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面线院前社最值得驻足的面线风景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gming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院前社,如果错过“世文面线”,乡味显然不够完美。要是你像我一样是一个“城炮”,面对眼前浮现的一排排在阳光下迎风飘扬的手工面线,应该会倍感兴奋吧。
  跟大部分的闽南村落一样,院前社人自古以耕种务农为生计,除其之外,院前社人也如传统村落一般,考虑到田地的有限使用,也不乏有人下南洋从商或是学得一门看家养家的营生手艺。院前社的“世文面线”是仅存还可以让游人一探的传统手艺工坊。这里是整个海沧区仅存的传统手工面线作坊,其面线制作的年限已达37年。
  据“世文面线”第二代手作人黄亚种介绍,“世文”是他父亲的名字,和其他院前社人不同,他的父亲黄世文机缘巧合地习得做面线的手艺,并选择在院前社设坊制作,一人带领全家人全心做面线,既养活了自己也顾全了一个家。面线,在闽南也称“面干”,是闽南人日常最爱食用的一种传统面食,一碗蚵仔面线或是猪脚面线是闽南人的乡愁,特殊节点节庆面线的使用与食用更是闽南人不可或缺的传统食物。从小看着父亲黄世文做面线,7岁开始对做面线产生兴趣,黄亚种渐渐地从觉得好玩逐步动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面线。黄先生说,因为生计考量也因为享受做手工面线带来的成就感,一做就是三十几年。
  春节过后,因为天气变化莫测,“世文面线”已休工好几日,只等待着好天气的眷顾。这日,天气极佳,黄家旧时农舍的大院子晒满面线,在惊呼之余,黄先生介绍游人参观“世文面线”,最引人兴趣的莫过于如何做出好吃的面线来。根据黄先生讲解,从面粉变身面线有七大步骤,说来简单,但要做成一直受到客人喜欢吃的面线的秘诀,是手艺人长年手做的经验累积,加上对于天气变化的正确判断。先是将面粉和水按照比例搅拌,经搅拌后做成“面疙瘩”,再通过压拌机压拌成半成品,随后进入出面线的环节,然后将面线放置于户外阳光底下晒五六分钟,最后是将晒成的面线进行手工卷面线,再经过两天的晒干,装袋完成。黄先生说,这七道制作程序看似容易,却要视天气的好坏而定,两天之内没有经过阳光的晾晒,面线就会变酸,不能放久也不好吃,而山头有雾气缭绕的晴朗天气,说明空气湿度比较高,做出来的面线则好吃。当然也并不是阳光普照的日子就可以做出口感极佳的面线,比如六、七月的阳光晒起来的面线就不够好吃等等。关于天气因素对于做面线的产量及质量的影响,黄先生坦言不少同行会选择使用烘干机进行面线烘干,然而经烘干机烘干的面线就是不如经阳光自然晒成的面线口感好,自然风和太阳晒成的东西即是有无可比拟的口感。
  全程观看并体验这种家庭式的手做面线,知道面粉如何华丽变身面线,是不可错过的一道院前风景。
其他文献
翻阅历史照片,无论中西,一开始的野餐总归还是贵族和文人雅士热爱的休闲方式。野餐中的人们虽身在野外,总是免不了衣冠楚楚,餐具齐备,装扮齐整的仆人站立一旁,随时听候差遣。从贵族走向普通民众,野餐这件古老的美事,经历了诸多的社会革命与生活变革。这为轻松愉悦的野餐赋予了历史的纵深与魅力。原来,野餐也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权利。  严肃的野餐历史  野餐郊游,历史上是贵族和文人雅士喜爱的活动。早在中世纪的欧洲,贵
期刊
青礁慈济宫与院前社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前来慈济宫的信众游人多多少少会到院前社,同样造访院前社的游人大部分也会顺道慈济宫,这一庙一村构成了青礁最具乡俗特色的聚集区块。  慈济宫作为保生大帝民间信仰的祖庙所在,每年吸引前来进香的信众不计其数,而院前社看似普普通通的闽南村落,却因是“开台王”颜思齐的祖籍老乡,也引来大批台湾同胞前来追念其先辈的原乡与亲情,一神一人的影响力将院前与慈济宫巧妙地关联在一道
期刊
