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sotan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怎样紧紧围绕教材,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首先,坚持抓住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这个根本。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教育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爱它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为它的富强尽心尽力;教育他们了解我们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为人类及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让孩子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有自豪感的人一生是无比高兴的,是充满信心的,这样的人生才会有许多创造奇迹的可能。教学中,应紧扣教材,结合现实,积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情感。
  其次,爱的教育是主导,树立理想,拥有科学精神。人世间的一切作为都应该源于爱,一个有爱心的人是幸福的,也是快乐的,更是会有所作为的。我们对学生应进行广博的爱心教育,让他们用爱心去对待一切,才会甄别真善美与假丑恶,有了爱心才会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朱自清的《春》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爱,《谁是最可爱的人》更体现了爱的崇高。尽量张扬文体中爱的成份,让学生明白,爱人与被爱都一样光荣和幸福。
  对学生经常进行理想教育,把每天做的事都称为理想,做好每一天的事,实现每天的理想,让学生有成就感,不盲目、不虚空;把短期目标与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七年级上册教材一、二单元的内容就是对孩子的人生理想教育,有了理想,就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催人奋进。
  教育学生学习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基本出发点,有科学精神和意识,用科学道理解释所有现象,让学生感到学而有用,更有一种探索的欲望和动力。现实中的事例证明了这些,“嫦娥一号”升空探月,“神七”多人多天飞行,成功出舱活动,让学生知道中国科技的发展水平,读一些科普文章,用科学的眼光了解身边的一切。
  再次,坚持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和道德教育。人最可贵之处应是讲道德,能合理宣泄情感;与家人、亲朋之间要讲亲情,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忘,师生之间的培育之情不能缺,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利用教材对初中学生进行健康而高尚的爱情教育,遵守婚姻道德,这是人类良好秩序的开始。
  我国是一个有优良道德传统的民族和国家,从文本中挖掘其本质内涵,教育学生从中吸取精华,讲社会公德,诚实守信,同情并帮助弱者,是一个不断走向完美的必然。让学生知道,追求高尚你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追求低俗你就会成为一个低俗的人;高尚的人时刻受到别人的敬仰和爱戴,低俗的人则会被别人和社会唾弃。
  最后,教育学生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守规则的人。社会进步要求人的文明和进步,特别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沟通日益密切与快捷,文明既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更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让学生不断更新观念,多谈一些这方面的时新短文,体会其内涵。知道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礼貌待人,与人友好相处,这是一个人走向文明高尚的必然之路,更是一个人继承和发扬礼仪之邦优良传统的义务和责任。社会要进步,更要协调发展,就需要用规则来看守这个世界,就要教育学生遵守法律和道德,更应遵守一些其他规则,如交通规则、网络规则、校纪校规等等。自己守规则了,也就有更多方便与自由了,大家都有了这种意识和做法,社会才会进步的更快。
  要达到以上教育目的,当前语文教育应急需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教师敢于打破常规,教书育人并重。只有把学生、教材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能体现教育的意义和实质。只要把学生引导到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道路上,教育的功效就会事半功倍。
  第二,必须改革评价体制。人的全面发展应当占有很大比重,它是一个指挥棒,左右着教育的成与败。终端管理有很大的片面性,使很多孩子被埋没,成为碌碌庸人,新课标三个阶段的培养目标是灵魂,是标准。根本改变考试、甄别、淘汰的做法,应该是考试、甄别、培养的模式,让人人都有成才的机会。
  第三,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从社会到家庭、学校,从老师到学生及家长,都认识到人文素养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归宿。很少人认为这是个人问题,等大家都这样做了,我再行动,其实,人人都行动,良好的风气自然形成,润物无声的功效会自然显现。
其他文献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我们使出浑身解数,有时候效果总是不能尽如人意。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教学上的脱胎换骨和创新是形势的需要,我想首先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舍”与“得”。  首先我觉得就是教学理念的舍与得。“舍”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习惯和模式,“得”就是要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这不仅是适应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更重要的是一个教师的责任心的问题,传统总是有它根深蒂固的
期刊
有些学生认为:初中地理不好学,不好记。的确,地理知识头绪繁多,课时有限,要想全记住,如果采用一般记忆硬背形式的简单机械记忆法,那就太耗费精力了,效果也不会很好。那么要想使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而不忘,记忆犹新,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多想办法,有所创新,帮助学生克服记忆中的困难。下面是几种有效的记忆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趣味记忆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
期刊
《少年闰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下面,我们以此文为例,具体谈谈教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抓住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抓住重点训练项目。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人物特点”,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上的特点,在讲读课文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对少年闰土动作和语言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与讨论上。因为外貌描写是静态描写,而动作和语言则是动作描写,这样便很好地揭示
期刊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授之以渔。所以,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职责。    一、教师范读,用真情感染学生    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感悟,有体验;要使学生被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
期刊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该是教师的转变和训练。在观念上,总认为教师是教学生的,教师不教学生不会,从而缺少学生自学、自悟、自得、探讨的时空。在方法上,有的教师习惯于牵着学生走,习惯于没有启发性的“满堂灌”,习惯于沿用语文教学的老方法,诚然,老方法有时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随着的时代和孩子成长经历的不同,教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否则落伍就要被淘汰的,因而,有必要分析当今社会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结合起
期刊
开拓思路,要抓“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三个问题第一层次“是什么?”要求学生“知其然”,从不知到知,具有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获取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第二层次“为什么”?要求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论历史现象、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等能力。第三层次“还有什么?”则要求学生“豁然贯通”,具有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品质。    一、历史问
期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探究性学习作为教改的重要内容正在教学第一线轰轰烈烈的开展,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和体会。    一、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落实课改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在这种理念下的传统教学——讲授式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落实、理解、技能的训练、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渗透。学习
期刊
【摘要】 新课程标准下,古典诗歌的教学,应在平等的对话中展开,并努力实现师生的“学习共同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 对话 “学习共同体” 自主 合作 探究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也正因为如此,新教材的编写者们都不约而同地在教材中增加了古典诗歌
期刊
化学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各个部门具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加强中学生的化学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奠基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高度重视。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启蒙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和传授入门的化学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和掌握化学知识的各种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初中学生已念了七、八年书,阅读似乎不成问题,其实不然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在教学中,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性的问题,学生总怕与教师的答案不完全一致,不敢发言。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因此不同的学生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