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发展,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我国教育事业。陶行知先生大力推进平民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大力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理论不谋而合。近些年来新兴的stem理念强调了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也在根本上体现了“活”的教育。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小学数学stem课堂的构建广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将对教学做合一与stem理念做出简要论述。与此同时,本文将重点基于教学做视角下,探究如何构建小学数学stem课堂。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小学数学、stem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教学做合一理念十分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这在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stem理念在中国教育领域中应运而生,其强调了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知识丰富且抽象,仅仅依靠灌输方式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基础中将stem课堂与数学教学相融合,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一、概念简介
1.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并不是字面上的“三件事”,而是指一件事。陶行知提出做上教、做中学的连贯性。其中“做上教”指的是教师,在“做中学”指的是学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构建stem课堂时应该以学生“做”为中心,从而实现“合一”的课堂。
2.Stem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总称。其中m等同于数学教育的本质,s代表了探索自然界的客观规律;t和e是指基于客观规律之上解决问题。这一理念深刻体现了动手实践与深入探究的重要性。[1]
二、教学做合一构建小学数学stem课堂
1.生活即教育,促进科学理解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强化学生对现实世界的科学认知。
以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为例,本节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知道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每个月有多少天等等,年、月、日屬于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尽管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时间观念,但是并不知道年、月、日的由来。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延伸出“年、月、日”的概念。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地球自传、月亮绕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图片与视频,向学生介绍“地球自传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了‘月’;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四季交替的现象形成了‘年’”。教师将数学与科学相结合,促使学生在感受科学奥妙的同时产生了探索数学知识的动力,从而为“教学做合一”的具体环节奠定了基础。
2.实践出真知,加强技术掌握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做”,引导学生在“做技术”的过程中形成概念认知,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实践活动解放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和腿,以此充分融合教学做合一与stem教学理念。
以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为例,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等内容,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自主型课堂。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运用网络设备建立组合图形形成的动态模型,使学生通过模型构建过程感受“组合和分割”的思想。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几何知识更加直观形象,从而调动了学生多重感官的思考参与。之后,教师把握学生的兴趣契机与网络技术优势要求小组共同探索,将电子白板上出示的组合图形转变为熟悉的图形进行面积求解,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真正落实“做上教,做中学”的stem课堂。
3.社会即学校,感受工程魅力
社会各处工程无一不在体现着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大到高楼大厦的房梁,小到桌椅的平衡对称等,所以数学教师可以在stem课堂融入与数学工程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并由此提升思维创新能力。
以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进行实践测量。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测量跑道的宽度,树木的周长等,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在其中亲身体验工程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2]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上思考新型教学方案,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引导学生stem课堂项目中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使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教学中掌握各个学科领域知识,为今后的综合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盼. 浅谈基于STEM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探究[J]. 读写算,2021,(24):21-22.
[2]齐斌,王建.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8):214-215.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小学数学、stem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教学做合一理念十分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这在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stem理念在中国教育领域中应运而生,其强调了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知识丰富且抽象,仅仅依靠灌输方式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基础中将stem课堂与数学教学相融合,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一、概念简介
1.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并不是字面上的“三件事”,而是指一件事。陶行知提出做上教、做中学的连贯性。其中“做上教”指的是教师,在“做中学”指的是学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构建stem课堂时应该以学生“做”为中心,从而实现“合一”的课堂。
2.Stem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总称。其中m等同于数学教育的本质,s代表了探索自然界的客观规律;t和e是指基于客观规律之上解决问题。这一理念深刻体现了动手实践与深入探究的重要性。[1]
二、教学做合一构建小学数学stem课堂
1.生活即教育,促进科学理解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强化学生对现实世界的科学认知。
以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为例,本节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知道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每个月有多少天等等,年、月、日屬于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尽管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时间观念,但是并不知道年、月、日的由来。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延伸出“年、月、日”的概念。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地球自传、月亮绕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图片与视频,向学生介绍“地球自传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了‘月’;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四季交替的现象形成了‘年’”。教师将数学与科学相结合,促使学生在感受科学奥妙的同时产生了探索数学知识的动力,从而为“教学做合一”的具体环节奠定了基础。
2.实践出真知,加强技术掌握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做”,引导学生在“做技术”的过程中形成概念认知,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实践活动解放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和腿,以此充分融合教学做合一与stem教学理念。
以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为例,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等内容,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自主型课堂。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运用网络设备建立组合图形形成的动态模型,使学生通过模型构建过程感受“组合和分割”的思想。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几何知识更加直观形象,从而调动了学生多重感官的思考参与。之后,教师把握学生的兴趣契机与网络技术优势要求小组共同探索,将电子白板上出示的组合图形转变为熟悉的图形进行面积求解,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真正落实“做上教,做中学”的stem课堂。
3.社会即学校,感受工程魅力
社会各处工程无一不在体现着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大到高楼大厦的房梁,小到桌椅的平衡对称等,所以数学教师可以在stem课堂融入与数学工程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并由此提升思维创新能力。
以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进行实践测量。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测量跑道的宽度,树木的周长等,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在其中亲身体验工程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2]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上思考新型教学方案,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引导学生stem课堂项目中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使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教学中掌握各个学科领域知识,为今后的综合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盼. 浅谈基于STEM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探究[J]. 读写算,2021,(24):21-22.
[2]齐斌,王建.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8):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