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儿痛快最重要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z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老外们的野餐,总是让人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象,毕竟野餐是个舶来品。蔡澜曾经在谈到野餐的文章中说:﹁欧洲人对野餐很讲究,有块专用的地毯,特制的藤篮内装着杯碟刀叉,吃得幽雅。﹂那说的是十八世纪的英国贵族。自从法国大革命将野餐这档子事变得亲民又随意之后,你会发现,老外们吃起野餐来,比自古以来讲求一定要﹁曲水流觞﹂的中国人随意自在得多。
  和老外朋友们的野餐,约在黄厝海滩。前日晚上大雨倾盆,刚好把海滩和天空冲得特别干净。三月的厦门,游客也不多,午后只有三三两两走在海滩上,如果不在意海风扬起的细沙“一不小心”沾上食物,黄厝确实是一个适合野餐的好地方。
  Claire和Judy是这次野餐的召集人,也是唯二的两个中国人。他们和他们的老外朋友们是厦门白鹭极限飞盘队的队友,老外们喜欢运动,于是一提到野餐便有些一呼百应的意思。特别是欧洲人,亚洲的阳光和厦门的海总是让那些生活在阴天居多的国度的人艳羡不已。
  说起这场野餐,因为组织者和实际准备野餐食品的人的关系,更像是一场欧洲人的野餐。蔡澜曾经在一篇谈到野餐的文章中说,“欧洲人对野餐很讲究,有块专用的地毯,特制的藤篮内装着杯碟刀叉,吃得幽雅。”我想那应该是属于18世纪英国皇室与贵族们的方式。有人说,几乎所有在餐桌上挥霍时间的享受都是欧洲贵族发明的,即便是看似草根的野餐也得益于他们狩猎之后的无所事事。之后野餐这种形式跨越英吉利海峡,在英国和法国的贵族中受到追捧。英国人当然保有他们固有的绅士与严谨,如果说真正将野餐带入大众的,还要数浪漫的法国人。
  野餐在法语中可以翻译为“没什么大不了的野外觅食”,法国小伙Brice显然便是这种“法式野餐”的践行者。对此他提供了另一种有趣的说法:大约是在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之后,社会主义开始在法国盛行,那个时候的法国工人们为了排遣假期中的无聊,但又吃不起价格昂贵的餐厅,于是三三两两约到户外,边吃边玩,才慢慢形成当代野餐这样的形式。无产阶级的野餐习惯一直在法国保留到了今天,就如同今天Brice的准备:今天的野餐布是Claire提供的披肩和Jen的两块瑜伽垫;他们一般不太需要帐篷和防潮垫,因为欧洲人不像亚洲有着充足的阳光,他们会确定好完全放晴的日子,绝不用担心雨水的困扰;此外,在食物的准备上,他们贯彻了方便携带和能够吃饱的方针,土豆、煎饼和沙拉是西式野餐的首选,卖相自然是其次了。在海边随意地找一块清净点儿的地方,简单铺上野餐布,展开海滩椅,再把能吃的东西统统端上台面,准备工作就是这么随性和简单。
  老外的野餐怎么吃
  野餐免不了要谈谈吃的部分。虽然欧洲人向来以严谨出名,但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的Ivan和来自法国的Brice显然是年轻人中的潮流翘楚,玩起花样来也是方式繁多。他们是富有经验的野餐者,而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准备野餐的食物上,他们所准备的野餐食物,方便携带、能吃饱、顺道介绍一下家乡美食,是他们准备这次野餐的中心思想。
  Brice花了很多时间准备了土豆沙拉,欧洲人是出了名的爱吃土豆。大概就和中国人普遍爱吃面条与米饭一般,在欧洲人的餐桌上,土豆基本上能够同时扮演主食和副食的存在。在Brice看来,做一些土豆带去野餐是一些欧洲家庭的野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下午进行的野餐中,能够稍微填饱肚子也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欧洲人爱吃土豆,来自巴塞罗那的Ivan同样证明了这一点。他费了很多力气准备了一种在西班牙语中称作“Tortilla”的饼,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煎蛋卷。Ivan的煎蛋卷做法和准备过程异常复杂,但成品却是野餐的不二之选。做成饼之后的煎蛋卷方便携带,又能够提供足够的饱足感,在野餐现场,简单地用刀子分成几份,不仅方便和朋友们一起分享,还能略微代入一些野餐时动手操作的临场感。
