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是内化与实践新课程理念的催化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学校组建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组织,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平等、和谐的学习研究氛围,构建“四结合”工作机制,打造精品团队,让校本研修充满活力。
关键词:校本研修;研究者联盟组织;实施策略
为了让学校有限的骨干力量和名优教师发挥最大的作用,引导青年教师以积极而开放的心态扎实而深入地开展校本研修,引导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我们学校于2005年3月成立了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希望之星——研究者联盟”。组织的宗旨是营造书香校园,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发展。
组织成立运行三年来,很好地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更快、更好地成长的平台,各项学习研究活动形式丰富而有实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行动更加积极,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成长。
一、 “四结合”工作机制,打造精品团队
研究者联盟组织成立时只有16人,两年后的今天已经发展到48人,个别后勤部人员、将近退休的老教师不参与,45周岁以下的教师参与率100%。
1. 个体读书与团体分享相结合
2003年起,学校启动了教师读书工程,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16名研究者成员率先行动。学校为教师们每人每学期配备《教学方法应用指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等书籍。个人订阅《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报》《小学数学教师》《小学语文教师》等专业报刊。图书室开辟专柜,存放二百五十多本选读书籍,供教师们自由阅读,同时要求做好摘要,写好体会。短短两年,“营造书香校园”的行动,使教师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启迪,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督促、检查、展示教师读书学习的成果,我们通过三方面的工作来检验与激励。
(1)每周一次观点主题报告。由研究者联盟成员中的业务精英组成的主题报告研修班是我校实施新课程的中坚力量。他们人人有自己的研究专题,平时经常上“教育在线”发帖。每周一次交流是对教育的分享,更能促进他们的专业化成长。
(2)每月一次课改沙龙。每月底,利用周六半天的时间,由学校提供免费中餐,开展青年研究者联盟专题报告与研究课对话。学校行政、市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济济一堂,发挥每个人的智慧,消解困惑与矛盾。围绕“课改热点问题”在个人精心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写出书面发言材料,而后进行深度座谈。对沙龙的内容及时记录、整理,在学校互动刊物——《古城教育新探》上展示讨论成果,抛出下期沙龙主题,激发研究者的动力。
(3)每季度一期的《古城教育新探》。每季度开展“走进新课程、亲历新课程”系列评比活动。请研究者递交自己新积累的教学论文、案例、读书笔记,阅读书籍体会等。由学校联盟秘书处——教科室组织评比,优秀作品发给证书,并编入校刊《古城教育新探》;及时完成学习研究工作的,由学校发给学习考核奖。
2. 会课切磋与赛课砺练相结合
(1)全员参与会课切磋。双周二、三、四为校本教研时间,要求每个学科教研组都带着一种思想、一个研究专题上课、评课。切实解决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专题研究上有突破、有发展。积极参与或组织其他省、市名校或区内兄弟学校的教学交流活动,不断打磨与雕琢自己。近三年,我们在上半年举行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的会课活动。下半年引进市级主题教研活动,让教师在教学中互动、在观摩中提高。
(2)全面铺开课堂教学展评。课堂是教师的生命所在。我们学校从2003年起,开展了“与新课程同成长”系列赛课活动,内容有青年教师“三连杯”教学比武,中年教师“精彩课堂”展示,“名优教师走班”等,着力通过课堂教学的研究、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让每位教师在不断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增长、积累自己的实践智慧,在经常性的摔摔打打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铸就像我们很多特级教师一样的精彩课堂。在赛课中,引导教师磨炼自我,经过校赛——镇赛——学区赛——市赛,让每位青年教师在不同层面上都得到发展,新课程的理解与实践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 循环日记与论文笔会相结合
我们要教师都来撰写教育循环日记,可以是案例反思,也可以是教育随笔,日记可长可短,但要能体现新课程倡导的前瞻理念。循环日记共分成两个组——教育教研组、行政科研组,要求把自己的理解与思考每天撰写完后,第二天务必把循环日记本递交到下一位教师手中,文章长短不限,但必须是自己工作的所思所感。
撰写教育日记,将教育中活生生的故事原生态地记录下来,写下的远远不只是笔记本中的文字,收获的是专业发展,收获的是教育的智慧,收获的更是教育的幸福。学校整理了两本教育手记,部分佳作十多篇在省级期刊上发表,学校精选出部分优秀日记,编印了一本《我和我的学生的故事》。
在每年一度的省、市论文、案例评比前,我们开展1~2次论文笔会,同伴互助,名优教师引导,以提高教师论文的质量。
4. 请进门来与走出校去相结合
我们以新课改为机遇,一方面由专业大师引领,通过开辟“教学实践智慧讲坛”,邀请教研员作新课程专题讲座、专题报告。积极联系市教研室的研讨活动,引进、承办市级教研活动。另一方面派送优秀青年教师参加省市组织的培训,引导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二、 “两对关系”辩证处理,增强校本研修活力
研究者组织成立三年来,我们在组织与管理上始终以激发教师的源动力为导向,辩证地处理好两种关系,使各项活动富有成效。
1. 全面要求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我们成立组织后,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全体成员达成了一致的认识,教师有了自我发展的要求和自我控制的权利,管理者不再一概包办,一刀切统一要求。学校搭建了教师快速成长的平台之后,全面要求主要反映在对学校整体发展目标上,师资发展整体要求和学校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的把握方面。如何激发和维持教师的研究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是控制的重点。如,为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我们改革了课题奖励制度,在保障课题研究经费的同时,又提出课题立项有经费资助奖,研究成果获奖再重奖。由于恰当地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各级课题全面开花,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也增强了校本研修工作的活力!
