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复兴的逆操作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cer08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幅图片,上有文字称,要在五年内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云云。没有看到这则信息的全文,只就图片上的文字作点解析。
   且不管“全面复兴”(是否“全盘西化”的异曲同工)的不留余地,即使“传统文化”这个范畴也是全称概念,由于其中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其荒谬是显而易见的。或许有人辩称,我们要复兴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全称判断,而是特称判断,并不包括辜鸿铭极为欣赏的纳妾、缠足、留辫等等。问题是,所谓“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是特定人士的主观认定,何曾见过对传统文化进行过何种范围、何等层次上的梳理?有人吹糠寻米般地举例说,“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崇德尚义”都是优秀传统文化,其实,也能轻而易举地举出相反的例子,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等等。其实,对于2000多年前的断竹简、古墓葬、线装书里发掘出来的传统文化,全面否定固然不妥,但其性质,糟粕远远多于精华,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頁332)就此而言,致力于从历史的废墟中寻觅21世纪所需要的文化营养,大抵是事倍功半或劳民伤财。
   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按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传统文化当然是古代社会的客观反映。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算起,我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是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这种文化显然是与皇权政治、农耕经济、宗法社会相适应的。诚如鲁迅所说:“不错,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页329)从浩若烟海的古代文化中,寻寻觅觅,筛筛捡捡,也许能找出一些进步性的文化因子,但就其整体而言,这是一种过时的、僵死的、落后的文化形态。面对这类曾经存在但已过时的古代文化,毛泽东曾这样要求:“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毛泽东选集》第2卷,页708)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关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题词,针对的不仅仅是教育,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方针。
   的确,崇圣、法古是我国的悠久传统,而这往往体现为倒行逆施,比如袁世凯称帝之时。五四前夕,就有人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称为“国粹”,并不断发出“保存国粹”的喧嚣。鲁迅指出,既然“中国的国粹,特别而且好,又何以现在糟到如此情形”?因此,“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鲁迅全集》第1卷,页321-322)五四之前的梁启超、严复,五四时期的胡适、鲁迅等人,他们经历过传统文化的系统训练,具有传统文化的深厚素养,今天那些所谓的“国学”家是无法望其项背的。他们之所以激烈抨击传统文化,是因为他们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了近代中国的悲惨境遇:一次次割地赔款,一次次丧权辱国。今天某些专家口中所谓的优秀文化,彼时并非不优秀、不存在,然而,它们既不能御敌,也不能保国。正因如此,近代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这些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努力;鲁迅、胡适、周恩来、邓小平等人,才走出国门,到域外文化中寻找救亡强国的新路径。
   相对于经济的发展,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在互联网、大数据、量子科技、宇宙航天的时代,却要从皇权时代、农耕时代、宗法时代的旧文化中吸取营养,的确有些匪夷所思。在任何时代,传统文化都是社会变革的负担与羁绊。这也正是五四先贤们批判传统文化,致力于思想启蒙的原因之所在。其实,这一道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100多年前就已论述过:“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页351)“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visinertiae(惰性力),但是由于它只是消极的,所以一定要被摧毁……”(同上书,第22卷,页360)正因为深知传统文化的那些负作用,他们才会如此鲜明地宣示,“共产主义革命……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页293)而这正是《共产党宣言》的“两个根本决裂”之一。由此可见,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要求,显然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针。
