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作为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典,其收录竹部字一百四十四,重文十五,这些字比较系统、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作为“竹文明的发源地”的独特文化意蕴。本文从词义入手,对《说文解字·竹部》中与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密切相关的字词进行整理与分析。通过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等书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探讨,阐释中国古代社会各方各面所体现的竹军事文化特征及中国竹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民族文化;塑造;竹文化
作者简介:马蓝(1993.5-),新疆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1
一、军事器械及材料
《说文·竹部》:“箭,矢也。”[1]P95段注:“矢竹也。矢竹者,可以为矢之竹也。”[2]P189
《说文·竹部》:“箘,箘簬也。”[1]P95又:“簬,箘簬也。”[1]P95段注:“箘簬、聆风也。按箘簬二字一竹名。”[2]P189
《说文·竹部》:“筱,箭属。小竹也。”[1]P95又:“簜,大竹也。”[1]P95
《说文·竹部》:“箛,吹鞭也。”[1]P98又:“篍,吹筩也。”[1]P98段注:“箛篍起居课后先。起居谓晨起夜卧及休食时。督作之司以此二者为之节度。”[2]P198
《周易·系辞下》:“弧矢之利,以威天下。”[3]P199一语道破军事能力之于中国古代国家的重要程度。《说文·竹部》中也有许多古代军事武器及其相关的字,构成古代军事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冷兵器时代,竹子其自身刚柔兼备、便于加工、携带方便,易于取材等特点成为早期弓箭的主要制作材料,远在石器时代就成为人们狩猎的重要工具。弓箭出现的时间,也许可以上溯到遥远的神话时代。中国脍炙人口“后羿射九曜”的传说,就塑造了一个手持弓箭的神话英雄。
二、军事凭信
《说文·竹部》:“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1]P66段注:“周礼。门关用符节。符节者、如今宫中诸官诏符也。国家当发兵。遣使至都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2]P191
中国自古疆域广阔,军事命令的传达便显得尤为重要。符是用作信物的一定长度的竹简,也称“符节”,是所发兵符和使者所持节的统称。《史记·高祖本纪》:“秦王子婴素车白马,係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軹道旁。”[4]P278司马贞索隐引韦昭曰:“符,发兵符也;节,使者所拥也。”(《史记·酷吏列传》)[4]P763
符是中国古代朝廷置官、封爵、派遣使节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其中司调兵遣将一职时,分为左右两半,一半为君王所持,一半为兵将所持。调兵信使需与将领所持之符相合,方可调兵。《史记·魏公子列传》:“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4]P649也是因为符的这个特点,“符”字词性变化,有了现今“符合、相同”的意义。
三、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竹文化在中国千年的继承和发展中显得的日益重要,并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竹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的保存和传播有着重要意义,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也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时至今日,竹文化仍是我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定会继续流传,竹是东方美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中国的文化深深浸透了竹的印痕。相信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极富生命力的中国竹文化,在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巨变,正以稳固的步伐迈向世界,迈向未来。相信中国竹文化一定会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竞争中继续形成中华民族新的文化精神和品格。
通過对以上汉字的分析和研究,《说文·竹部》相关字的所反映的中国传统军事文化蕴涵比较清楚地得以展现。首先,从上古时期我们通过对汉字造字方法的分析,窥探到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特点以及中国传统竹文化与日常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其次,每一类竹工具都各司其职,竹部字对食器详尽的分类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一向尊崇的“民以食为天”的态度。最后,“竹”作为中国传统音律“八音”之一,各式各色的竹乐器对于中国传统民乐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以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象征的竹文化产业也不断与世界竹文化接轨,服务更广大人民。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97.
关键词:民族文化;塑造;竹文化
作者简介:马蓝(1993.5-),新疆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1
一、军事器械及材料
《说文·竹部》:“箭,矢也。”[1]P95段注:“矢竹也。矢竹者,可以为矢之竹也。”[2]P189
《说文·竹部》:“箘,箘簬也。”[1]P95又:“簬,箘簬也。”[1]P95段注:“箘簬、聆风也。按箘簬二字一竹名。”[2]P189
《说文·竹部》:“筱,箭属。小竹也。”[1]P95又:“簜,大竹也。”[1]P95
《说文·竹部》:“箛,吹鞭也。”[1]P98又:“篍,吹筩也。”[1]P98段注:“箛篍起居课后先。起居谓晨起夜卧及休食时。督作之司以此二者为之节度。”[2]P198
《周易·系辞下》:“弧矢之利,以威天下。”[3]P199一语道破军事能力之于中国古代国家的重要程度。《说文·竹部》中也有许多古代军事武器及其相关的字,构成古代军事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冷兵器时代,竹子其自身刚柔兼备、便于加工、携带方便,易于取材等特点成为早期弓箭的主要制作材料,远在石器时代就成为人们狩猎的重要工具。弓箭出现的时间,也许可以上溯到遥远的神话时代。中国脍炙人口“后羿射九曜”的传说,就塑造了一个手持弓箭的神话英雄。
二、军事凭信
《说文·竹部》:“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1]P66段注:“周礼。门关用符节。符节者、如今宫中诸官诏符也。国家当发兵。遣使至都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2]P191
中国自古疆域广阔,军事命令的传达便显得尤为重要。符是用作信物的一定长度的竹简,也称“符节”,是所发兵符和使者所持节的统称。《史记·高祖本纪》:“秦王子婴素车白马,係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軹道旁。”[4]P278司马贞索隐引韦昭曰:“符,发兵符也;节,使者所拥也。”(《史记·酷吏列传》)[4]P763
符是中国古代朝廷置官、封爵、派遣使节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其中司调兵遣将一职时,分为左右两半,一半为君王所持,一半为兵将所持。调兵信使需与将领所持之符相合,方可调兵。《史记·魏公子列传》:“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4]P649也是因为符的这个特点,“符”字词性变化,有了现今“符合、相同”的意义。
三、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竹文化在中国千年的继承和发展中显得的日益重要,并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竹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的保存和传播有着重要意义,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也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时至今日,竹文化仍是我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定会继续流传,竹是东方美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中国的文化深深浸透了竹的印痕。相信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极富生命力的中国竹文化,在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巨变,正以稳固的步伐迈向世界,迈向未来。相信中国竹文化一定会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竞争中继续形成中华民族新的文化精神和品格。
通過对以上汉字的分析和研究,《说文·竹部》相关字的所反映的中国传统军事文化蕴涵比较清楚地得以展现。首先,从上古时期我们通过对汉字造字方法的分析,窥探到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特点以及中国传统竹文化与日常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其次,每一类竹工具都各司其职,竹部字对食器详尽的分类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一向尊崇的“民以食为天”的态度。最后,“竹”作为中国传统音律“八音”之一,各式各色的竹乐器对于中国传统民乐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以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象征的竹文化产业也不断与世界竹文化接轨,服务更广大人民。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