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诗性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luewa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于江苏扬州,自称“扬州人”。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斗士。关于他的散文创作,郁达夫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评价道:“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的文章来,大约是因为他在浙江各地住久了的缘故。”的确如此,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创作了一大批独树一帜、纯正朴实的诗性散文,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成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为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创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中国当代散文的写作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下面,笔者就从四个方面来论述朱自清散文的诗性特征:
  一、朱自清的诗性人格
  朱自清人格完美,温润如玉,是标准的谦谦君子。他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表现了自己一以贯之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与孤傲,以自己的死警醒世人。当年毛泽东给朱自清以很高的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还说:“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文如其人,诚为“积极的狷者”,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反动统治者的恨,对劳动人民的爱,对幸福未来的盼,逼真似画,清隽如诗,或亲切抚慰,或金刚怒目,如椽巨笔谱写出生命的华章,人生的绝唱。其诗性人格在散文世界里光照千古,彪炳日月,使人徜徉其中,感受无边无际的诗情画意,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养分。正如当代学者陈剑晖先生所言,诗性“是一种难以把握,甚至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社会生活、自然状态和精神感觉的复合体”,读者可以从散文中感觉朱自清的完美人格所散发出来的博大宏阔的诗意。
  二、朱自清散文的诗性意境
  朱自清认为书与画是同源的,诗与文也是同律的。他借鉴盛唐“诗佛”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技巧,有意打破诗与文的界限,刻意追求诗情画意,使散文变作有形的画与无声的诗,创造了和谐丰满的诗性意境。
  1.情与物融的诗性意境
  《春》借鉴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技巧,是满贮诗意,情与物融的名篇,文中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相交融,诗风款款。他深情地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与春雨图这四幅卷轴,悬于春天的天空,供观者把玩,令游者动心。“草”“花”“风”与“雨”已经不仅是“草”“花”“风”与“雨”,而是饱蘸作者厚谊与浓情的审美意象,“春天的天空”也不仅是“春天的天空”,而是寄托作者感奋与行动的审美意境。“‘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一句道破天机,《春》原本是作者“从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的一阕心曲。
  此外还有《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荷塘月色》等名篇佳作。
  2.情与人会的诗性意境
  《背影》是情与人会的名篇,文中人格美的“情”,与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相融,诗情荡漾。他敏锐地捕捉到父亲传统的、权威的正面的“背影”——新式的、平等的、温柔的、母亲般的父爱,并将之烙印在登爬月台为儿买橘的“背影”意象之中。他所褒扬的新时代的父爱就这样浮出水面,《背影》成了作者精心营造的讴歌人格美的一首颂歌。
  此外还有《冬天》《白采》和《给亡妇》等经典美文。
  3.情与理交的诗性意境
  《匆匆》是情与理交的名篇,文中表现了追寻时间踪迹而引起情绪的飞快流动,语言的节奏和情绪的律动自然吻合,匀称和谐。文章饱含人生哲理,传递了抓住“刹那”,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生活理念,诗思和合。
  此外还有《新中国在望中》《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和《飞》等理趣奇文。
  三、朱自清散文的诗性结构
  1.锦绣文章片段织
  朱自清散文喜用横式结构,组织片段,营建意境。文章类似诗歌的意象跳跃,在不经意之间,带读者进入诗性王国,领略人生万象,品尝生活百味。中国当代朱自清研究专家吴周文先生就盛赞朱自清散文“擅长在作品的风景画面或生活片段之间贯穿线索,使他散文的结构具有紧凑、完整的特点”。如《冬天》一文,貌似散散漫漫地记叙了三件关于“冬天”的小事:小时候在家里和兄弟几个围着小锅,等着父亲搛豆腐给他们吃,后来与两位朋友一起月下放舟西湖,再后来见到妻儿守着一扇大方窗张着笑脸候他回家。似乎全无章法,然而细细回味,这正是他别出心裁之处,一是父子情,再是朋友情,三是夫妻情,无论“冬天”怎么冷,有了这些人间“温情”,心上总是“温暖”的。他以“温暖”为文眼,聚焦全篇,自成一体,建筑诗性大厦。
  2.回环往复诗意来