   正如一些人从传统文化中分离出“优秀”成分一样,文化确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在21世纪的今天,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我们本不该顾盼自雄,也没必要从2000多年前的历史废墟中寻觅当代文化的营养,客观看待和虚心借鉴人类文明的先进部分,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岂不也是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
其他文献
微信时代,但凡是个单位,恐怕都有一个以上的微信工作群。微信工作群为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很多工作群,有效信息常常被大量的“大拇指”“小红花”淹没。尤其是,每逢职位甚高的人物在群里亮相,一个时间段内往往是点赞刷屏。久而久之,对群员来说,点赞成了一种仪式,成了一项任务,甚至成了一个负担。这就让人有点困惑了:大家纷纷点赞,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细节里面有文章。一个小小的微
期刊
青岛作家高伟惠赠的《生命从来不肯简单》随笔集,写得真是好,给人启迪,引人深思。其中的《慢点活》,就像是对我说的一样。在这篇文章里,高伟将生活比喻成一条狗:“我不跑了,生活那只狗也不跑了;它追我,就是因为我跑得急;我跑得有多急,它追得就有多急。”說得对极了。   乡下孩子,大多有被狗追赶过的经历。我有时想:狗和人大概是地球上最势利的两种动物了。“人敬有,狗咬丑”,狗是会看眼色行事的。有的狗,你还没有
期刊
前几天,老张因为和妻子性格不合而离婚了。当晚,他约我们几个平时比较亲近的朋友一起下馆子“庆祝重拾自由”。席中,老张感叹说:“婚姻这东西呀,当然需要珍惜……”我们能感受到他想说的话是“婚姻当然需要珍惜,但如果真是不幸福而且无力改变的婚姻,那么结束也未尝不是一种好选择”。不过,老张话还没说完,正好我们有个共同的朋友老李也和他的另一些朋友来到这里吃饭,见我们都在,老李就挤进来先和我们一起喝一杯。老李一边
期刊
宋朝有多么重视读书人?说出来也足以让人惊叹。  作为以后周殿前司都点检,通过“陈桥兵变”武力夺权的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对外首先是收复星罗棋布于各地的割据政权,推进统一;对内则是首倡科举,兴建学校,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他安排专人和专项经费,扩建了后周时代汴京(今河南开封)国子监的学社和祠宇,在国子监东、西两庑板壁上绘制“先贤”“先儒”肖像,亲自撰写《孔子赞》《颜子赞》,国子监开学之日,他还给来此学习的
期刊
尔墓拱矣,黄土齐下巴矣。李鸿章回望宦海生涯,打禅被团,突然想起某人欠他三升米,无边落幕萧萧下,不尽长恨滚滚来。李中堂喊来小妾红袖子添茶,他要平复心绪;又喊小妾笔墨侍候,他要胭脂添诗兴,即刻挥毫: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心中一段春。就两句?嗯,下头没有了。   这句子好眼熟。曾文正公写过: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养,一,春,三字雷同。这算不算抄袭?当然不算。一,七个字只有三个字同,雷同率仅40
期刊
傍晚,单位老张、老王在院子里散步,迎面走来个西装革履、腋下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子。中年男子主动向他们打招呼:“二位好!散步呢!吃了吗?”   老张、老王有些惊愕,几乎异口同声:“你,你是谁?没见过呀……”   中年男子似乎很吃惊:“哦,我都来半年多了,怎么没见过,不认得?我是孙书记呀!”   老张:“原来,你就是孙书记呀?听说过,但没见过,不认识,请原谅!”   老王:“是不认得,对不起。我
期刊
金庸小说《鹿鼎记》,开篇借吕留良之口,讲述自秦至清帝退位2133年来,围绕“打天下,坐天下”的皇位争夺,过程的血腥与目的的残酷,皆源于“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那只“鹿”。   对“鹿”的态度,史上最坦诚者,首推蒯通。当时,刘邦作为得“鹿”者,把刀架到他脖子上,逼他交代为韩信反叛出谋划策的罪行。《史记》载,蒯通对刘邦指认其会同韩信反叛供认不悔。刘邦听罢,便要一烹了之!   此处,蒯通与刘邦的对话,
期刊
职场上有些管理者,总是盯着员工的缺点不放,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样的心态下,他们觉得自己遇人不淑,没有选对好员工。还有些管理者对员工的优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对某个缺点却永远忘不了。   真正高明的管理者,应善于发现员工的优点,员工就会对他充满信任和希望,就会更加尊敬和拥戴他,干起工作来也会更加勤勤恳恳,工作质量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管理者就会带领团队创造出更大的成就和价值。   用人之道
期刊
中学同学在某高校任教,毕业之后一直没有联系。前段时间,他突然现身朋友圈,而且连连发声:请各位同学帮帮忙,为xx大学投上一票吧,完成任务,谢谢!不好意思啊!有人提醒他,应该意思意思。同学马上发送一个红包,附言:一点意思,让同学们每天都锻炼一下手指的灵活度,也蛮好的。   想象手机那端的某同学,本来在讲台上一本正经、不苟言笑,而如今在朋友圈完成校方交办的任务时,俨然成为街头乞怜的一个半百老人。当下的
期刊
草长莺飞,杂花生树,山青水绿,正是春耕、春种的时节,大唐益昌县令何易于突然接到一纸公函,大意是刺史崔朴一行10余人乘船沿嘉陵江东下赴益昌开展春耕生产检查和生态环境保护调研考察工作,请益昌县安排纤夫若干、马匹若干,务必配合做好服务接待工作云云。   去!狗屁调研考察工作,还生态环境保护呢,不就是借个由头游山玩水吗?不怪易于同志有牢骚,实在是益昌是个农业大县,春耕时节大凡能干活的,无论男女老少都忙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