  在餐后甜点的选择上,Brice的作法有趣而又值得借鉴。他们细心地把各种不同水果和可以直接生吃的蔬菜切成小块,再用竹签子串在一起,然而在这中间还夹杂着一小块鸡肉。Brice解释说,因为野餐的时候,带东西是个麻烦事儿,而且在欧洲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走来走去拿东西十分不方便,为了方便就把所有的东西串在一起。Brice笑说中国人的烹饪太过油腻,他们会把生的蔬菜例如胡萝卜也串在一起,吃起来果然清脆又爽口。
  当然,野餐中也少不了各种snacks和酒。气泡式鸡尾酒能够提供恰到好处的酒精度,能够略微烘托气氛,又不至于让你太过上头。如果想要更爽一些,一定会有人带来威士忌之类的烈酒,在阳光和沙滩中喝点酒,是全世界各国人民都乐意做的美事。因为要工作而没来的法国人Clement托朋友捎来了cupcake和可颂面包,Clement是厦门一家蛋糕店的厨师长,吃完油腻的土豆泥,再来点餐后甜点,可以说是这场野餐最完美的ending。
  去野餐时别忘了带上爱与自由
  音乐、啤酒、游戏,仿佛是为了野餐而生,最著名的莫过于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人们以爱与和平的名义所进行的那次盛大的“野餐”,嬉皮士们将野餐这档事赋予了更多有趣的解读。由此可见,虽然名义上是野餐,如何取悦自己,让自己更满足,显然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喜欢摇滚乐的小帅带来了便携式的蓝牙音响。音响的效果不一定要好,放正确的音乐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你当然不能放民谣和古典,只有摇滚乐和电子乐才最符合野餐时自由自在的气氛;菲律宾姑娘Jenifer带来了她的瑜伽垫,和另一个意大利姑娘在海滩上做瑜伽,当然是为了不放过这稍纵即逝的阳光;然而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们带来的飞盘。在厦门,有一群老外很热衷于飞盘运动,他们甚至有着自己的飞盘队。虽然飞盘在中国依然是一项新鲜的运动,但却十分适合在野餐时进行。职业的飞盘比赛需要半个大足球场的场地,但是如果“Just for fun”,你只需要会抛会接就行。飞盘这个游戏很适合天性腼腆拘谨的中国人,因为上手不难,又容易摔跤打滚出洋相,反而很容易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如果说野餐在中国的方式显得“冷静而腼腆”,中国人喜欢的饮食于野,更像是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这样的民俗。那么起源于西方的野餐则更加天性自由,不需要太复杂的料理与准备,无需顾虑是否吃得好不好,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玩得痛快才是最重要的事。
其他文献
塌寿  闽南古厝下落大门所在建筑区块,一般呈内凹形状,将古厝的檐廊装饰等建筑精华囊括在内。一般是屋主财力与格调的最佳展示空间。  境面壁  是与塌寿构成古厝门面的又一建筑局部。指的是古厝下落厝身除塌寿外的左右墙面。墙面上部一般取用特制红砖装饰而成,下部则多用白石。
期刊
玩过菜地,吃过亲手采摘的菜蔬,稍微休息放空后,便可轻松来一场古村落老厝游。都说古厝游、游古厝,到底身处院前社怎么个游法,是跟着村人自行规划的老厝指南匆匆一看一走呢?还是没有太大负担一味从容寻觅?如果稍留意院前村口提供游人一看的村落地图,或许已在心中对院前有一种宏观的想象,甚至从一二古厝的名称便能发现院前可能是闽南古村落的一处简略缩影。于是,带着一番宏观的想象,不妨选择后一种寻觅院前古厝的从容方式随
期刊
