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参加全国“人教杯”中职语文教师技能大赛,抽到了《将进酒》这个题目,便打算以经典课堂应对经典文本,以“情感”为底色,以“文化”为亮点,以“项目”为热点,细品辨读,自主悟读,个性美读,先缘情后索法,师生一同触摸李白那敏感而纯净、狂放而寂寞的灵魂。
《将进酒》太经典,越经典越不好上,选手熟悉,评委更熟悉,比赛时难免顾虑太多,但反过来想,如果这么经典的篇目你能大胆上出新意,那就更出彩。冥思苦想之后,笔者设计了“千古寂寞”这条主线,以“多元对话”触摸李白的灵魂。正式比赛时,开启“忘我”模式,淋漓尽致地呈现自己的设计理念与教学风格,先打动自己,才能感染评委。比赛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既定方案又进行了微调,力求环环相扣,首尾呼应,以点带面,又聚点成焦。整个教学设计,以项目引领,重在挖掘学生的思辨能力,对文本以及作者的情感进行“分割”。
一、巧设导语,为项目教学凝神蓄势,开启情感
笔者设计的导语是:
“谪仙”也好,“诗仙”也罢,总是应了一句话——“高处不胜寒”。李白是流露过孤独的,有他自己的《月下独酌》为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独处时的李白,那么群聚时的李白难道就不孤独了吗?
设计意图:李白在《将进酒》中的情感复杂多变,要一下子摸透理清,对学生而言难度颇大,因此,抓住其情感的最核心点,再来进行辐射理解,学生就有了一个可依托的情感平台。
二、运用比照,趣玩项目教学的“跳格游戏”,“分割”情感
笔者效仿网络游戏中的“过关游戏”,在教学中设置了难度系数
递增的“跳格游戏”。从两个不同版本的经典朗读中,捕捉李白的多重情感。
师:请大家先听一听胡乐民版本
的《将进酒》,听听“胡式李白”读出了李白的哪些情绪。
第一组:我们觉得首句“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读出了李白的“悲”。
师:答得真好,李白悲什么呢?他悲时间都去哪儿啦?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头?李白有这么小资吗?当然不会,他悲时空的长河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他悲人生倏忽,世事无常,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第二组:我们觉得胡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读出了李白的“耍性子”,也就是名士身上的“狂狷之气”。
师:妙啊!这一句口气真大,够自信够豪放够洒脱。“莫使金樽空对月”,然而李白明明早就有过“举杯邀明月”的惨痛;“天生我材必有用”,然而李白一出长安整整8年游荡,日子就这么闲过去了;“千金散尽还复来”,皇帝当年赐下的百金自然早就散尽,但又从没有听说有下一个“百金”。马云说他当初的狼狈惹人爱,祥林嫂说她的小阿毛被狼叼惹人厌。得意者说“尽欢”那是真欢,失意者说“尽欢”全是心酸。我们这一组同学眼光真毒,看出了李白的“狂”。实际上,是天才的任情负气。
第三组:我们觉得胡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读出了李白的“不平衡”,李白是一个典型的“愤叔”。
师:分析得真好!不如我们想象一下李白的心理独白——“权贵,我看不起你们,富贵于我如浮云,王侯于我如粪土。但我只能长醉,因为醒来一看,长安依然是你们的长安,压根就没有我的地儿。但我李白宁愿‘痛饮狂歌空度日’,也不屑与你们为伍!”说到底,李白依然是一个传统的“国士”,内心始终信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第四组:我们觉得胡版“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读出了李白的“缺心眼”,明明是客人,却反客为主,太过放肆无礼。
师:真大胆,居然敢这么说李白!