  朱自清十分善于将诗歌的重章叠句的特点运用到散文中,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诗情浓烈。如《绿》,开首“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中间则以两大段描写前瞩后顾,映衬对比,层层开拓,煞尾又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文章起于“惊诧”,终于“惊诧”,以“我”的两次“惊诧”,烘托出“梅雨潭”国色天香的“绿”之迷人醉人;读者的阅读心理得到两次强化,自然情不自禁,陶然怡然。
  3.对立统一中和美
  朱自清信奉正宗的中庸之道,行文不偏不倚,材料处置各得其所,讲究对立统一,中和为上。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秦淮河六朝金粉的遗留“艳迹”——歌妓卖唱,与作者恪守的“道德律”的矛盾作为结构全文的框架,波澜迭起,意境横生,综观一篇,自有平衡对称的诗性之美。再如《航船中的文明》,连续描写了两位妇女的反抗和臣服,以及封建卫道士的压迫与征服,相反相成,矛盾统一,结构独特,中和协调,也是自有一番圆润柔和之美。
  〖JP2〗通过以上的简要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朴实又新鲜的诗性正是朱自清散文的重要特征,值得我们研究探讨,以救时文粗疏浅鄙之弊,以传中国散文薪火。
  参考资料:
  1.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蒋荫楠、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福建教育出版社。
  3.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朱自清研究论文集》,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4.陈剑晖《诗性散文》,广东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角色扮演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对某个社会情景中的角色扮演,并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使学科知识向生活渗透,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
当年做实习记者时,采访过一位创业成功、名利双收的师兄。  采访比想象之中要顺利,原本预约了两个小时的采访,时间到了之后他主动说:“你们要是不着急,就再留一会儿,等我开一个会,然后一起去吃个下午饭?好久没听到学校的事了,感觉自己一下子又年轻了几岁。”  我们欣然应允,他离开之后我和前辈在会客室里一边等着,一边整理采访稿。前辈一拍脑门,问我,“你有没有觉得这个报道缺点什么?”  “人家都知无不言、言无
【内容摘要】主题式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一个主题,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需要学习的范围;给一个任务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找出知识结构的不足;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弥补知识结构的不足,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吸收更多自己喜欢的知识。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主题式教学 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是一门对学生实践能力有很高要求的课程,它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学懂课本中的概念知识,同时还要能够将概
去年暑假去苏州游玩的时候,在平江路的猫空书店看到作家林文月的一本书《读中文系的人》,因为知道作者是《源氏物语》的翻译,自己又是读中文的人,便买下来,从苏州带着回家。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就是这座著名的大桥。当年红军战斗的时侯,大桥的木板被抽掉了,勇士们就是这么攀着铁索,冒着枪林弹雨打过去的。战争中,大桥由于战略位置的优
(一)  这场暴雨来得空前疯狂,雨水汇聚成汹涌澎湃的洪流席卷大地。四平县这个建县以来未曾出现过涝灾的小城几乎被雨水吞没。人们逃的哭的喊的叫的乱得无法形容,像是被雨水侵巢的蚂蚁四处乱窜。  “啪!啪!”  “啪!啪!”  这四个枪声在人们的忙乱之中,相随从四平县农行的保卫室里传出来,立即被室外肆意的风雨声侵吞了。  人们和暴雨抗争了几个小时,雨水渐渐败退。  外出归来的乐捍宁湿得像个落汤鸡,一看就知
时值金秋十月,我跟随户外徒步团前往三危山东段的吊吊水沟游玩,顺便参观了附近的悬泉置遗址。  当你乘车从瓜敦公路上疾驰而过时,透过车窗就能看到公路南侧不远处有一列东西走向的山脉,像刚刚被烈火焚烧过一样红彤彤、黑黝黝的,它就是三危山的余脉,叫火焰山。车过收费站不远处下高速、上戈壁,再向南行驶二三公里,就到了吊吊水沟口,沿着山沟溯流而上,海拔越来越高,山势越来越陡峭,山沟越来越狭窄,在距离沟口约二三公里
1木军走出医院的时候,一阵大风刮过,风卷着落叶扑到他的脸上身上。他打了个趔趄,手上的拐杖差点滑落到地上,脚下的路像埋了许多地雷,他茫然地看一眼灰蒙蒙的天,唉,往后的路该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爱石——让老友重逢  今年夏天,我与20余年未见的好友周辅龙重逢。当年我们一起在工厂当锻工,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后来我俩先后调动离厂,没有互留通讯地址,失去了联系。今年我回青海探亲,有人告诉我要找周辅龙并不困难,因为他已经从一个下岗工人变成了青海藏石名家,只要找到一家奇石市场,稍微一打听就行。  那天上午,我试着找到奇石收藏市场,向摊主一打听,果然人尽皆知,我拨通他的电话后自报家门。他又惊又喜,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