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英语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所谓的教学艺术,就是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声音、图片、形象、表演和活动等一系列能使学生感受到美,使其体会到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去设计教学的全过程,去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学艺术是一门较复杂、难以把握的综合艺术。创设艺术的教学环境、使用艺术的教学手段和采取艺术的教学态度。
一、 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是教育工作者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来说,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确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织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探究和掌握实践英语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既是英语教师参与新课程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二、 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1.教学理念的设计
教学设计应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新版课程理念是:提高英语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基于此,现在的教学设计要特别关注体现三维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和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体现师生的和谐交往,建立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商的新型课堂文化,关注个体差异,体现多元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等。
2.进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侧重于分析教材的内容结构,概括出知识框架;侧重于归纳教材内容特点,确定课程内容的地位及其与前后知识的联系;侧重于创设与学生经验相联系的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拉近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英语会话的交际能力。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正确而有效的设计思路,选择正确的设计方法。
3.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等三个维度。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同样重要,缺一不可,老师要在重视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实现。三维目标的每一个维度都包含有不同的层次,要选用恰当的行为动词准确表述。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要明确、具体,各有侧重,并注意其生成性,不能僵化处理。
4.提炼教学重点和难点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时,一定要先认真阅读“英语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由具体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构成,“内容标准”规定了本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活动建议”列举了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调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讨论、实践、探究等活动。在领会课标的基础上,确定核心内容与原理、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等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唤起师生对核心内容的关注,对贯穿其中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的关注。
5.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法的选择要体现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体现“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理性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教学相长。适当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以增大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教法的选择要反映创新的教学思想和独特的授课技巧,突出实用性和创新性。
6.英语教学的实施程序
教师可通过创设语境引入新课。我认为人教版英语教材通过每课的“问题探讨”栏目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丰富有趣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中自然进入新课,这种方式值得推崇。此外,还有多种方法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例如,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作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可利用“英语角”“英语新闻”等拓展视野,激发兴趣。在课程推进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克服三个弊端:一是“满堂灌”,教师讲得多;二是学生“参与少”,课堂实践环节薄弱;三是教师“目中无人”,缺乏教学民主。教学中体现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课程推进层次清晰,体现出重难点突破时的“高潮”;教学方法的选用符合教学内容要求与学生思维特点,体现学法指导;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灵活性和有效性。
7.课堂小结、巩固练习与作业的布置
课堂小结一般要求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多样性,既可师生共同完成,也可由学生独立完成。用于课堂巩固的练习要恰当,课后作业量要符合课标要求。设置练习和作业,一是为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能力,二是通过练习反馈,找出教与学的薄弱环节,以利于查漏补缺,三是通过指导学生课后练习、复习、单元自测的训练等,搭建学生自我评价的平台,使自主学习延伸到课后,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与评价的习惯。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把教学过程的评价策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中,侧重过程的评价。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个变数,教学的追求也是永无止境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也不可能是单一模式。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改中使自己成为智慧型、研究型的教师。
一、 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是教育工作者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来说,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确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织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探究和掌握实践英语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既是英语教师参与新课程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二、 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1.教学理念的设计
教学设计应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新版课程理念是:提高英语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基于此,现在的教学设计要特别关注体现三维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和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体现师生的和谐交往,建立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商的新型课堂文化,关注个体差异,体现多元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等。
2.进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侧重于分析教材的内容结构,概括出知识框架;侧重于归纳教材内容特点,确定课程内容的地位及其与前后知识的联系;侧重于创设与学生经验相联系的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拉近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英语会话的交际能力。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正确而有效的设计思路,选择正确的设计方法。
3.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等三个维度。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同样重要,缺一不可,老师要在重视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实现。三维目标的每一个维度都包含有不同的层次,要选用恰当的行为动词准确表述。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要明确、具体,各有侧重,并注意其生成性,不能僵化处理。
4.提炼教学重点和难点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时,一定要先认真阅读“英语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由具体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构成,“内容标准”规定了本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活动建议”列举了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调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讨论、实践、探究等活动。在领会课标的基础上,确定核心内容与原理、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等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唤起师生对核心内容的关注,对贯穿其中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的关注。
5.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法的选择要体现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体现“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理性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教学相长。适当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以增大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教法的选择要反映创新的教学思想和独特的授课技巧,突出实用性和创新性。
6.英语教学的实施程序
教师可通过创设语境引入新课。我认为人教版英语教材通过每课的“问题探讨”栏目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丰富有趣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中自然进入新课,这种方式值得推崇。此外,还有多种方法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例如,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作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可利用“英语角”“英语新闻”等拓展视野,激发兴趣。在课程推进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克服三个弊端:一是“满堂灌”,教师讲得多;二是学生“参与少”,课堂实践环节薄弱;三是教师“目中无人”,缺乏教学民主。教学中体现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课程推进层次清晰,体现出重难点突破时的“高潮”;教学方法的选用符合教学内容要求与学生思维特点,体现学法指导;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灵活性和有效性。
7.课堂小结、巩固练习与作业的布置
课堂小结一般要求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多样性,既可师生共同完成,也可由学生独立完成。用于课堂巩固的练习要恰当,课后作业量要符合课标要求。设置练习和作业,一是为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能力,二是通过练习反馈,找出教与学的薄弱环节,以利于查漏补缺,三是通过指导学生课后练习、复习、单元自测的训练等,搭建学生自我评价的平台,使自主学习延伸到课后,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与评价的习惯。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把教学过程的评价策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中,侧重过程的评价。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个变数,教学的追求也是永无止境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也不可能是单一模式。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改中使自己成为智慧型、研究型的教师。