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25日晚七点,广州天河体育馆,2006年摔跤世锦赛古典式男子66公斤级决赛中,中国选 手李岩岩最后时刻大逆转击败对手夺得金牌,这是中国国子摔跤选手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摔出来的惊喜
正在直播的电视画面上,一个个头不高体形偏胖的男人冲到李岩岩身边,两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同刚刚加冕的年轻的世界冠军相比,他看起来更激动更兴奋眼睛里依稀闪动着泪花。
此人是盛泽田,中国古典摔跤队教练组组长,三届奥运会古典摔跤铜牌得主,人称“中国摔跤第一人”。1998年,盛泽田在瑞典拿到了世锦赛58公斤级的亚军,然而踌躇满志的他没有想到,这个中国摔跤史上的最好成绩从此被高高地挂了起来,再也没有人突破。
那一年,17岁的李岩岩刚刚进入山东省摔跤队,盛泽田的名字对他来说只是一个符号他自己的世界一片茫然。“你们能有盛泽田的一半也行啊!”教练常常以盛泽田为榜样鼓励队员,“你们知道不知道:他支撑着咱们中国摔跤往外走的信念!
2000年,带着没有金牌的遗憾,盛泽田选择了退役,把一个带有几分悲情色彩的背影留给了观众。就在那一年,心不在焉的李岩岩稀里糊涂地从全国青年锦标赛上捧回了一个冠军,这个冠军一下子把这个昏昏沉沉的小伙子给激活了!
两年后,李岩岩已经是中国摔跤队的一员了。集训的时候,“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盛泽田以教练的身份第一发出现在他的面前
同为小级别的选手,两个人站在一起形成了绝佳的对比一个高一个矮,一个胖一个瘦一个南方人一个北方人。随和,幽默的盛泽田挺喜欢这个开朗,活泼的小师弟,两个人经常一起聊天、说笑。
盛泽田酷爱足球,球场上的他激情四射;李岩岩练过专业足球,球踢得不错,于是两个人的切磋从摔跤场延伸到了足球场,球场上的盛教练和李队员毫无师徒之谊,两个人那是真刀真枪地干。盛教练如果司职南方队,李岩岩就代表北方队;盛教练如果坐镇“安徽队”,李岩岩就效力“山东队”。回回踢球,盛教练总要找两三个人去防守这个快前锋;防不胜防李岩岩照样进球,盛教练也无计可施。
李岩岩不知道,盛教练对他的欣赏可不单单因为这些。其实早在两三年前的一次全国比赛上,他们就见过面。那一次,代表山东队出战的李岩岩首轮即遭淘汰,却引起了盛泽田的注意。他觉得李岩岩体形不错,精瘦柔韧性好,摔跤场上这种类型比较少见;更让人赞叹的是小伙子有一股拼劲儿,不服输,虽然败了,可精气神不倒。“有前景!”他心里暗自赞叹道。
在普通人眼里,摔跤运动员都是膀大腰圆,其实他们也分不同的类型。像盛泽田就属于力量型的,李岩岩则属于技巧型。力量型的盛教练甘当陪练,时不时地招呼技巧型的徒弟
“李岩岩,咱练练?”
这李岩岩此时空有“技巧型”的外观,“绝活还没练出来呢!瘦叽叽的他哪里是盛泽田的对手,一上场,很快败下阵儿来,仰面朝天躺在那儿,教练的声音已经响起来了:
“怎么样?服不服?”
“不服!”人没爬起来,声音已经先顶上去了。
“好啊,下次咱接着练!”
下次照样是人仰马翻。
“服不服?”
“不服!”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李岩岩的“不服”依然体现在他响亮的回答里。面对盛泽田,他觉得对方就像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翻过去!他有超越的自信然而这自信一到了摔跤场上就变得飘忽不定。
盛泽田喜欢李岩岩的“不服”,这让他感到欣慰:不过更多的时候这个三十出头的男人内心深处充满了焦虑。
“什么时候才能有人超过自己啊!”他多想早一点把这“第一人”的牌匾送出去啊!
武术、足球与摔跤
李岩岩至今清楚地记得这样一幕,十岁那年,他独自一人坐在县供电局的大门口号啕大哭。望着父母远去的背影,从未离开家门的他心里充满了怨恨:他们也太狠心了吧!
事出有因。这李岩岩打小一副“排骨”架子,不仅看着打晃儿,还三天两头地闹点小毛病。终于有一天,父母痛下决心:习武强身!
