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人类学的基本陈述(2.0版)

来源 :西北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_c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阶段性地总结中国人类学关于学科定位、学科规范等重要议题的认识,继2009年拟定并组织同行学人讨论《关于中国人类学的基本陈述(1.0版)》之后,现在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鉴于中国人类学面对新的全球化形势、整个社会科学界倡导区域与国别研究、民族志对象在国内和国外全面扩张的局面,重写原来的基本陈述,形成2.0版,主要根据“世界社会的人类学”的认知与定位而刷新了中国人类学的学术意识.希望以此方式呈现人类学学科自觉的新进展,呈现人类学同仁在基本问题上的共识与不同观点,推动人类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此版本正文由高丙中、郭金华拟稿、改写,部分内容参照了诸位评议人的意见.评议人的意见由龚浩群、熊志颖汇总、整理,此次发表时由高丙中作了删减.我们邀请以青年为主的人类学学者笔谈,就基本陈述的条款发表自己的阐释、疑问、批评和修改建议,与基本陈述2.0版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类学学术自觉的内容.为了征求同行的意见,我们还于2019年9月8日下午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会议室专门召开了一个工作坊,周大鸣、朱健刚、富晓星、赵丙祥等老师参与,龚浩群、张帆负责组织,邀请多位年轻的人类学者到会批评.希望以后有机会把大家在会上的意见整理出来.(在此对所有参与者、贡献者、服务者表达感激之情.)
其他文献
村干部曾被视作既是农民群众的“当家人”,又是国家的“代理人”.这表现在制度安排上就是,村干部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又受到上级的指导、监督、约束,完成上级委派的任务.只是
改革开放前,广大农民被严格限制在农产品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领域之内,产品结构也比较单一.而且,农民往城市流动也受到户籍政策的严格限制,无法广泛地从事工商业并提高收入.rn
谈乡村振兴首先需要弄清楚乡村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何在.仅从物质功能的角度来认识乡村,显然无法洞察乡村在中国社会中的真正位置,也无法把握乡村振兴的历史意义.因为如果仅仅
在信息化时代,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离不开数字化治理技术的支撑.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城乡数字鸿沟日益加大.城乡数字鸿沟表现为城乡之间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
在众多优秀的民间文学中,“白蛇传”故事脱颖而出,成为自电影在中国诞生以来最为热门的改编题材;以1926年以来的十三部“白蛇传”的电影改编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其中四部
乡村振兴是新兴事物,是党和国家战略思维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和新突破.认识和探索乡村振兴需要有新的思维.rn首先要有空间的思维.这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乡村振兴的单元选择,一层
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朋辈影响力,由于其存在形态的“散”,发挥作用的“隐”,作用力度的“微”,其不凡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助作用长期被忽视。借助朋辈影响力的正能量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作用,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理念。高度重视朋辈影响力,一要指导得当,形成相对稳定的优秀朋辈队伍;二要支持有力,提供朋辈影响力发挥作用的平台;三要激励及时,使朋辈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四要管理有效,推进高校朋辈影响力的长效发展。
中国现代民俗学似乎并没有很好地“现代化”,就已经被“后现代”的哲学思潮裹挟着进入了一个碎片化的学术时代.rn自从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发布以来
以实现农民主体地位为重要抓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题中之义,农民主体地位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归属,乡村振兴是农民主体地位的现实指向,实现农民主体地位是时代之需、实践之需、理论之需。推动农民主体地位实现既要重视乡村组织振兴,又要强调农民主体权利的保障;既要引导农民树立主体意识,又要重视农民主体能力的提升和人才振兴。既要重视乡村产业振兴和经济持续发展,又要践行乡村生态理念和培育文明乡风。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和目的出发,以农民、农村、农业为核心和本质,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始终以农村、农业为载体,力求科学实现乡村全
公务员、事业编和编外用工构成了当前乡镇人事管理的三元结构.三者的身份地位不同,角色扮演不同,责任担当也有差异.公务员政治地位最高,政治责任强,流动性大,在乡镇经历多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