;水稻的何种叶面积指数下叶片光合能力较弱并可以忽略,主要靠茎鞘中物质的转移来增加千粒重,以此确定水稻割晒的最佳时期;在不同收获时间割晒后茎鞘中的物质向籽粒转运的量对产量的增加程度,也是将要研究的内容。
(作者单位:156322黑龙江省垦区建三江管理局红卫农场第八管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