不过还真对,像李白那样的客人真是世间罕有,拿你的钱请客,还两眼直瞪着你,一个劲地劝你,“喝,喝,喝,放心,钱有的是,不够?卖你家房。”然而,这样一种放肆,正可以说明在这样的场合李白是无所顾忌的,他可以心安理得地“耍无赖”。人生之快事莫过于置酒会友,更何况是一帮知根知底的莫逆之交。然而,人生愁事,也是李白说的“举杯销愁愁更愁”。世上的孤独有两种,一种是“形单影只”,一种是“满座皆欢”。李白在好友的酒席上,浇的是自己的块垒。他用狂放之气,悲凉之味,愤激之意,酿了一坛永远饮不尽的“万古愁”,种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在李白心里打了一个永远解不开的“死结”。这才是李白的宿命。然而李白毕竟是李白,他的悲与愁绝不是小悲轻愁,而是雄悲与豪愁,唯有滔滔急流的黄河水,才唱得出他的寂寞之歌。
师:接下来,我们听一听另一个版本,央视“唐之韵”版本,这一“版”的李白你觉得怎么样?他们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1:第一版放荡豪壮,第二版惆怅悠远。
学生2:“胡乐民版”宛如李白附体,直接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面前,演绎出了今人与古人的惺惺相惜,相见恨晚;“唐之韵版”则宛如一位肝胆相照的知己,忍不住长吁短叹,李白啊,李白!你的人生怎么就这么不顺呢?演绎出了今人与古人的心照不宣,同病相怜。
师:同学们把握的真准,连味都咂摸出来了。真正的知己都是懂李白的,懂他的寂寞。所以,岑夫子微笑着纵容李白在自家的酒席上反客为主,恣意呼喝;所以,杜甫仰慕心疼李白,一眼看穿,“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是啊,纵然是才气惊天的李白,他其实也是被这个世俗冷落死的。李白的那坛“千古愁”里,融入的是从古至今所有失意之士的悲怆与不甘、坚持与辛酸。
三、PK名家,回归项目教学的实践“原点”,体味情感
师:名家读《将进酒》,都读出了自己的味道,但同学们不必被名家吓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模式,我们不妨也来场个性化诵读比拼,读一读自己心中的“李白”,尝试着诠释那个永远的“李白”,那个狂放不羁、悲从中来、愁时忧世的千古醉徒——“李白”。
学生1:李白的“狂”是以“悲”为底色的,因此,要读出他的苍凉。
学生2:李白的“悲”是以“放”来化解的,因此,要读出他的潇洒。
学生3:李白的“寂寞”是一种高贵的“情怀”,因此,要读出他的固执。
四、课堂“留白”,精化项目教学的“余韵”,辐射情感
师:李白那一日饮的是一坛“千古愁”,这坛酒还有什么别名吗?如果不限时空,你觉得李白最想与谁举杯痛饮?
以此问作结,开启学生无限的想象力,进一步领悟李白那澎湃悲凉、大起大落的百感交集的复杂情感。
整个授课过程,以项目教学将课堂合而分,分而合,迸发了意想不到的精彩,学生智慧的火花层出不穷。项目教学建构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通过小组合作,全员参与,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所谓古典诗词语文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或个别学生的“独秀”,而是班级学生的“群秀”。课堂的掌控,也不必精确到“零误差”,大可以灵动与遗憾并存。只有在“天然”的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才能真正光芒四射。以项目引领来对古典诗词教学进行“情感分割”,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活动,闪烁学生的机智;二是沉静,积淀学生的思想;三是民主,学生既达成共识,又求同存异。
在冷静与激情并存的竞赛现场,教师可以尽情享受“斩数敌于马下而杯酒尚温”的竞技快感,尽情施展“不按常理出牌”的怪招奇招,尽情释放紧张、凝重、雀跃、刺激等重重叠叠的情绪,那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体验。
《将进酒》太经典,越经典越不好上,选手熟悉,评委更熟悉,比赛时难免顾虑太多,但反过来想,如果这么经典的篇目你能大胆上出新意,那就更出彩。冥思苦想之后,笔者设计了“千古寂寞”这条主线,以“多元对话”触摸李白的灵魂。正式比赛时,开启“忘我”模式,淋漓尽致地呈现自己的设计理念与教学风格,先打动自己,才能感染评委。比赛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既定方案又进行了微调,力求环环相扣,首尾呼应,以点带面,又聚点成焦。整个教学设计,以项目引领,重在挖掘学生的思辨能力,对文本以及作者的情感进行“分割”。
一、巧设导语,为项目教学凝神蓄势,开启情感
笔者设计的导语是:
“谪仙”也好,“诗仙”也罢,总是应了一句话——“高处不胜寒”。李白是流露过孤独的,有他自己的《月下独酌》为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独处时的李白,那么群聚时的李白难道就不孤独了吗?
设计意图:李白在《将进酒》中的情感复杂多变,要一下子摸透理清,对学生而言难度颇大,因此,抓住其情感的最核心点,再来进行辐射理解,学生就有了一个可依托的情感平台。
二、运用比照,趣玩项目教学的“跳格游戏”,“分割”情感
笔者效仿网络游戏中的“过关游戏”,在教学中设置了难度系数
递增的“跳格游戏”。从两个不同版本的经典朗读中,捕捉李白的多重情感。
师:请大家先听一听胡乐民版本
的《将进酒》,听听“胡式李白”读出了李白的哪些情绪。
第一组:我们觉得首句“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读出了李白的“悲”。
师:答得真好,李白悲什么呢?他悲时间都去哪儿啦?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头?李白有这么小资吗?当然不会,他悲时空的长河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他悲人生倏忽,世事无常,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第二组:我们觉得胡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读出了李白的“耍性子”,也就是名士身上的“狂狷之气”。
师:妙啊!这一句口气真大,够自信够豪放够洒脱。“莫使金樽空对月”,然而李白明明早就有过“举杯邀明月”的惨痛;“天生我材必有用”,然而李白一出长安整整8年游荡,日子就这么闲过去了;“千金散尽还复来”,皇帝当年赐下的百金自然早就散尽,但又从没有听说有下一个“百金”。马云说他当初的狼狈惹人爱,祥林嫂说她的小阿毛被狼叼惹人厌。得意者说“尽欢”那是真欢,失意者说“尽欢”全是心酸。我们这一组同学眼光真毒,看出了李白的“狂”。实际上,是天才的任情负气。
第三组:我们觉得胡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读出了李白的“不平衡”,李白是一个典型的“愤叔”。
师:分析得真好!不如我们想象一下李白的心理独白——“权贵,我看不起你们,富贵于我如浮云,王侯于我如粪土。但我只能长醉,因为醒来一看,长安依然是你们的长安,压根就没有我的地儿。但我李白宁愿‘痛饮狂歌空度日’,也不屑与你们为伍!”说到底,李白依然是一个传统的“国士”,内心始终信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第四组:我们觉得胡版“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读出了李白的“缺心眼”,明明是客人,却反客为主,太过放肆无礼。
师:真大胆,居然敢这么说李白!