山东郯城地区地处沂蒙山区,素有习武的民风。就这样,李岩岩被送进县城,寄宿在父亲的同事家,边念书边习武。
白天上课,练武,下了学就坐在供电局的大门口继续哭。父亲的同事一家对他视若己出,练武也让他觉得有点意思了,一个月后哭声渐渐停止了。
等体瘦身灵的李岩岩把剑术这十八般武艺的套路玩得差不多的时候,“星探”适时地出现了。足球场上,李岩岩一个勇猛的扑球动作吸引了一位足球教练的眼球,一向喜欢足球的李岩岩顺理成章地“跳槽”了。
足球踢了三年,到省体校陪考的李岩岩“无心插柳”,在和摔跤队踢球的时候伯乐又出现了。
“小伙子,愿不愿意练摔跤?摔跤?小伙子蒙了。
一切的发生就好像预先安排好了似的。几年的习武使李岩岩的身体极富柔韧性,而足球又让他具有良好的速度和爆发力,这一切揉合在他身上,是那么地协调。这样的条件,即使在国际高水平的摔跤运动员中也不多见。
李岩岩哪懂这个?他觉得奇怪找我练摔跤?别是搞错了吧?想象中,摔跤的人得多大“吨位”啊!再看看自己……
禁不住别人说他“条件好”,“有前途”,带着对足球的几分留恋,李岩岩最终选择了摔跤。
初进摔跤队,李岩岩愈发觉得自己是那样地弱小,随便什么人都能把他撂倒。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件什么家什,不停地被摔来摔去,扔到几米开外有如家常便饭。有几次,在身体飞出去的一瞬间他觉得自己的某一部分也飞出了体外,人变得轻飘飘的,醒来时脑子一片空白,好多人围着他,七嘴八舌地问着:怎么了?
晕晕乎乎的李岩岩一次次地从垫子上爬起来一次次地倒下去。十七岁的少年,体上的疼痛容易消退,但是不断被打败的现实使他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他觉得自己几乎要坚持不下去了。
难挨的还在后面。不久,李岩岩成了李国的弟子。李国,人高马大,曾经是国内优秀的大级别选手,带出了好几个全国冠军。
李岩岩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觉得李国对他的要求实在太高了!挑个毛病吃个小灶、上点量、延点时——习以为常。有时候他觉得自己的体能已经到了极限,教练还在对他说:顶上去!顶上去!
累极了,拿筷子的手都在抖;睡觉时连爬上床的气力都没有;其实就算站,着他也样可以睡着……更糟的是他看不到成绩:为什么输的人总是我?久而久之,逆反心理油然而生。
在情绪与情感的漩涡里挣扎的李岩岩很容易地就被另一种东西拐跑了——网络游戏。每天熄灯之后往外溜,半夜三更才回来,虚幻世界的无往不胜让他体验到一种跤场上所没有的胜利的喜悦与满足。
2000年,昏昏沉沉的李岩岩参加了全国青年锦标赛,居然拿了一个冠军。一下子,他醒
摔出来的惊喜
正在直播的电视画面上,一个个头不高体形偏胖的男人冲到李岩岩身边,两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同刚刚加冕的年轻的世界冠军相比,他看起来更激动更兴奋眼睛里依稀闪动着泪花。
此人是盛泽田,中国古典摔跤队教练组组长,三届奥运会古典摔跤铜牌得主,人称“中国摔跤第一人”。1998年,盛泽田在瑞典拿到了世锦赛58公斤级的亚军,然而踌躇满志的他没有想到,这个中国摔跤史上的最好成绩从此被高高地挂了起来,再也没有人突破。
那一年,17岁的李岩岩刚刚进入山东省摔跤队,盛泽田的名字对他来说只是一个符号他自己的世界一片茫然。“你们能有盛泽田的一半也行啊!”教练常常以盛泽田为榜样鼓励队员,“你们知道不知道:他支撑着咱们中国摔跤往外走的信念!
2000年,带着没有金牌的遗憾,盛泽田选择了退役,把一个带有几分悲情色彩的背影留给了观众。就在那一年,心不在焉的李岩岩稀里糊涂地从全国青年锦标赛上捧回了一个冠军,这个冠军一下子把这个昏昏沉沉的小伙子给激活了!
两年后,李岩岩已经是中国摔跤队的一员了。集训的时候,“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盛泽田以教练的身份第一发出现在他的面前
同为小级别的选手,两个人站在一起形成了绝佳的对比一个高一个矮,一个胖一个瘦一个南方人一个北方人。随和,幽默的盛泽田挺喜欢这个开朗,活泼的小师弟,两个人经常一起聊天、说笑。
盛泽田酷爱足球,球场上的他激情四射;李岩岩练过专业足球,球踢得不错,于是两个人的切磋从摔跤场延伸到了足球场,球场上的盛教练和李队员毫无师徒之谊,两个人那是真刀真枪地干。盛教练如果司职南方队,李岩岩就代表北方队;盛教练如果坐镇“安徽队”,李岩岩就效力“山东队”。回回踢球,盛教练总要找两三个人去防守这个快前锋;防不胜防李岩岩照样进球,盛教练也无计可施。
李岩岩不知道,盛教练对他的欣赏可不单单因为这些。其实早在两三年前的一次全国比赛上,他们就见过面。那一次,代表山东队出战的李岩岩首轮即遭淘汰,却引起了盛泽田的注意。他觉得李岩岩体形不错,精瘦柔韧性好,摔跤场上这种类型比较少见;更让人赞叹的是小伙子有一股拼劲儿,不服输,虽然败了,可精气神不倒。“有前景!”他心里暗自赞叹道。
在普通人眼里,摔跤运动员都是膀大腰圆,其实他们也分不同的类型。像盛泽田就属于力量型的,李岩岩则属于技巧型。力量型的盛教练甘当陪练,时不时地招呼技巧型的徒弟
“李岩岩,咱练练?”