Q1野餐之前忙什么?  先决定主题,再检视手边有什么适合的道具和食材,并决定合适主题的野餐地点。  餐食: 有时候直接在超市购入,再带到野餐场地摆盘,有时候会自己亲手做,也尽量准备冷了也会好吃的食物。  餐具: 我们大多数的野餐道具都是家里现有的器具,很少为了要完成一次野餐添购新的东西。假如缺什么,我们爱去一镑店或是类似Tiger这样的杂货店找看看有没有便宜的替代品。我们还会自制牌子或蛋糕小插旗当
期刊
记得小时候,每次跟奶奶去乡下的外家寻亲戚,临走时他们总是会嘱咐我们再来,特别是热闹的时阵来。“热闹”是闽南社里人对自己乡里社祀的代称,一般就发生在新正过后,农历正月到四月期间,那是每个乡社最隆重的时间。霎时间,时光流转,社人戴上上世纪的宽边礼帽,孩童扮着他们的爷爷或者祖爷小时候扮过的古貌,偶像在众人的簇拥下,在更迭的背景中巡游在往日生活的边际,虽然有时满眼光怪陆离,不惑难解,但却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所
期刊
不晓得是好天气的关系,还是百年古厝给人的感觉,位于海沧青礁村的院前社,像是都市里的一处放松所在。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相比,这里悠闲绿意的乡村氛围,让人脚步不由得也跟着放慢、心也跟着沉静下来。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当下的院前社,那么“城市后院”颇为恰当。  从厦门岛内出发,穿过海沧大桥,直奔马青路,驱车不到十五分钟,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青礁慈济宫,而与青礁慈济宫隔道相临的便是院前社。身处青礁慈济宫鸟瞰院前社
期刊
在岵山大大小小几百栋古厝中,最受推崇的莫过于福兴堂。不仅是因为福兴堂拥有保留完好的古厝形态,以及古厝中不计其数、跨越宗教性质的石雕与木雕,更因为福兴堂内居住的李姓后人对宅邸的情感。也正是因为有人居住,生活的习性得以延续,房子也变得更有人情味起来。  文化和摆设都是死的,唯有保留完好的生活生产方式,能让整个村落“活”起来,古厝亦是如此。“如果这里没人居住,相信这里破损得一定会更快。”李家的第四代孙女
期刊
在院前济生缘菜地,你可以开启多种玩乐模式。除了学习农业小知识,还能体验当“农夫”的乐趣,烤地瓜、磨豆浆、识农具等乡间野趣,让人重返古早时光。在菜园无忧漫游,来一场智趣合一的亲子秀,是家长与孩子最美的温暖画片。  烤地瓜  重返乡野旧时光  烤地瓜,闽南又称“烰番薯”。对许多闽南乡人而言,“烰番薯”简直就是童年最具野性的田间玩乐。因为田间除了可以发泄过分的精力外,还是白吃“午餐”的最佳场所,所用番薯
期刊
瑞士拥有密集而高质量的公路,发达完备的公共交通系统,车辆或船舶总有一个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果选择驾车,那么你几乎可以到达所有的瑞士城市或小镇,随心所欲地在乡间小路上驻足留影。当然,法律禁止机动车驶入的地方除外。如果选择火车,无论是经典快线还是形式各异的登山小火车,准时得就像瑞士手表,你大可放心地跟着五花八门的火车线路,壮游瑞士。  在瑞士环游之路上,旅程本身就是目标。这条长达1000英里的线路将穿越
期刊
提到老外们的野餐,总是让人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象,毕竟野餐是个舶来品。蔡澜曾经在谈到野餐的文章中说:﹁欧洲人对野餐很讲究,有块专用的地毯,特制的藤篮内装着杯碟刀叉,吃得幽雅。﹂那说的是十八世纪的英国贵族。自从法国大革命将野餐这档子事变得亲民又随意之后,你会发现,老外们吃起野餐来,比自古以来讲求一定要﹁曲水流觞﹂的中国人随意自在得多。  和老外朋友们的野餐,约在黄厝海滩。前日晚上大雨倾盆,刚好把海滩和
期刊
Grand Tour,意为“壮游”,是瑞士旅游局2015至2016年主推的瑞士环游之旅,包括自驾环游和火车环游瑞士全境。在即将到来的暑期,这无疑又是中国游客的绝佳旅游线路。旅游局悉心准备的梦幻路线,达人们倾囊传授的实战资讯,不知道是否让你也蠢蠢欲动,来一场风风火火的壮游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