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镜动态观察大肠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k2pwerq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39岁,2004年7月5日患者主诉间歇腹痛伴有血便和排便困难就诊。急诊结肠镜检查:见大肠距肛门10~14cm区域肠黏膜轻度肿胀,表面散在分布多个针尖大小黏膜下渗血点,樱红色和暗红色,肠黏膜表面见散在点片状渗血和点状白苔,乙状结肠距肛门18~22cm区域肠黏膜轻度肿胀,发白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花斑样改变。可见点状渗血。各部位分别进行局部活检。

其他文献
患儿男,4岁.因突发呕咖啡色液体30 ml入院.体格检查:上腹部轻压痛,无其他阳性体征.查呕吐物潜血(++).胃镜检查黏液湖见少量咖啡色液体,胃角见一长蒂肿物凸向十二指肠球部,堵塞幽门口,胃镜勉强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可见一息肉样隆起,当时考虑息肉嵌顿入球部,退镜至胃窦处,以活检钳夹持息肉长蒂颈部将其拉出至胃窦部,见息肉大小约3.0 cm×4.0 cm,表面黏膜粗糙、发红,血管丰富,高低不平,呈分
常见的胃肠道迷走组织为胰腺、胃腺和十二指肠腺等,多异位于胃和小肠,亦称为腺体异位。异位的组织中以胃黏膜最常见(约占80%),十二指肠黏膜罕见,我院发现1例,报道如下。
患者女,41岁,因"发现胃底隆起性病变6年,腹胀2年"于2009年7月入院.患者2003年胃镜检查发现胃窦单发息肉、胃底隆起病变,行息肉电凝术治疗,胃底隆起病变未进一步治疗.2006年腹部CT检查示胃底贲门区囊性占位病变,考虑良性,来自胃壁浆膜下可能,未处理,期间一直无症状.
外伤性十二指肠壁内血肿临床较少见,且因其解剖位置上的特殊性,诊治比较困难.我院2009年共收治2例外伤性十二指肠壁内血肿,并成功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术,术后患者完全康复,现总结诊治体会如下.
患者女,60岁,十余年来反复发作性右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或有黄疸。诊为“胆石症”,经消炎治疗可缓解。3个月前曾有剧烈右上腹疼痛史,经外院治疗后症状缓解。无明显黄疸。1周来因右上腹疼痛复发加重而收治入院。查体:生命征正常,神疲,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压痛,无肌紧张,Murphy征(一),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腹部B超:肝内胆管积气,胆囊显示不清,肝内外胆管未见结石。
患者,女,15岁,因"黑便伴贫血貌近十年"入院,患者于6~7岁时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间断黑便,2~3次/d,伴有面色苍白,无呕血、便血,无腹痛腹胀,无头晕黑朦.当地医院多次查大便隐血阳性,血常规提示小细胞性贫血,考虑失血性贫血,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输血治疗.2005年在外儿科住院治疗,行胃镜及肠镜检查:胃与结肠多发血管瘤,患者家属拒绝手术及内镜介入治疗.出院后黑便症状无缓解,伴有乏力不适,每年输少浆血2次
目的初步评估螺旋管式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7月至9月间采用经口螺旋管式小肠镜诊治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包括内镜插入深度、检查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活检与治疗结果等。结果2例诊断为小肠克罗恩病,活检病理提示为活动性炎症和肉芽组织;1例诊断为小肠肿瘤,活检病理提示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检出空肠溃疡;1例检出空肠术后吻合口及空回肠多发息肉,并行息肉氩离子凝固术
随着腹腔镜和内镜器械的发展以及操作技术的迅速提高、成熟,越来越多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接受微创手术.2004年至2009年我院采用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手术对5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并和45例传统开腹手术取石术患者资料进行对比,发现EST+LC两镜联合治疗方法有减轻痛苦、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优点,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小切口开腹术配合内镜治疗黑斑息肉综合征(PJS)小肠多发息肉的疗效。方法对临床诊断为PJS的患者进行小肠多发息肉的术中内镜治疗,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内镜下息肉治疗的完成情况、小肠息肉切除的数量、大小以及与内镜下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等。结果8例患者共在术中切除812枚息肉,直径〈10mm384枚;10~30mm 356枚;〉30mm 72枚,其中最大者45mm×38mm。术后出现肠功能障碍1例,腹部
目的总结单中心腹腔镜胆囊切除致胆管损伤近年的变化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近期组(2003年6月至2009年3月)和早期组(1992年10月至1998年6月)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近期组18613例中发生胆管损伤11例(发生率0.06%),包括胆管横断伤2例(1例是中转开腹以后发生)、胆管分离性损伤3例、电凝伤2例(肝总管1例、副肝管1例)、胆总管部分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