不过还真对,像李白那样的客人真是世间罕有,拿你的钱请客,还两眼直瞪着你,一个劲地劝你,“喝,喝,喝,放心,钱有的是,不够?卖你家房。”然而,这样一种放肆,正可以说明在这样的场合李白是无所顾忌的,他可以心安理得地“耍无赖”。人生之快事莫过于置酒会友,更何况是一帮知根知底的莫逆之交。然而,人生愁事,也是李白说的“举杯销愁愁更愁”。世上的孤独有两种,一种是“形单影只”,一种是“满座皆欢”。李白在好友的酒席上,浇的是自己的块垒。他用狂放之气,悲凉之味,愤激之意,酿了一坛永远饮不尽的“万古愁”,种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在李白心里打了一个永远解不开的“死结”。这才是李白的宿命。然而李白毕竟是李白,他的悲与愁绝不是小悲轻愁,而是雄悲与豪愁,唯有滔滔急流的黄河水,才唱得出他的寂寞之歌。
师:接下来,我们听一听另一个版本,央视“唐之韵”版本,这一“版”的李白你觉得怎么样?他们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1:第一版放荡豪壮,第二版惆怅悠远。
学生2:“胡乐民版”宛如李白附体,直接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面前,演绎出了今人与古人的惺惺相惜,相见恨晚;“唐之韵版”则宛如一位肝胆相照的知己,忍不住长吁短叹,李白啊,李白!你的人生怎么就这么不顺呢?演绎出了今人与古人的心照不宣,同病相怜。
师:同学们把握的真准,连味都咂摸出来了。真正的知己都是懂李白的,懂他的寂寞。所以,岑夫子微笑着纵容李白在自家的酒席上反客为主,恣意呼喝;所以,杜甫仰慕心疼李白,一眼看穿,“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是啊,纵然是才气惊天的李白,他其实也是被这个世俗冷落死的。李白的那坛“千古愁”里,融入的是从古至今所有失意之士的悲怆与不甘、坚持与辛酸。
三、PK名家,回归项目教学的实践“原点”,体味情感
师:名家读《将进酒》,都读出了自己的味道,但同学们不必被名家吓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模式,我们不妨也来场个性化诵读比拼,读一读自己心中的“李白”,尝试着诠释那个永远的“李白”,那个狂放不羁、悲从中来、愁时忧世的千古醉徒——“李白”。
学生1:李白的“狂”是以“悲”为底色的,因此,要读出他的苍凉。
学生2:李白的“悲”是以“放”来化解的,因此,要读出他的潇洒。
学生3:李白的“寂寞”是一种高贵的“情怀”,因此,要读出他的固执。
四、课堂“留白”,精化项目教学的“余韵”,辐射情感
师:李白那一日饮的是一坛“千古愁”,这坛酒还有什么别名吗?如果不限时空,你觉得李白最想与谁举杯痛饮?
以此问作结,开启学生无限的想象力,进一步领悟李白那澎湃悲凉、大起大落的百感交集的复杂情感。
整个授课过程,以项目教学将课堂合而分,分而合,迸发了意想不到的精彩,学生智慧的火花层出不穷。项目教学建构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通过小组合作,全员参与,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所谓古典诗词语文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或个别学生的“独秀”,而是班级学生的“群秀”。课堂的掌控,也不必精确到“零误差”,大可以灵动与遗憾并存。只有在“天然”的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才能真正光芒四射。以项目引领来对古典诗词教学进行“情感分割”,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活动,闪烁学生的机智;二是沉静,积淀学生的思想;三是民主,学生既达成共识,又求同存异。
在冷静与激情并存的竞赛现场,教师可以尽情享受“斩数敌于马下而杯酒尚温”的竞技快感,尽情施展“不按常理出牌”的怪招奇招,尽情释放紧张、凝重、雀跃、刺激等重重叠叠的情绪,那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