翻阅历史照片,无论中西,一开始的野餐总归还是贵族和文人雅士热爱的休闲方式。野餐中的人们虽身在野外,总是免不了衣冠楚楚,餐具齐备,装扮齐整的仆人站立一旁,随时听候差遣。从贵族走向普通民众,野餐这件古老的美事,经历了诸多的社会革命与生活变革。这为轻松愉悦的野餐赋予了历史的纵深与魅力。原来,野餐也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权利。  严肃的野餐历史  野餐郊游,历史上是贵族和文人雅士喜爱的活动。早在中世纪的欧洲,贵
期刊
青礁慈济宫与院前社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前来慈济宫的信众游人多多少少会到院前社,同样造访院前社的游人大部分也会顺道慈济宫,这一庙一村构成了青礁最具乡俗特色的聚集区块。  慈济宫作为保生大帝民间信仰的祖庙所在,每年吸引前来进香的信众不计其数,而院前社看似普普通通的闽南村落,却因是“开台王”颜思齐的祖籍老乡,也引来大批台湾同胞前来追念其先辈的原乡与亲情,一神一人的影响力将院前与慈济宫巧妙地关联在一道
期刊
Q1野餐之前忙什么?  先决定主题,再检视手边有什么适合的道具和食材,并决定合适主题的野餐地点。  餐食: 有时候直接在超市购入,再带到野餐场地摆盘,有时候会自己亲手做,也尽量准备冷了也会好吃的食物。  餐具: 我们大多数的野餐道具都是家里现有的器具,很少为了要完成一次野餐添购新的东西。假如缺什么,我们爱去一镑店或是类似Tiger这样的杂货店找看看有没有便宜的替代品。我们还会自制牌子或蛋糕小插旗当
期刊
记得小时候,每次跟奶奶去乡下的外家寻亲戚,临走时他们总是会嘱咐我们再来,特别是热闹的时阵来。“热闹”是闽南社里人对自己乡里社祀的代称,一般就发生在新正过后,农历正月到四月期间,那是每个乡社最隆重的时间。霎时间,时光流转,社人戴上上世纪的宽边礼帽,孩童扮着他们的爷爷或者祖爷小时候扮过的古貌,偶像在众人的簇拥下,在更迭的背景中巡游在往日生活的边际,虽然有时满眼光怪陆离,不惑难解,但却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所
期刊
不晓得是好天气的关系,还是百年古厝给人的感觉,位于海沧青礁村的院前社,像是都市里的一处放松所在。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相比,这里悠闲绿意的乡村氛围,让人脚步不由得也跟着放慢、心也跟着沉静下来。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当下的院前社,那么“城市后院”颇为恰当。  从厦门岛内出发,穿过海沧大桥,直奔马青路,驱车不到十五分钟,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青礁慈济宫,而与青礁慈济宫隔道相临的便是院前社。身处青礁慈济宫鸟瞰院前社
期刊
在岵山大大小小几百栋古厝中,最受推崇的莫过于福兴堂。不仅是因为福兴堂拥有保留完好的古厝形态,以及古厝中不计其数、跨越宗教性质的石雕与木雕,更因为福兴堂内居住的李姓后人对宅邸的情感。也正是因为有人居住,生活的习性得以延续,房子也变得更有人情味起来。  文化和摆设都是死的,唯有保留完好的生活生产方式,能让整个村落“活”起来,古厝亦是如此。“如果这里没人居住,相信这里破损得一定会更快。”李家的第四代孙女
期刊
在院前济生缘菜地,你可以开启多种玩乐模式。除了学习农业小知识,还能体验当“农夫”的乐趣,烤地瓜、磨豆浆、识农具等乡间野趣,让人重返古早时光。在菜园无忧漫游,来一场智趣合一的亲子秀,是家长与孩子最美的温暖画片。  烤地瓜  重返乡野旧时光  烤地瓜,闽南又称“烰番薯”。对许多闽南乡人而言,“烰番薯”简直就是童年最具野性的田间玩乐。因为田间除了可以发泄过分的精力外,还是白吃“午餐”的最佳场所,所用番薯
期刊
瑞士拥有密集而高质量的公路,发达完备的公共交通系统,车辆或船舶总有一个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果选择驾车,那么你几乎可以到达所有的瑞士城市或小镇,随心所欲地在乡间小路上驻足留影。当然,法律禁止机动车驶入的地方除外。如果选择火车,无论是经典快线还是形式各异的登山小火车,准时得就像瑞士手表,你大可放心地跟着五花八门的火车线路,壮游瑞士。  在瑞士环游之路上,旅程本身就是目标。这条长达1000英里的线路将穿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