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游戏 走进数学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uo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只有充满游戏的童年才是快乐的童年。现在的数学课堂充满了游戏的童趣,然而数学课堂的游戏绝不能是摆摆花架子,华而不实,当前的数学游戏在定位、设计、操作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误区,老师和学生对数学游戏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些现象都值得反思。
   关键词:数学游戏;定位;设计;操作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是儿童的工作,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的各种能力都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游戏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儿童“玩”,而是在于引发、支持与促进儿童的学习活动。
  在各种版本的新教材中,游戏的因素明显得到加强。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场面,师者乐教,学生乐学的局面正在悄然形成。然而透过热闹的表面繁华,不难发现这里面还存在着盲目游戏、低效游戏等现象,这使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数学游戏。
  
  一、尴尬的定位
  
  1.公开教学的宠儿,平常教学的弃儿
  由于数学游戏很好地将知识性与娱乐性结合在一起,学生喜闻乐见,部分教师常将游戏定位于公开教学的“花架子”,为了“迎合”新理念,追求课堂热闹的气氛被迫采用数学游戏。而课外数学游戏的开展只能说是一种萌芽状态。所谓的活动往往局限于在黑板报和手抄报上的一些趣味数学题,纸面上的东西有一些,但实践活动的内容却很少。
  2.开场部分游戏多,核心部分游戏少
  很多的公开课在一开始时设计了一些小游戏,如“拍手歌”、“开火车”、“猜谜语”等,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学习《负数的认识》时,设计一个正说反做的游戏就很有针对性,教者说“举左手”,学生应举右手,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对“相反”的理解更深刻了。但随着课堂的深入,游戏往往不见了踪影。
  
  二、低效的设计
  
  1.重设计,一味求新
  实施新课改后,老师们对于数学游戏运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各种类型的游戏层出不穷,折射出教者智慧的火花,一节课留给学生和听课老师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两个恰到好处的游戏。所以,教者往往在备课时绞尽脑汁、力求创新,这本是一件好事,但物极必反,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谋求设计“新”游戏上,而对“新”游戏是否非常切合教学内容有所忽视,同时也会导致对其他教学环节和学情的关注不够。
  2.轻设计,拿来主义
  我们在学习了一些名师的展示课后,常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一些“移花接木”的现象并不少见,但是花儿不一定都能绽放,甚至不如不接。究其原因,一是学情变了,孕育花儿的土壤变了,水土不服;二是“接木”的水平不够高,终成“四不像”。
  3.新瓶装旧酒
  不少老师担心过多的开展数学游戏,会影响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如“智慧乐园”、“闯关游戏”等游戏,实际上就是几道数学题变个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有限,可谓是“新瓶装旧酒”。实际上,只要游戏设计的合理,能够紧贴知识点,让游戏服务于教学,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学生爱学了,何愁教学质量不高。
  4.缺乏针对性
  老师设计的游戏一定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对口令”、“找朋友”、“对号入座”、“听音数数”、“拼拆数字卡片”等游戏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而智力冲浪、数学乐园、海底探宝等则相对而言较为适合中高年级学生。而有些课堂的游戏设计,低年级学生不知所以然,一头雾水;高年级学生对有些游戏一笑了之,因为觉得太幼稚,提不起兴趣。
  
  三、驾驭技法的缺失
  
  公开教学中的细节常常让我们暗暗叫好,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也顺理成章,这其中蕴藏着执教者的高超的教学艺术。好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游戏操作的技艺的缺失却使数学游戏显得事倍功半。
  1.重气氛,少冷静
  施行新课改后,部分教师热衷于营造热闹的课堂,唯恐学生安静下来,所以游戏互动层出不穷,学生似乎是学得高兴了。有学者曾在一节热闹的数学课后做了一项达标检测,达标率竟不足70%。一位老师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设计了一个转盘游戏,并为每种情况设置了一定的小奖品,学生热情异常高涨,纷纷要求上台去转动转盘,当转盘转动起来后,没有人再去关注可能性的问题,学生的眼里只有转盘和奖品。这里的转盘游戏固然吸引人,和教学内容联系也算紧密,但由于老师未能及时让课堂回归冷静,引导学生思考每种情况可能性的大小,仅停留在热闹的层面上,就显得肤浅了。
  2.重形式,轻主体
  在教学调查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游戏和小组学习的情景,说明老师们对数学游戏、小组合作学习并不陌生,但是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热闹的形式掩盖下的是空洞的内容。一般学习的流程是:老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分组游戏、讨论,于是学生便迅速地交头接耳、动手操作,几分钟过后,老师说停,教室顿然鸦雀无声,这时老师要求各组选派代表发言,学生交流之后,老师归纳总结(实际上是公布正确答案),整个过程就此结束,教学转入下一个环节。这样的游戏几乎流于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热闹的是课堂气氛,冷却的是学生思维,所谓交流也只是少数好学生的话语霸权。
  3.杂乱而无序
  数学游戏进行时,必须交代游戏的具体规则,对参与者和不参与者,都要提出要求,要遵守规则,按照规则来进行活动,而且还要有意识地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游戏的针对性,有效避免其他非数学因素的干扰,使课堂的组织得心应手,学生玩得高兴、学得尽兴、学得扎实。有些数学游戏,由于教者“不敢”多说话,唯恐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性,意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性,结果是话题越扯越远,主动性是有了,但盲目性却大大增加,课堂效率低下。
  
