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自栋作品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fangzhi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自栋,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执教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从事绘画创作与艺术语言研究,水墨作品三次荣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对浙江省116家企业及第二代浙商接班人的数据调查探讨了第二代浙商价值观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持有正义感、关心弱势群体、爱好世界和平、重视环境保护和追求影响力的第二代浙商较认可企业获利和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两者兼有的观点;第二,对权威较看重的第二代浙商对追求企业利润比较重视,但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未有显著偏好;第三,第二代浙商对财富的看重尽管可促进其对企业利润的追求,但也易导致其忽视履行社会责任。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曾获得众多文坛大奖。麦克尤恩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起源于《时间中的孩子》这部小说,在其后的多部小说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生态话题,而《日光》便是秉承麦克尤恩生态思想的又一力作。麦克尤恩在其作品中展示并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乃至人与自我的关系,旨在解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对这些关系所造成的破坏。文章对麦克尤恩的作品《日光》运用生态批评理论进行梳理分析,探究小说的生态意蕴,从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三个方面展示
李乔是伪满洲国戏剧界重要且有特色的一位剧作家。他的戏剧意味丰厚又充满矛盾:一方面,他将自己视为“戏剧的信徒”,创作了20余部取材现实、内合教化的戏剧作品,以充满隐喻性的笔触记录下了爬行于伪满暗夜中的众生相;另一方面,身处异态环境中的他不得不在日本殖民主义的高压下寻找生存缝隙,使得剧作与殖民文化之间有着缠绕不清的关系,创作了一些“畸形儿”。对李乔戏剧的考察,成为探究伪满洲国戏剧发展状况的重要通道,也为透视伪满知识者复杂的精神状态和心路历程提供了途径。
期刊
期刊
朱熹对人与自然之物的异同多有研究,不仅把张载《西铭》所言“民胞物与”解读为“民同胞,物则亦我之侪辈”,而且通过对《孟子》人之性不同于物之性的辩证以及把《中庸》“天命之谓性”解读为人与物都得自天所赋之理而具有共同的“天命之性”,又由于各自所禀受的气不同而有人之性与物之性的不同,从而提出所谓“理同气异”与“气同理异”,强调人与物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在此基础上,朱熹既讲“以其理而言之”无人物贵贱之殊,又讲“以其气而言之”有人物贵贱之别,体现了一种人与物在根本上是平等的但在实际上又是有差异的平等思想。这对于
在法国,作者形象的构造始于17、18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末,作者形象遭到一系列哲学和文学批评的重新质疑,由此形成了思考作品的两个独立基础:作者意图和内在批评,并要求重新定义作品本身。笔者认为这两个基础在阐释作品时可以彼此独立,但都没有压倒性优势。因此,需要综合两种路径的重要贡献,让两种阅读互相启发。笔者以阿米耶尔的《私密日记》为例,进一步说明了作品可能具有的特殊性,而且创作作品的意图可能是模糊的,但为了理解作品,也需将文本与作者的实际生活关联起来。
文章在当代小说与文化现实的关系中分析小说文本意义的形成过程,兼及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如何将作家作品“经典化”的问题:用“文化现实”替代“现实语境”,综合考察小说家、小说文本、现实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突出“文化结构”中的“文化现实”,以便建立起小说文本与语境更为密切或者更为贴近的关系。文章认为持续的文化转型不断重构文化现实,作家既置身其中,又参与重构。在复杂的互动关系中,作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创新想象中国和世界的方式,形成了新的文学秩序。
目前国内外学界一般将高句丽游人视为贫苦自由民,但文章认为高句丽“游人”应为从下户分化而来的依附于大家的奴隶。透过“游人”的社会地位,指出高句丽后期社会由贵族、五部自由民、普通自由民和“游人”组成。其中前两个阶层属于坐食者,但须为王国服兵役,普通自由民要承受赋税和兵役的双重负担,“游人”主要是为贵族和五部自由民服务的奴隶,是他们的私有财产。
绝大多数社会碎片化研究.都将碎片化定性为消极的.“碎片化一整体性”范式是碎片化研究的主流范式。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现象的“微”共同体,在“加剧”城市社区和基层社会碎片化的同时,却为居民提供了持久的交往事由,降低了交往难度,提升了情感密度,并生产出“本能的中意”。而且,这种“加剧”的碎片化在与脱域共同体的相得益彰中.不仅不会必然破坏居民对社区和社会的整体感,反而会使作为地域共同体的城市社区共同体重拾可能,使居民在“冰冷的现代性”中重拾亲密的情感联结。以辩证视角看待城市社区“微”共同体带来的碎片化.有助于避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