2. 刚性控制和柔性控制的关系
对待教师,一方面要用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他们,当他们有惰性时加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刺激,在违背约定或犯了错误时给予追求,有奖有罚;另一方面又需要与他们进行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并给予理解、关怀和心理上的帮助,能谅解的过失领导要谅解,原则立场上的切不可姑息迁就。如,学校实施了《教师专业发展成长记录卡》制度,并制订了《教师专业发展评估考核细则》,研究者教师在年初定自我发展的计划,年末进行考核奖励。为使竞争更公平、合理,我们学校对老年教师、中青年教师划三个圈子,鼓励教师实现自己拟定的发展目标,不统一教师速度、要求。刚柔并重,兼顾差异,使校本教研工作全面铺开,更富有生命力!
三年中,学校多次承办了上虞市级课程改革研讨、观摩研讨活动,我校青年教师在研讨会上做了11节次的研究课。教师有六十多篇论文在《当代教育论坛》、《科学导报》、《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和《教育科技信息》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在市级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在上虞市、学区组织的优质课、新课程课堂教学比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等评比中12位青年教师获一二等奖,4位教师在学区级获得一等奖。《小学数学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化策略研究》和《扩容阅读研究》等4个研究课题在省、地市立项,4个课题成果在绍兴市级优秀教科研成果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在上虞市、学区组织的学科教学质量调研测试中,我校学科教学效果评估位居全学区第一。学校被评为上虞市首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和课程改革先进集体,连续9年被评为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是内化与实践新课程理念的催化剂。我们始终认为学校领导既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又是校本研修的引领者、导航者,需要发挥引领者、组织者的作用;其次我们要健全校本研修制度,引导全体成员自觉自愿地在工作中学习、研究,以研究者的眼光分析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能相互合作,及时反思。让研究成为教师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惯,让校园成为教师学习、工作和发展的乐园,我们将为之而努力!
关键词:校本研修;研究者联盟组织;实施策略
为了让学校有限的骨干力量和名优教师发挥最大的作用,引导青年教师以积极而开放的心态扎实而深入地开展校本研修,引导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我们学校于2005年3月成立了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希望之星——研究者联盟”。组织的宗旨是营造书香校园,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发展。
组织成立运行三年来,很好地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更快、更好地成长的平台,各项学习研究活动形式丰富而有实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行动更加积极,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成长。
一、 “四结合”工作机制,打造精品团队
研究者联盟组织成立时只有16人,两年后的今天已经发展到48人,个别后勤部人员、将近退休的老教师不参与,45周岁以下的教师参与率100%。
1. 个体读书与团体分享相结合
2003年起,学校启动了教师读书工程,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16名研究者成员率先行动。学校为教师们每人每学期配备《教学方法应用指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等书籍。个人订阅《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报》《小学数学教师》《小学语文教师》等专业报刊。图书室开辟专柜,存放二百五十多本选读书籍,供教师们自由阅读,同时要求做好摘要,写好体会。短短两年,“营造书香校园”的行动,使教师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启迪,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督促、检查、展示教师读书学习的成果,我们通过三方面的工作来检验与激励。
(1)每周一次观点主题报告。由研究者联盟成员中的业务精英组成的主题报告研修班是我校实施新课程的中坚力量。他们人人有自己的研究专题,平时经常上“教育在线”发帖。每周一次交流是对教育的分享,更能促进他们的专业化成长。
(2)每月一次课改沙龙。每月底,利用周六半天的时间,由学校提供免费中餐,开展青年研究者联盟专题报告与研究课对话。学校行政、市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济济一堂,发挥每个人的智慧,消解困惑与矛盾。围绕“课改热点问题”在个人精心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写出书面发言材料,而后进行深度座谈。对沙龙的内容及时记录、整理,在学校互动刊物——《古城教育新探》上展示讨论成果,抛出下期沙龙主题,激发研究者的动力。
(3)每季度一期的《古城教育新探》。每季度开展“走进新课程、亲历新课程”系列评比活动。请研究者递交自己新积累的教学论文、案例、读书笔记,阅读书籍体会等。由学校联盟秘书处——教科室组织评比,优秀作品发给证书,并编入校刊《古城教育新探》;及时完成学习研究工作的,由学校发给学习考核奖。
2. 会课切磋与赛课砺练相结合
(1)全员参与会课切磋。双周二、三、四为校本教研时间,要求每个学科教研组都带着一种思想、一个研究专题上课、评课。切实解决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专题研究上有突破、有发展。积极参与或组织其他省、市名校或区内兄弟学校的教学交流活动,不断打磨与雕琢自己。近三年,我们在上半年举行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的会课活动。下半年引进市级主题教研活动,让教师在教学中互动、在观摩中提高。