  四、数学课堂需要怎样的游戏
  
  游戏固然精彩,令人激动。但游戏之后,我们留给了学生什么?仅仅是热热闹闹的场景吗?常见到学生下课后还再热烈讨论着课堂上的情景,“这节课真有意思”,“这个游戏真好玩”等等常会让我们感到满足。但究竟是数学知识走进了学生的内心,还是游戏占据了学生的心灵,恐怕一时也难以说清。我们在设计数学游戏时,不仅仅要关注教学需要,也要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关注是否可以给学生以启迪,是否教给学生科学探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情景的设置,“诱惑”学生不断探索,实现思维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郭军.探究式教学的操作误区与应对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 (10)
  [2]张学敏.课堂教学技能[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彭刚.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施金松.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及其纠正策略[J].学科教育,
  2004(2)(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从目前英语写作实际来看,一方面学生写作训练方式普遍单调,重结果,轻过程,学生苦,教师累;另一方面,高考英语作文试题多为指导性写作,对写作的目的、内容、体裁、字数等都作了规定,学生不需要过多发挥,只要根据所给的文字、图画或图表等材料,用明白通顺、恰当得体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鉴于此,笔者提出了“词句积累,范文引导,典型训练”的英语写作教学法,旨在把写作融合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全过程,从基础入手,规范指
新课程改革倡导动态生成理念。生成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思维旁逸斜出是常见的一种现象。即使课前预设再充分也不能完全避免。当意外不期而至时,有视而不见,或抑制学生“脱轨”言行的;也有视之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加以有效利用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捕捉教学中的意外信息,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并运用教学睿智,采取有效策略,让课堂因生成而变得精彩。  策略一:顺水推舟  【案例
笔者近期研读了国内四个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字实验教材,现仅将不同版本教材各自特点归纳介绍如下,与数学同行交流。    ◆人教B版    (1)突出通性、通法,揭示数学本质  把基础数学中普遍实用的最基础部分、有普遍意义的通性、通法列为学习的重点。抓住这些重点内容,尽量为它们提供实际背景,反映其应用价值,努力揭示其发展过程和本质,使学生在经历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过程的同时,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探究教学已经成了教学的热点话题,让人欣喜,更让人担忧。由于对案例探究教学本身概念的不清,异化出了许多形形色色的表面上的所谓探究课。在此笔者谈谈对探究课的理解和做法,与大家共同商榷。  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softeaching ) 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在教育学界特别是师资培训中得到运用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课堂生成性资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中的一个亮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动态生成”正引领着我们对课程的实质进行深入的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和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是我们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资源;生成;预设;开发    课堂生成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的新的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其特有的成长土壤。近年来,东营市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积极探索,不断为人才成长环境“松松土”,分别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设定了相应的成才标准,施好“定量肥”,“复合肥”,铺就技能大赛、高考升学、创业创新等多条成人成才成事道路,开创了人才培养的“宽领域”,尤其是今年,在如何迎接毕业生数量多和疫情双重影响的挑战中,全力打赢这场保卫战中展示了“东师特色”,传递了“东师力量”,向社会交
前不久,我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仲广群执教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可谓收获匪浅。课堂上,时而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时而听到孩子们会意的笑声,时而想到孩子们思考的快乐……课前,仲老师虽精心预设过,但课上却没有丝毫斧凿的痕迹。尤其在“量角”这一验证环节中,仲老师直面学生量角时出现的误差,不抛弃,不放弃,而是积极地利用这一误差资源,使整节课自然流畅,一气呵成,质朴无华。  【片断描述】  师:三角形内角和可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课堂教学是 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阵地,寓美育于阅读教学之中,是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高素质的语文老师可以重塑学生的人格,重铸学生的灵魂,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育呢?    一、加强诵读,让学生感受美    要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美,朗读是关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作业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对学生的“学”充分重视,把学习视为一个学习者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各种作业练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活动型作业——带给学生实践的情趣    1 愉快的创新画作业  根据一些课文的特点
案例回放    教学现场1:感受山村和谐之美  导入: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想去看看吗?  播放动画:一碧如洗的天空,朵朵飘逸的云彩,天空显得明净而高远。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似一条透明澄澈的玻璃带子。碧绿的河边草地上,成群的牛羊悠闲自在地或吃草、或散步,或晒着暖暖的阳光,不时有小鸟清脆的歌唱,淙淙的流水声,牛羊们呼儿唤女声,村落里的鸡犬相鸣声……这一切声音交织成一首和谐、欢乐、轻松、怡畅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