这李岩岩此时空有“技巧型”的外观,“绝活还没练出来呢!瘦叽叽的他哪里是盛泽田的对手,一上场,很快败下阵儿来,仰面朝天躺在那儿,教练的声音已经响起来了:
“怎么样?服不服?”
“不服!”人没爬起来,声音已经先顶上去了。
“好啊,下次咱接着练!”
下次照样是人仰马翻。
“服不服?”
“不服!”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李岩岩的“不服”依然体现在他响亮的回答里。面对盛泽田,他觉得对方就像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翻过去!他有超越的自信然而这自信一到了摔跤场上就变得飘忽不定。
盛泽田喜欢李岩岩的“不服”,这让他感到欣慰:不过更多的时候这个三十出头的男人内心深处充满了焦虑。
“什么时候才能有人超过自己啊!”他多想早一点把这“第一人”的牌匾送出去啊!
武术、足球与摔跤
李岩岩至今清楚地记得这样一幕,十岁那年,他独自一人坐在县供电局的大门口号啕大哭。望着父母远去的背影,从未离开家门的他心里充满了怨恨:他们也太狠心了吧!
事出有因。这李岩岩打小一副“排骨”架子,不仅看着打晃儿,还三天两头地闹点小毛病。终于有一天,父母痛下决心:习武强身!
山东郯城地区地处沂蒙山区,素有习武的民风。就这样,李岩岩被送进县城,寄宿在父亲的同事家,边念书边习武。
白天上课,练武,下了学就坐在供电局的大门口继续哭。父亲的同事一家对他视若己出,练武也让他觉得有点意思了,一个月后哭声渐渐停止了。
等体瘦身灵的李岩岩把剑术这十八般武艺的套路玩得差不多的时候,“星探”适时地出现了。足球场上,李岩岩一个勇猛的扑球动作吸引了一位足球教练的眼球,一向喜欢足球的李岩岩顺理成章地“跳槽”了。
足球踢了三年,到省体校陪考的李岩岩“无心插柳”,在和摔跤队踢球的时候伯乐又出现了。
“小伙子,愿不愿意练摔跤?摔跤?小伙子蒙了。
一切的发生就好像预先安排好了似的。几年的习武使李岩岩的身体极富柔韧性,而足球又让他具有良好的速度和爆发力,这一切揉合在他身上,是那么地协调。这样的条件,即使在国际高水平的摔跤运动员中也不多见。
李岩岩哪懂这个?他觉得奇怪找我练摔跤?别是搞错了吧?想象中,摔跤的人得多大“吨位”啊!再看看自己……
禁不住别人说他“条件好”,“有前途”,带着对足球的几分留恋,李岩岩最终选择了摔跤。
初进摔跤队,李岩岩愈发觉得自己是那样地弱小,随便什么人都能把他撂倒。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件什么家什,不停地被摔来摔去,扔到几米开外有如家常便饭。有几次,在身体飞出去的一瞬间他觉得自己的某一部分也飞出了体外,人变得轻飘飘的,醒来时脑子一片空白,好多人围着他,七嘴八舌地问着:怎么了?
晕晕乎乎的李岩岩一次次地从垫子上爬起来一次次地倒下去。十七岁的少年,体上的疼痛容易消退,但是不断被打败的现实使他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他觉得自己几乎要坚持不下去了。
难挨的还在后面。不久,李岩岩成了李国的弟子。李国,人高马大,曾经是国内优秀的大级别选手,带出了好几个全国冠军。
李岩岩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觉得李国对他的要求实在太高了!挑个毛病吃个小灶、上点量、延点时——习以为常。有时候他觉得自己的体能已经到了极限,教练还在对他说:顶上去!顶上去!
累极了,拿筷子的手都在抖;睡觉时连爬上床的气力都没有;其实就算站,着他也样可以睡着……更糟的是他看不到成绩:为什么输的人总是我?久而久之,逆反心理油然而生。
在情绪与情感的漩涡里挣扎的李岩岩很容易地就被另一种东西拐跑了——网络游戏。每天熄灯之后往外溜,半夜三更才回来,虚幻世界的无往不胜让他体验到一种跤场上所没有的胜利的喜悦与满足。
2000年,昏昏沉沉的李岩岩参加了全国青年锦标赛,居然拿了一个冠军。一下子,他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