(2)全面铺开课堂教学展评。课堂是教师的生命所在。我们学校从2003年起,开展了“与新课程同成长”系列赛课活动,内容有青年教师“三连杯”教学比武,中年教师“精彩课堂”展示,“名优教师走班”等,着力通过课堂教学的研究、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让每位教师在不断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增长、积累自己的实践智慧,在经常性的摔摔打打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铸就像我们很多特级教师一样的精彩课堂。在赛课中,引导教师磨炼自我,经过校赛——镇赛——学区赛——市赛,让每位青年教师在不同层面上都得到发展,新课程的理解与实践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 循环日记与论文笔会相结合
我们要教师都来撰写教育循环日记,可以是案例反思,也可以是教育随笔,日记可长可短,但要能体现新课程倡导的前瞻理念。循环日记共分成两个组——教育教研组、行政科研组,要求把自己的理解与思考每天撰写完后,第二天务必把循环日记本递交到下一位教师手中,文章长短不限,但必须是自己工作的所思所感。
撰写教育日记,将教育中活生生的故事原生态地记录下来,写下的远远不只是笔记本中的文字,收获的是专业发展,收获的是教育的智慧,收获的更是教育的幸福。学校整理了两本教育手记,部分佳作十多篇在省级期刊上发表,学校精选出部分优秀日记,编印了一本《我和我的学生的故事》。
在每年一度的省、市论文、案例评比前,我们开展1~2次论文笔会,同伴互助,名优教师引导,以提高教师论文的质量。
4. 请进门来与走出校去相结合
我们以新课改为机遇,一方面由专业大师引领,通过开辟“教学实践智慧讲坛”,邀请教研员作新课程专题讲座、专题报告。积极联系市教研室的研讨活动,引进、承办市级教研活动。另一方面派送优秀青年教师参加省市组织的培训,引导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二、 “两对关系”辩证处理,增强校本研修活力
研究者组织成立三年来,我们在组织与管理上始终以激发教师的源动力为导向,辩证地处理好两种关系,使各项活动富有成效。
1. 全面要求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我们成立组织后,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全体成员达成了一致的认识,教师有了自我发展的要求和自我控制的权利,管理者不再一概包办,一刀切统一要求。学校搭建了教师快速成长的平台之后,全面要求主要反映在对学校整体发展目标上,师资发展整体要求和学校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的把握方面。如何激发和维持教师的研究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是控制的重点。如,为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我们改革了课题奖励制度,在保障课题研究经费的同时,又提出课题立项有经费资助奖,研究成果获奖再重奖。由于恰当地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各级课题全面开花,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也增强了校本研修工作的活力!
2. 刚性控制和柔性控制的关系
对待教师,一方面要用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他们,当他们有惰性时加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刺激,在违背约定或犯了错误时给予追求,有奖有罚;另一方面又需要与他们进行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并给予理解、关怀和心理上的帮助,能谅解的过失领导要谅解,原则立场上的切不可姑息迁就。如,学校实施了《教师专业发展成长记录卡》制度,并制订了《教师专业发展评估考核细则》,研究者教师在年初定自我发展的计划,年末进行考核奖励。为使竞争更公平、合理,我们学校对老年教师、中青年教师划三个圈子,鼓励教师实现自己拟定的发展目标,不统一教师速度、要求。刚柔并重,兼顾差异,使校本教研工作全面铺开,更富有生命力!
三年中,学校多次承办了上虞市级课程改革研讨、观摩研讨活动,我校青年教师在研讨会上做了11节次的研究课。教师有六十多篇论文在《当代教育论坛》、《科学导报》、《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和《教育科技信息》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在市级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在上虞市、学区组织的优质课、新课程课堂教学比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等评比中12位青年教师获一二等奖,4位教师在学区级获得一等奖。《小学数学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化策略研究》和《扩容阅读研究》等4个研究课题在省、地市立项,4个课题成果在绍兴市级优秀教科研成果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在上虞市、学区组织的学科教学质量调研测试中,我校学科教学效果评估位居全学区第一。学校被评为上虞市首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和课程改革先进集体,连续9年被评为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是内化与实践新课程理念的催化剂。我们始终认为学校领导既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又是校本研修的引领者、导航者,需要发挥引领者、组织者的作用;其次我们要健全校本研修制度,引导全体成员自觉自愿地在工作中学习、研究,以研究者的眼光分析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能相互合作,及时反思。让研究成为教师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惯,让校园成为教师学习、工作和发展的乐园,我们将为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